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看到各種天文照片,總感覺到十分震撼和漂亮,并深深地感覺到人類的渺小,因為照片中的每一個點都大得令人難以想象。宇宙誕生于138億年前,而可觀測宇宙的直徑高達930億光年。宇宙不僅大,天體數(shù)量和種類也非常多。天體是對宇宙中所有聚集態(tài)以及彌散態(tài)物質的總稱。前者的主要形態(tài)是球狀星體,也就是星球,比如恒星、行星等都是星球;而后者則是彌漫在宇宙中的星際物質,包括星際氣體和星際塵埃。在萬有引力的作用下,彌散態(tài)的物質經歷漫長的變化,并孕育出恒星。恒星是宇宙天體結構的基礎。恒星質量有大有小。在主序星階段,恒星可分為紅矮星、黃矮星等類型,比如比鄰星就是一顆紅矮星,而太陽則是一顆黃矮星。需要注意,褐矮星并不是恒星,而是介于類木行星與恒星之間的一種天體;還有白矮星是小質量恒星演化到生命末期后所形成的一種天體。一般來說,質量越大的恒星其表面溫度越高。這是因為質量越大,其內部的核反應越劇烈,過大的質量也導致它的壽命比較短。像紅矮星這樣的恒星,壽命可高達上千億年;而像太陽這樣的黃矮星,壽命只有100億年左右;至于比太陽質量更大的恒星,有的恒星的壽命連一億年都不到。此外,有些天生質量較大的恒星被稱作藍巨星、藍超巨星。至于紅巨星和紅超巨星,它們則是恒星在離開主序星階段后,在生命末期所需要經歷的階段,比如太陽在幾十年后就會演變成紅巨星,最后變成白矮星。其中有些質量超大的恒星,在生命演化末期會發(fā)生超新星爆發(fā),并誕生出中子星或者黑洞。有些恒星有自己獨立的小天地,以太陽系為例,其內除了太陽這顆恒星,還擁有行星(可分為類地行星和類木行星)、矮行星 、小行星、彗星等天體。此外,不少行星還擁有數(shù)量眾多的衛(wèi)星。恒星聚而成團,由數(shù)量超過10顆以上且相互之間存在聯(lián)系的恒星構成的集團被稱為星團,一些較大的星團往往包含數(shù)萬乃至數(shù)十萬顆恒星,其主要類型包括疏散星團、球狀星團,例如銀河系內的昴星團就是一個疏散星團。此外,稀薄的氣體或者塵埃還會構成延展型天體——星云,比如獵戶座星云、礁湖星云、蟹狀星云等。某些星云是孕育恒星的場所,諸多新生恒星都誕生于星云之中,比如位于老鷹星云中的創(chuàng)生之柱,就是一個恒星孕育中心。星云根據形態(tài)可劃分為彌漫星云、行星狀星云、超新星遺跡、雙極星云等類型;而根據發(fā)光性質可分為發(fā)射星云、反射星云和暗星云。星團和星云都是星系的一部分,我們目前觀測到的星團或者星云,很多都位于銀河系內。有些星系或者星團起初被叫做星云,是因為幾個世紀以前,天文學家用的望遠鏡性能不佳,觀測到的遙遠天體,往往模糊不清呈云霧狀,當時天文學家因此就將之統(tǒng)稱為星云。雖然后來天文學家將星云、星團、星系進行了區(qū)分,但仍然有一部分名稱被沿用了下來,比如仙女座星云、大小麥哲倫星云,它們其實都是星系。星系是大量恒星的聚合體。一個星系內的恒星數(shù)量少則上千萬、多則數(shù)千億,比如銀河系內的恒星數(shù)量就在1000億到4000億個左右。星系根據形態(tài)可劃分為旋渦星系、橢圓星系、棒旋星系、透鏡狀星系和不規(guī)則星系。而一些個頭較小的星系也被叫做矮星系、衛(wèi)星星系,比如大、小麥哲倫星云就是位于銀河系附近的衛(wèi)星星系。星系之間也會構成一個疏散的結構,星系數(shù)量超過100個的叫做星系團,少于100個的則叫作星系群。太陽系所在的銀河系就位于一個叫作本星系群的星系群中。若干個星系團和星系群還會形成更大尺度的結構,被叫作超星系團。本星系群所在的超星系團就被叫作室女座超星系團(或者叫作本超星系團)。不過根據新的發(fā)現(xiàn),現(xiàn)在室女座超星系團被認為是拉尼亞凱亞超星系團的一部分。超星系團再往上一級,就涉及整個宇宙的框架結構了。根據天文望遠鏡在最近幾十年內積累的掃描數(shù)據,整個宇宙呈大尺度纖維狀結構,在這個巨大的結構中存在一些巨大的宇宙空洞,那里究竟有什么?科學家們也不知道。受宇宙加速膨脹的影響,現(xiàn)在宇宙中的星系很多都成了宇宙孤島。而根據科學家的估計,整個可觀測宇宙中的星系數(shù)量至少在1000億個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