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渙 《登鸛雀樓》 聽音頻,學(xué)古詩 登鸛雀樓 【唐】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 譯 文 夕陽依傍著西山慢慢地沉沒,滔滔黃河朝著東海洶涌奔流。若想把千里的風(fēng)光景物看夠,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層城樓。 賞 析 鸛雀樓位于山西省永濟市蒲州古城西南的黃河?xùn)|岸,因常有鸛雀在樓上棲息而得名。這座樓氣勢宏偉,結(jié)構(gòu)奇巧,登上樓有騰空欲飛之感,吸引了無數(shù)文人雅士前來登樓觀景,放歌抒懷,也留下了許多居高臨下、雄觀大河的不朽篇章。 話說一個秋日的黃昏,詩人王之渙獨自一人登上 鸛雀樓。只見天邊一輪落日,向著一望無際、 連綿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視野的盡頭冉冉而沒;樓前下方,黃河水奔騰咆哮、滾滾南來,又在遠(yuǎn)處折而東向,流歸大海。整幅畫面氣勢磅礴、意境深遠(yuǎn)、波瀾壯闊,詩人被眼前的景象深深地感染了,胸襟頓時開闊,豪邁之情油然而生,漸漸地,眼光落在了更遠(yuǎn)的去處,思緒也隨之遠(yuǎn)上昊天。忽然,他健步如飛,向樓的最高層奔去。他想在夜幕降臨之前,登上最高處,放眼千里萬里之外的遼闊天地。
這首詩寫王之渙在登高望遠(yuǎn)中表現(xiàn)出來的不凡的胸襟抱負(fù),反映了盛唐時期人們積極向上的進(jìn)取精神。其中,前兩句寫所見。“白日依山盡'寫遠(yuǎn)景,寫山,寫的是登樓望見的景色,“黃河入海流'寫近景,寫水,寫得景象壯觀,氣勢磅礴。這里,王之渙運用極其樸素、極其淺顯的語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進(jìn)入廣大視野的萬里河山,收入短短十個字中;而后人在讀到這十個字時,也如臨其地,如見其景,感到胸襟為之一開。 首句寫遙望一輪落日向著樓前一望無際、連綿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視野的盡頭冉冉而沒。這是天空景、遠(yuǎn)方景、西望景。次句寫目送流經(jīng)樓前下方的黃河奔騰咆哮、滾滾南來,又在遠(yuǎn)處折而東向,流歸大海。這是由地面望到天邊,由近望到遠(yuǎn),由西望到東。這兩句詩合起來,就把上下、遠(yuǎn)近、東西的景物,全都容納進(jìn)詩筆之下,使畫面顯得特別寬廣,特別遼遠(yuǎn)。 后兩句寫所想?!坝F千里目”,寫王之渙一種無止境探求的愿望,還想看得更遠(yuǎn),看到目力所能達(dá)到的地方,唯一的辦法就是 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 層樓”?!扒Ю铩薄?/span>一層”, 都是虛數(shù),是王之渙想象中縱橫兩方面的空間?!坝F'更上”詞語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這兩句詩,是千古傳誦的名句,既別出新意,出人意表,又與前兩句詩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緊密;同時,在收尾處用一“樓”字,也起了點題作用,說明這是一首登樓詩。 從這后半首詩,可推知前半首寫的可能是在第二層樓所見,而王之渙還想進(jìn)一步窮目力所及看盡遠(yuǎn)方景物,更登上了樓的頂層。詩句看來只是平鋪直敘地寫出了這一登樓的過程,而含意深遠(yuǎn),耐人探索。這里有王之渙的向上進(jìn)取的精神、高瞻遠(yuǎn)矚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遠(yuǎn)的哲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