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尺巷的故事,想必連小孩都能熟背的句子,“千里來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說的是清朝康熙年間有個名叫張英的大學士,一天收到家信,信中說的是家人為了爭三尺寬的宅基地,與鄰居發(fā)生糾紛,要他利用職權(quán)疏通關系,打贏這場官司。張英閱信后坦然一笑,揮筆寫了一封信,并附上上面的那首詩。家人接信后,讓出三尺宅基地.鄰居見了,也主動相讓。結(jié)果成了六尺巷,這個化干戈為玉帛的故事流傳至今。古人尚知鄰里和睦的道理,可我們現(xiàn)在還有的人不如古人。 就在昨天,我遇到一個現(xiàn)實版的爭地問題。說是爭地,其實就是一塊很小很小的出路問題。一個很小的村子里,一直以來,民風純樸,村民和諧共處,偏偏就有這么前后二戶人家,為爭幾十公分寬的出路問題,爭了好幾年,弄得大家滿是怨氣。問題確實很簡單,后面人家左右都有出路,中間這條與前面人家的出路也不窄,只是不能過汽車而已,就想拓寬能過車,要拓寬得占用鄰居家的空基地,鄉(xiāng)下人,從來就是服軟不服硬的。后面人家因這幾年間在外面漲了點地位,有點權(quán)勢,有點身份,就想憑這點非得要鄰居讓出來。最后,到那都理虧,鄰居不肯讓,村民還嫌棄,幾頭不討好。得罪了鄰居,還傷了村民,顏面盡掃地。 我是土生土長的鄉(xiāng)下人,在農(nóng)村生活了近20年,對鄰里關系再熟悉不過了。鄰里關系說復雜不復雜,說不復雜也非常的復雜。要是大家能從別人的角度去想問題,關系就會處好,要是總從自己的角度來想自己的事,就很難處理好鄰里關系。鄉(xiāng)下人說的就是個“理”,理通了,就算吃點虧也無所謂。鄉(xiāng)下人口頭總流傳這么句話“話粗理不粗”,說的就是這個理。鄉(xiāng)下人直,窮點也好,富點也罷,你要是欺負人家,鄉(xiāng)下人就不干,你要是在理上通得過,可能做再大點的讓步都不在乎。說白了,你要是來硬的,鄉(xiāng)下人不干,你要是低個頭,軟點,你不說,他自己都要主動讓步。 以前村里遇上點鄰里糾紛,就會有村里輩份長的人站出來主持公道,東家做工作,西家講道理,把理說通了,問題就解決了?,F(xiàn)在村里除了村小組,還有村民理事會。這個理事會好,都是由在村里說得上話的人來擔任,村里大大小小的事,他們都參與,解決鄰里糾紛,受村民歡迎。 說實話,很多鄰里間幾十年,打打鬧鬧,其實也沒有什么大不了的,或許就是那么點小利益之爭,一代、二代,甚至幾代人誰也沒爭贏,反倒結(jié)下個冤家。子子輩輩不往來,這樣的鄰里多別扭。 回過頭想想,我們現(xiàn)在的人,還不如古人。張英家人和鄰居都能理性的處理矛盾,最后還留得千古芳名,為什么現(xiàn)在的人有的在處理鄰里關系中還遠不如古人呀。 良好的鄰里關系是促進社會和諧的基礎。鄰里和睦,相互謙讓,以理為先,就沒有那么多的矛盾糾紛。再說,鄰里一處就可能是幾代人。以前我在鄉(xiāng)下的時候,平時家里弄點什么好吃的,到外面做客打發(fā)了點東西回來,都是送東家送西家,大家一起享用,多好呀。來了客人,也是請鄰居家的男人來作陪。家里有什么困難,平時農(nóng)活忙的時候,都是到鄰居家叫聲就可以,有時其實不用叫,鄰居空下來的時候,還會主動來問。鄰里幫忙,不計報酬,你幫我我?guī)湍?,大家都沒什么計較。反倒是現(xiàn)在,生活富裕了,大家在處理關系上有些緊張,斤斤計較,嫌窮攀富,往來減少,小肚雞腸。 說得那時,自己有點出息回到家里,左鄰右舍都會來問長問短。而今卻大不一樣,你家再怎么樣,只有自家樂,少有人問。我覺得,生活富裕,我們更要建立更加和諧美好的鄰里關系,重塑良好的鄰里關系是建設美麗鄉(xiāng)村的重要基石。鄉(xiāng)村美了,我們的鄰里關系好了,社會就會更加美好,中國夢,你的夢、我的夢就會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