媒人又叫冰人、月下老人等等,中國古代的媒人可分為官媒和私媒兩種,其中,私媒是媒人的主要形式。媒人從業(yè)者男女皆有,以中年婦女為多,且大多數(shù)是兼職的,他(她)們一邊從事其他職業(yè),一邊為他人做媒作保。有經濟頭腦、聰敏練達、通曉人情世故;腿腳勤俠、不辭辛苦;能說會道、條理分明是媒人必備的功夫。媒人不僅收受禮金,在婚禮上媒人還要受到新婚夫婦的禮拜,他們生兒育女后,還多攀認干親的。 在我國漫長的封建社會里,男女之間講究授受不親,在求偶問題上,利用媒人說媒的歷史悠久。對媒人的描述尤其多,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取妻如何?匪媒不得”,古諺“天上無云不下雨,地上無媒不成親”。中國古代名人孟子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并嚴格規(guī)定從提親到迎娶要經過六個程序:采納、問名、納吉、納征、請期、婚禮。明確將媒妁制度當作禮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將父母和媒人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如男女不經說媒就私訂終身,不僅會為家庭社會不容,多半也以悲劇而收場。 那么從北方南遷的客家媒人又是一個什么樣子呢?客家地區(qū)從提親到迎娶的主要程序是:男女雙方的家長發(fā)拜帖委托媒人物色對象,媒人發(fā)揮自己的網絡關系,按照“門當戶對”的基本原則,找到基本匹配的對象,經過游說、合議,男女雙方的家長基本同意后,由媒婆選個日子,兩家人及小伙子在某時某地“打照面”(婚事開端的俗語)。在這個過程中,姑娘躲藏在隱蔽處聆聽和察看小伙子,覺得差不多,她就走出來一起聊天。并由男方做東。如果姑娘對小伙子的印象不滿意,她就可以讓媒婆傳個話,委婉地推脫,悄悄脫身,避免場面尷尬,男方也好找退路。 “打照面”后,男方將小伙子的生辰八字給女方,排過八字后,女方認為合適,媒婆向男方父母捎信,說女方父母愿意在某時某地再見面。這時,女方父母開始對男方的家境及小伙子的一些情況作詳細的提問,男女雙方再次見面,叫“照面”,男方的父親要準備“照面”禮給姑娘家父母,然后鄭重其事地商量了“查家門”,也叫“察家”的事情。 “察家”是婚事的轉折點,由媒人幫男女雙方約定時間,在媒人的陪伴下,女方父母領著大姑、舅媽、大嫂、嬸子等至親九人,前往男方家走訪鄰居,從正面、側面窺視男方的為人處世,家里的田地,財產和收入。然后,“察家”的親戚們集中坐下來與男方家綜合交換意見,同意后,雙方就開始討論紅單、嫁妝、彩禮、歸門諸事。如果不行,婚事就此告吹。 至此男方家里可以請裁縫做嫁妝等事了,然后擇定了歸門吉日,用毛筆寫好一張張請柬送出去。娶親那天大清早,由媒人抬著一面鏡子,帶著伴郎和小伙子,抬著花轎、扛著魚肉、食品,敲鑼打鼓到女方家接親。 在較為閉塞的時代,從提親到迎娶,幾乎都有媒人的身影。媒人的作用可圈可點。但是往往也由于一些媒人不夠厚道,或顛倒黑白,或收取高額的“謝媒禮”,造成民間譏諷媒人的俗諺也層出不窮:如“媒人口,無量斗”,“十個媒人九個說”,“無說不成媒”等。 隨著社會的文明和進步,交通和通信設施的日益先進,隨著男女平等觀念的日益深入人心,“男女授受不親”的觀念被逐步改變,青年人日常接觸機會的不斷增加,導致媒人從業(yè)人數(shù)不斷減少,媒人業(yè)走向了衰落的境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