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之際活躍的儒家思想
【課程標準】 列舉李贄、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時期儒學思想的發(fā)展。 【教材分析】 本課是必修三第一單元的第四課。第一單元介紹了中國古代主流思想的形成與發(fā)展。一共有四課,分別介紹了儒家思想的產(chǎn)生、確立統(tǒng)治地位、發(fā)展和挑戰(zhàn)。本課介紹的是儒學在明末清初的發(fā)展情況。 岳麓版沒有分別介紹三人的思想,而是以顧炎武為主介紹了他們反對君主專制的思想,特別是沒有介紹王夫之的哲學思想。 人教版與人民版則都分別介紹了李贄、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的主要思想觀點,不同點在于人民版內(nèi)容比人教版要多,而且增加了一個唐甄。 人民版將反對君主專制制度作為這一課教學內(nèi)容的主線進行編寫,在介紹(李贄除外)他們的不同的同時,強調(diào)他們的共同點是反對君主專制制度。人教版強調(diào)了他們的不同,忽略了他們的共同點。相對來說,人教版內(nèi)容過于簡單,結(jié)論性的東西太多。 【學情分析】 高二學生經(jīng)過一年的歷史學習,已經(jīng)具備一定的歷史素養(yǎng),但是基礎知識的落實情況不容樂觀尤其是高二文理分科之后,理科生缺乏對歷史學科更多的時間與精力投入,這就要求老師必須在課堂做到精講,突出教學的重點。 基于這樣的學情,本課擬采用創(chuàng)設歷史情境,制造認知沖突,引導史料分析,建構(gòu)歷史邏輯的方式來幫助學生了解明清時期儒學思想的發(fā)展,理解儒學對中國歷史發(fā)展的影響,并為后面的學習提供鋪墊。 【教學立意】 立意一:本課的立意是禁錮與救贖 理學的危機與救贖 這是從哲學的意義、思想史的角度去學習 立意二:儒學的危機與復興 這是從政治的角度去理解思想,將思想作為一種對現(xiàn)實權(quán)力的反映來看待,注意思想變化背后的政治權(quán)力變遷。 立意三:意識形態(tài)的異化與反思 關(guān)注思想與政治權(quán)力的關(guān)系
【導入新課】 死后的榮耀和生前的落寞 通過史料來引出這樣一個巨大的落差: 孔子、孟子、董仲舒、朱熹、王陽明的個人遭遇,引發(fā)學生思考原因。 為什么會有這樣大的反差呢? 【教學新課】 一、意識形態(tài)的異化 1、官方哲學異化的必然 儒家思想通常被認為是支撐君主專制制度,這一點在新文化運動中表現(xiàn)得特別突出。然而事實是不是如此呢?朝鮮據(jù)說是社會主義國家,據(jù)說信奉馬克思主義,但馬克思創(chuàng)立馬克思主義就是為了支撐朝鮮實行世襲專制制度么? 同樣的,儒家思想最初的目的絕對不是為了支撐君主專制制度。 那目的是什么呢?我們不妨聽聽儒家學者是怎么說的。 材料: 君子之為學,以明道也,以救世也。 ──顧炎武《亭林文集》卷四《與人書二十五》 儒家學者追求的是大同,小康,三代之治,追求的是君主和百姓之間的和諧統(tǒng)一。 那么,為什么儒家思想又會成為君主制度的精神支柱呢? 舉例:朱元璋對《孟子》一書的修改。 這是因為儒家思想被統(tǒng)治階級利用了。這就解釋了為什么那些大儒死后榮耀和生前落寞,因為只有在他們死后,統(tǒng)治者才能隨心所欲地進行解釋,不然,大家可以想一想,如果馬克思活在朝鮮,結(jié)果會怎么樣?這也說明了真正的儒家大師關(guān)心的絕對不是君主,而是人民(社會)。 2、異化的表現(xiàn) 當然,他們一旦死去,也就擺脫不了被別人利用的命運了。當他們的思想從民間走進朝堂,變成社會主流思想,變成官方哲學的時候,異化就不可以避免地產(chǎn)生了。于是,原本生機勃勃的思想開始變得死氣沉沉。 如果單單是死氣沉沉也就罷了,問題是情況比這嚴重的多!有多嚴重呢?我們不妨來看歷史: 出示材料: 崇禎十七年(1644年)3月19日,李自成率軍攻占北京,崇禎帝自盡 崇禎十七年(1644年)4月22日,清軍助吳三桂擊敗李自成軍 崇禎十七年(1644年)5月2日,清軍進入北京 問:從中獲取什么歷史信息? 預設:清軍入關(guān)得益于李自成和吳三桂,得益于明朝內(nèi)部的矛盾;清軍入關(guān)速度非常快; 為什么明政府既打不過農(nóng)民軍,也打不過清軍? 細節(jié): 1644年,農(nóng)歷甲申年。這一年,明朝皇帝崇楨選擇了在煤山上吊自殺的方式結(jié)束了明朝的統(tǒng)治。城破的這一天,共有13位官員自殺殉國。但決意茍全性命于亂世的官員則高達數(shù)千人,特別是那些平日滿足忠教節(jié)義的所謂士人楷模,竟然為自己不肯殉節(jié)找出這樣的理由:我原欲死,奈小妾不肯何?還有一位文壇領袖,他家的妾要拉著他一起投河盡忠,但他的托辭是水冷,死活不肯下去。 由此可見,當時的政府官員文人學士是何其的虛偽! 故事: 當然,也有不虛偽的。比如說清軍圍攻揚州時,守衛(wèi)揚州的史可法即以身殉國。然而,史可法以堂堂督師閣部的身分在揚州經(jīng)營將近一年,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之后,僅僅不到一天揚州即告失守的事實卻讓我們看到了他的無能! 二、對異化的批判 1、李贄的童心說 政治經(jīng)濟文化都十分發(fā)達的明王朝滅亡了,而且亡于一個剛剛從原始狀態(tài)走出來的一個蠻夷部落。再沒有比這樣的事實更能讓人們體會到傳統(tǒng)儒學思想特別是宋明理學異化所帶來的危害了。切膚之痛使很多讀書人開始思考,為什么儒家思想講究仁義道德,治國安天下,最后社會卻表現(xiàn)出一種普遍的虛偽和無能呢? 其實,早在明亡以前,人們對于彌漫于社會之中的普遍虛偽就已經(jīng)有了深切的感受,并進行了激烈的批判。這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李贄。 教材學思之窗的故事 “圣人千言萬語只是教人存天理,滅人欲?!?/span> ——朱熹:《朱子語類》卷十二 “穿衣吃飯即是人倫物理,除卻穿衣吃飯,無倫物矣。世間種種,皆衣與飯類耳。故舉衣與飯,而世間種種自然在其中;非衣飯之外,更有所謂種種絕與百姓不相同者也。 ——李贄:《答鄧石陽》 引導學生分析,李贄反對道學家“存天理,滅人欲”的觀點,然而事實真的是這樣么? “飲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span> ——朱熹:《朱子語類》 可見,朱熹并不反對正常的正當?shù)娜擞?,反對的是過分的欲望,同學們,你們說,這難道不是對的嗎? 可見,李贄的思想看上去是批判理學,實際上是繼承理學,是繼承最本真的理學。 當一個社會漠視人的正常欲望,一味以道德來壓人的時候,人們就只能選擇說一套,做一套,于是虛偽就成了社會普遍現(xiàn)象?,F(xiàn)在的世界上,一邊高講反腐敗,一邊大肆腐敗的人還少么? 李贄認為問題就出在這里,就是人們正常的欲望被限制甚至否定掉了。在他看來: “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見,若無私,則無心矣?!?/span> ——李贄 引導學生分析李贄強調(diào)人正當?shù)乃接赋鏊€提出的解決“虛偽”問題的“童心說”。 材料: 夫童心者,絕假純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卻童心,便失卻真心,若失卻真心,便失卻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復有初矣。 ——李贄:《童心說》 顯然,李贄認為,只要大家有都有童心,也就都有真心,也就都是真人,也就不會有什么虛偽出現(xiàn)了。所以有人說,李贄思想的核心是主張個人自由。因為,只有自由,才有真心。 李贄不光是這么說的,他也是這么做的。 材料: 《藏書》者何?言此書但可自怡,不可示人,故名日《藏書》也。而無奈一二好事朋友,索覽不已,予又安能以已邪?但戒日:覽則一任諸君覽觀,但無以孔夫子之定本行罰賞也,則善矣。 ——李贄 引導學生理解,李贄反對以孔子的是非為標準進行評價,實際上就是說孔子也有可能錯了,這在奉孔子為圣人的帝制時期,是絕對石破天驚的觀點。 2、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李贄反對以孔子的是非為標準;肯定人正當?shù)乃接恢鲝埻恼f,目標直指當時社會的虛偽風氣。而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這三位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則把批判的目標指向讀書人的無能。問題在于,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讀書人的無能呢? 材料: 國家當危亂之日,未嘗無能任事之人,而嘗患于不用;用矣,患不專;用之專且效矣!患于輕徙其官,使之有才不得遂其用,以至于敗,而國隨之。 ——顧炎武 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顧炎武的好朋友黃宗羲發(fā)出了這樣的感嘆: 材料: “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黃宗羲 為什么這么說呢? 教材資料回放 “天下為主,君為客”,而君王違背的這一原則。 一姓之興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 ──王夫之《讀通鑒論》卷十七 用王夫之的話來說,就在于君主將一姓之興亡置之于生民之生死之上, 之所以如此,在顧炎武看來,就是因為君主將“公天下”變成了“私天下”。由此,顧炎武得出了一個著名的結(jié)論,那就是亡國與亡天下的區(qū)別。 教材歷史縱橫 顧、黃、王的結(jié)論是基于明朝滅亡的慘痛教訓,那么他們又打算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 材料: “人君之于天下,不能獨治也。獨治之而刑繁矣,眾治之,而刑措矣。” ——顧炎武 引導學生認識,顧炎武政治主張的大端是由郡縣分權(quán)和地方自治二者來制約君主專制。 材料: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以為非,而公其是非于學校?!?/span> ——黃宗羲 引導學生認識,黃宗羲主張由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具體來說就是由學校,實際上就是由社會輿論來制約君主專制。 材料: 宰相之用舍聽之天子,諫官之予奪聽之宰相,天子之得失則舉而聽之諫官,環(huán)相為治 ——王夫之 引導學生認識,王夫之主張實行分權(quán)制衡,即以權(quán)力來制約權(quán)力。 另外,王夫之還設想了要以法律來制約君主的權(quán)力,并制裁君主的不法行為,以建立一個“白天子始而天下咸受裁焉”的法治社會。 三、死水中的微波 1、無法實踐的政治構(gòu)想 雖然黃宗羲等人對君主專制制度進行了激烈的批判,并提出了一些針對性的改革設想,但是清朝建立以后,君主專制更進一步加強,到了雍正帝設置軍機處,標志著君主專制制度達到了頂峰,這一切注定了他們的政治構(gòu)想只能藏之深山,束之高閣。 2、難以為斷的經(jīng)世學風 教師介紹:這里所謂的“經(jīng)世”的內(nèi)涵是“經(jīng)國濟世”,強調(diào)要有遠大理想抱負,能夠治理世事;“致用”的內(nèi)涵是“學用結(jié)合”,強調(diào)要理論聯(lián)系實際,盡其所用,腳踏實地,注重實效。所謂“經(jīng)世致用”思想研究涵蓋政治、經(jīng)濟、軍事、國家、民族、法律、教育、自然科學等方面,由于顧炎武等人的倡導,使之成為明清之際主要的學術(shù)思潮。 然而,這個時期的經(jīng)世致用的思潮,既達到了頂點,也成了結(jié)束之聲。為什么呢?因為清政府不需要經(jīng)世致用的人——這再次證明了專制制度對人才的憎惡——加上瘋狂的文字獄,讀書人將精力投入到了古書的考據(jù),由于考據(jù)需要講求實事求是,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算是對經(jīng)世致用學風的一種繼承吧。 3、曲高和寡的唯物哲學 說到實事求是,有必要特別介紹一下王夫之的哲學思想。 引導學生認識,王夫之不僅認為世界是由物質(zhì)組成的,而且認為物質(zhì)世界是不斷發(fā)展變化,并且有規(guī)律,人們通過考察研究是可以認識和掌握這種規(guī)律的。日有晝夜,人有生死,還說明王夫之具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 【課堂小結(jié)】 他們的思想無疑是進步的,但他們終究沒有跳出儒家思想的圈子……他們的救世方案和實際學問,其思想意義和學術(shù)意義大于社會意義。至少康、雍、乾一百多年的發(fā)展,無論政治、經(jīng)濟還是思想文化,仍沿襲過去的慣性,幾乎看不到他們的影響?!?/span> ——任世江:《“古代中國主流思想演變”之我見》 總之,明末清初所出現(xiàn)的思想活躍局面并沒有對中國社會產(chǎn)生多大的影響,最終改變中國社會,結(jié)束君主專制制度的并不是由于顧、黃、王等人的思想,而是來自西方的民主思想。讀史至此,我們不禁要問,為什么儒家反對君主專制,君主專制卻不斷加強?為什么西方思想家反對君主專制,就能結(jié)束君主專制制度呢? |
|
來自: 新用戶4129qco2 > 《明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