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別康橋》 徐志摩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艷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榆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淀著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蒿,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斕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別離的笙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云彩。
【注釋】*康橋: 通譯劍橋,英國劍橋大學所在地的地名。
【賞析】 這首詩作者寫于1928年11月6日再次赴英后回國途中,發(fā)表于1928年12月 《新月》一卷第10期,后收入 《猛虎集》、《新月詩選》。
徐志摩早年受劍橋文化洗禮,在東西方文學的交匯點上發(fā)現(xiàn)了人的性靈。他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主張用作品表現(xiàn)自己“性靈”的一位詩人。他所謂的“性靈”,實際上是一種美學范疇,和封建社會中的叛逆性格及近代的個性解放思潮有一定的聯(lián)系,具有反封建的意義,實際上是個性自由與個性解放的思想在藝術理論上的一種體現(xiàn)。徐志摩的抒情詩,以抒寫性靈為最大特色。
這首詩是詩人的得意之作,是他把性靈表現(xiàn)得最充分的一首詩。原來,1922年8月,告別劍橋大學回國前夕,徐志摩寫過一首《康橋,再會吧》。不過,兩年的劍橋生活太使他魂牽夢縈了。寫完那首詩,顯然是意猶未盡。1928年再訪劍橋,于是他在歸途的南海上,又傾注一腔懷念那異國母校的深情,寫了這首 《再別康橋》。
讀這首詩,一開始就讓人感受到一種飄逸的神思。“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云彩?!边@一連三個 “輕輕的”,開篇就寫盡了詩人的依依惜別之情。而那飄逸之中,浪漫主義的情思引發(fā)出來的竟是一個又一個富有個性特色的形象和想象。在詩人眼里,那夕陽中河畔的柳樹,竟像披著金色盛裝的新娘,它倒影在波光瀲滟的康河里,卻永遠在自己的心頭蕩漾。那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那康河的流水更使詩人難以忘懷,在那柔波里,在它的懷抱中,忘情的詩人竟至忘情到甘心做一條水草,也像那青荇一樣永在康河的水底招搖。更美也更叫人迷醉的是那榆蔭下的一潭清泉。潭水里,倒映著晚霞,一似彩虹般艷麗。那彩虹又揉碎在浮藻間,令詩人回憶起當年那些彩虹般美好的理想和幻夢。仿佛那些理想和幻夢都沉淀在這潭清泉中,此刻,全都翻飛起來,映照在詩人記憶的屏幕上了。頓時,詩人忽發(fā)奇想,好像他再訪康橋,是專門尋夢來了。此情此景,再回母校,再惹情思,莘莘學子,放歌一曲,誰說過份?然而,詩人又不愿意放歌,“悄悄是別離的笙簫”。這一層轉折,算是寫盡了詩人對于母校的無限深情!盡管又要別離了,盡管別情依依,離愁難解,詩人也不愿意干擾母校的寧靜,就像是兒女們愛慈母,那體貼入微的情致,永遠都保持著一片純真,一首不長的抒情詩,輕柔、細膩中竟蘊蓄著這般的熱烈和真摯,這在中國現(xiàn)代新詩史上實屬罕見!他的功力在哪里? 首先在于性靈。
適應這飄逸的柔情的感情基調,詩人十分注重于意象的鑄造。照說,寫離愁別緒并無深意,但他巧妙地把形象和感情、氣氛融而為一,造成了一個色彩鮮明、線條清晰、勻稱柔和的美景如畫的境界。于是,由他排列得具有“建筑的美”的詩行里,人們看到的是由近而遠的景物的層次。夕陽中,先是新娘金柳,波光艷影,軟泥青荇,康河水草,榆蔭清泉,而后又幻夢似的彩虹,斑斕的星輝,飄動的云彩,他把康河晚照寫得好美! 由此看來,他靈動的、華美的詩思,真可以說涉筆成趣,意境深邃。難怪新格律詩的新詩美學還講究“繪畫的”!
這首詩的“音樂的美”也為人稱道,堪稱杰作。詩人采用了偶句押韻的形式,七節(jié)一律采用△a△a式,無限眷戀的深沉的摯情,就在這有規(guī)律的節(jié)奏中,緩緩流向讀者的心田,從而產生了音樂的藝術美感。這首詩還運用了回環(huán)復沓的手法。開頭一節(jié)和末尾一節(jié),首尾相應,反復詠嘆,詠嘆中又有變化。這不僅抹濃了詩行的感情色彩,深切地表現(xiàn)了詩人的詩意、詩情和詩緒,而且也更準確地表達了詩人的離別深情。于是,輕快的節(jié)奏,柔和的旋律,融匯在音樂性極強的詩句中,又把詩人那瀟灑飄逸的風度,輕盈的步履,多情的神態(tài)和迷人的康橋景色一起彩繪出來,又顯得那么柔情,那么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