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好,我是最近被熱爆了的萌媽!今天我想跟大家聊聊父母自己的情緒問題。 前陣子有個媽媽說,自己可能是從小被周圍人打罵對待的結果吧,現在變得不會和孩子好好說話了。 每次遇事兒忍不住吼,吼完之后又萬箭穿心地悔。然后,遇到事兒又惡性循環(huán)。事兒都不大,不過是他寫作業(yè)拖拉,丟東西,忘記作業(yè)之類。 這位媽媽也看和學了許多育兒知識,學得還特別認真,就包括正面管教等,平時還從各個公眾號上獲取育兒知識。 但是,在情緒控制方面,她就像個癮君子,難以控制自己的大腦和行為。 學的時候,覺得深刻認同,并深感慚愧與自責。 做得時候,仿佛大腦進入無人駕駛狀態(tài),又原形畢露了。吼吼吼,有時還會忍不住動手... 現在,這位媽媽甚至在想,為了避免給孩子造成進一步惡劣影響,都不想回家了;也許,孩子沒有她這個媽媽會更幸福! 這位媽媽講述的經歷,我是有共鳴。 我也曾在寶寶2歲叛逆期的時候對他發(fā)過脾氣——即使是很多正面管教的講師,也未必能絕對控制自己面對孩子的情緒。 是不是正面管教失靈了呢? 如果你正在自己閱讀《正面管教》,我建議你不要按順序閱讀,而是按照下面的方式來閱讀: 首先,了解正面管教的核心理念,也就是基本概念 P25~43; 其次,掌握正面管教的工具,也就是第6、7、9章,里面包含了我們常說的:積極暫停、啟發(fā)式問題、有效的鼓勵、家庭會議; 再次,自查、自省,也就是生活態(tài)度去取向,了解自己屬于哪一型:老鷹、海龜、獅子、變色龍?知道了自己的爆點在哪里,也知道了自己容易在哪些方面過度要求孩子,自我意識覺醒了,才有可能做得更好; 然后,讀一讀對孩子不良行為的重新解讀,也就是第4章的內容; 最后,讀第11章的綜合應用,了解如何處理和解決孩子常見的問題。 老粉絲們都知道,我?guī)拊诿绹L居過一段時間,也算比較了解《正面管教》所興起和成長的土壤。 由于文化差異,美國父母對孩子的需求看得不那么重,他們更傾向于滿足自己的需求,散養(yǎng)會比較多,也有很多采取簡單粗暴解決方案的。 所以但凡國外的育兒書,作者通常都是從「喚起家長的內疚」開始的,先引經據典,然后讓父母了解孩子不良行為背后的原因,再指出父母經常做錯的地方,最后再來給出工具。 解決的工具里面,又融入了AA(戒酒互助協(xié)會)的方式,在當地社區(qū)組建媽媽小組,大家每周都坐下來聊一聊自己的進步,互相鼓勵,還有充滿了PHP(Parents Help Parents)的環(huán)節(jié)——都是逐漸地一點點發(fā)現、面對和解決問題的。 但是中國的家長,很不一樣。 大多數中國父母都還是受到儒家文化的影響,挺善于內省的。這種心理狀態(tài)直接導致了——我們很容易對孩子感到內疚,但內疚結束后缺乏父母小組來共同談論,所以內疚完就結束了。 回去以后,就記住了內疚,但還是改不了。 一線城市或許有讀書會、媽媽小組(更多是微信里的媽媽群,討論的信息也比較龐雜);但是更多的家長在育兒方面都是聽聽周圍人的意見就算了,很少也很難將自家所遇到的問題暴露給社區(qū)的人。 大家都篤信「家丑不可外揚」,而且你一說出問題,好為人師的人都來了,開始diss你這個不行、那個也不行——很少有人能客觀地就事論事,而是就事論人。 有的正面管教培訓課程會好一點,至少要求父母上完全部課程,掌握了方法和工具再走;但大多數父母自行閱讀的時候,還沒有及時消化這些工具和方法,讀到內疚的部分就受不了。 但有的正面管教只是體驗課,第一節(jié)課就設置「叢林」這種高壓力的項目;前來體驗的父母大多數都是哭著走出教室的,然后再也沒有回來過。 這也正是這位媽媽所遇到的困惑:為什么理性上認識到了,可是真正內心的東西改變不了。 我之前寫過一篇「如何超越原生家庭的養(yǎng)育」的文章,這里大致說一下,主要是讓自己看得更全面,先看到原生家庭給自己帶來的傷害,然后為父母的行為找到理由,然后專注于童年快樂的時光,從而影響自己對童年的認知,進而影響到自己現在的行為。 不管是生活態(tài)度取向也好,還是九型人格也好,先分析出自己的性格到底如何,哪些點是你的逆鱗,容易爆發(fā);哪些點是孩子的逆鱗,容易爆發(fā)——然后提前制定計劃,避開這些爆發(fā)點。 從這位媽媽的描述來看,我傾向于初步判斷她是「老鷹型」人格,這種人格的關鍵詞是「控制」。 害怕失控,孩子做的事沒有按照自己的標準來,就容易暴走;而且面對自己無法控制的事情,要么就是硬扛、互相傷害,要么就容易逃避問題,索性放棄。 「老鷹型」的控制人格也有很多優(yōu)點,有出色的領導能力、組織能力、高效率、遵守規(guī)則、堅持不懈等好品質;但一旦遇到別人的羞辱、批評和意外,就容易沖動或者社會隔離。 如果孩子寫作業(yè)拖拉,丟東西,忘記作業(yè),可能恰恰是因為父母平時事無巨細地照顧他。 俗語說「懶婦巧兒」,媽媽學會放手,讓孩子培養(yǎng)起自主、自立的性格,他才會對自己的事情負責,記得自己收拾好東西,記得要好好寫作業(yè)。 關于個人的情緒控制,我推薦的方式有兩點:一是積極暫停,二是給孩子一張「免死金牌」的卡,注意,一定要是實體卡。 積極暫停需要練習,不是一時之功,因為人真的很難自己停下來,而且生氣的時候容易越想越生氣;但「免死金牌」不一樣。 當孩子認為你生氣而感到害怕的時候,可以拿出這種你賦予他權利的「免死金牌」——你要做的就是看到這張牌時,回到自己的小空間里,積極暫停一下。 同時,學習孩子的發(fā)展階段、了解孩子煩人但正常的行為、掌握一些積極的工具和解決方法、提前排除從工作和生活中帶來的煩惱——避免「踢貓效應」導致這些怒火被發(fā)泄到孩子身上,都是有效的。 我記得自己在美國上積極養(yǎng)育(active parenting)的課程時,開課前老師的第一句話就是:「I did what I knew, when I know better, I do better...」 意思是:我過去已經盡力了,但當我知道得更多,也能做得更好。 不要讓自己困在內疚里。親子時光還很長,讓我們慢慢地、一步步地來了解自己,更好地和孩子共同成長! 互動話題 你是如何控制自己情緒的? 一起在評論區(qū)分享一下吧~ |
|
來自: 昵稱67315043 > 《育兒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