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從36歲以來,我便勇往直前地朝向一生的終極目標邁進。 成功不是個人積累了多少財富,而是做出了什么?利益眾生有多少?影響世界有多久?是利益眾生的這件事,使他的名字聯(lián)結(jié)在上面的。 我們記得老莊、孔孟、李白、杜甫,是因為他們的思想、作品還影響著今天的世人。跟眾人無關(guān)的成就,人死了,名字也跟著消逝了,無人知曉。 一個人愿力有多大,就會有多大的成就。 如果愿力只是為完成高考、文憑、職位,完成目標后便不會再持續(xù)增長。 如果是為了個人的名利,那么渴望便會不斷增長,最終陷入永恒的貪婪。 唯有無私的愿力,只為了完成自我能力的提升與發(fā)揮,不計較個人利益,以無我精神做出利益眾生的事物,才能永恒地影響世人,而他便成為楊朱所說的──不求名而求實,便因此而留名。 當然這個道理,我36歲時悟通了──人生不是用來換取人民幣的!而是人有幸能來此世間,期望能在短短的一生盡可能無我地發(fā)揮自己的能力極限,而沒有任何目的。 從生到死,人生而不平等,但死亡卻是公平的。 所以每個活著的人都要為死亡作準備──離開世間的那天之前我們想完成什么?達到什么境界? 這便是以終為始的最終極人生大問! |
|
來自: 衆(zhòng)妙之門 > 《知言慧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