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紫砂界經常聽到紫泥、朱泥、段泥、綠泥等泥類,卻很少人會提到黑泥。在所有介紹紫砂礦料的資料中,很少能夠看到關于黑泥的文章,即便是在宜興紫砂博物館礦料區(qū),也沒有這種礦料的陳列,以致紫砂業(yè)內很多人都懷疑是否有黑泥之說,但黑泥在明清時期確實是存在的,只不過產量很少,從礦脈來看,只是分布在天青泥下方一小片區(qū)域,現(xiàn)已基本絕跡,傳世的黑泥紫砂器更是極其少見。因礦脈里鐵質成份較高,燒成的黑泥壺呈灰黑色,泡茶數(shù)日則如墨黑。明清時期黑泥大多用作壺身或者花盆等器皿的泥繪裝飾,故宮博物院所藏的行有恒堂款凸雕花卉蝙蝠紋把杯便是少有黑泥佳作。 近年來市場上出現(xiàn)了大量的黑色紫砂壺,其中絕大部分是添加氧化錳調制而成,還有一種是用捂灰工藝改變原泥的燒成顏色,讓紫砂壺呈現(xiàn)出黑色。但這兩種方式都是為了滿足藏家視覺、手感、口味等而調制或通過燒制工藝改變壺色的工藝,并不是真正的原礦黑泥。 真正的原礦黑泥,發(fā)茶性和成色決不是調和泥能夠比擬的。原礦黑泥色澤黑而不呆板,絕對不是死板的、特別光亮的那種黑。市面上價格低廉添加氧化錳的黑泥壺,自然也不會用好的泥料來調和。不過氧化錳不溶于水,對人體沒有傷害,因此不必過多的擔心“化工壺”的問題。在正常燒制情況下,氧化錳的添加上限為2%。需要在意的是,氧化物添加過量會影響紫砂壺的泡養(yǎng)效果,色澤也略顯生硬。 焐灰工藝說到底也是一種窯變,是把紫砂壺整體通過還原燒變成青黑色或青灰色。焐灰的方法是將壺放入缽內用木炭粉(早期常用谷糠做填充材料)填充,其作用是將壺與空氣隔絕,使其在缺氧的狀態(tài)下二次燒成,燒制時鐵元素與木炭粉發(fā)生反應,氧化鐵被還原成氧化亞鐵而呈黑色,所以通過焐灰工藝可將紫砂壺還原成黑色。捂灰對火溫要求比較特殊,一般紫泥和紅泥較多,段泥因泥質結構松散,一般不用以捂灰。捂灰壺的成色是青黑色,與原礦黑泥差別很大,明眼人一看就能看出。 一般來講焐灰壺的表面通體發(fā)黑,但打碎后中間層還是原色,復燒后也會恢復原色。而合成泥料的黑因是加氧化錳調和,燒出來的顏色較生硬,總有不自然的一種違和感。我曾在紫砂二廠的廠志資料看到過徐漢棠制作的原礦黑泥壺圖片,在06年西泠印社出版的一本二廠精品壺中也有范永良黑泥壺照片的選用,基本時間都在80年代初期,我也曾和幾個二廠老人談及此事,他們也證實了黑泥的存在。可以肯定的是,當時因為開采技術的提高,一二廠所用的泥料質量和種類遠高于紫砂制作的任何時期,偶爾出現(xiàn)些珍惜泥料也不足為怪。至于這幾把壺是否真正的原礦黑泥,只能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