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劉永 北宋時期,眉山蘇洵、蘇軾、蘇轍“三蘇父子”都是名滿天下的大文豪,父親蘇洵不但是文章大手筆,而且是位大收藏家。蘇洵酷愛書畫鑒賞、收藏,見到好的書畫就愛不釋手,心馳神往,有時甚至達到日思夜想、茶飯不思的癡迷程度。蘇東坡在《四菩薩閣記》中記敘道:“始吾先君(蘇洵)于物無所好,燕居如齋,言笑有時。顧嘗嗜畫,弟子門人,無以悅之,則爭致其所嗜,庶幾一解其顏。故雖為布衣,而致畫與公卿等?!?書畫收藏是蘇洵的最愛,他的朋友、弟子門人都愛給他贈送書畫,日積月累,蘇洵的書畫藏品非常豐富,堪與官家王侯比美。受父親影響,蘇東坡也非常愛好收藏,藏品也非常豐富。我們就來看看蘇東坡到底收藏了哪些寶貝吧。 一、琳瑯滿目的文房四寶蘇東坡人生中得到的第一件寶貝是一塊奇石。蘇東坡十二歲的時候,和小朋友們在家鄉(xiāng)眉山紗縠行住宅的空地上玩耍。他們一起玩鑿地的游戲,蘇東坡無意間挖到一塊奇石,顏色淺碧,表面有細細的銀星,撫摸如同魚的皮膚一樣溫潤晶瑩,輕輕敲擊還能發(fā)出鏗然悅耳的聲音。更為奇妙的是,這奇石是一件天然的硯臺,試著用來磨墨,發(fā)墨很好,卻沒有盛水的地方。 蘇東坡拿給父親看,父親說這是“天硯”,有硯的品格而未呈現(xiàn)硯的外形。蘇洵滿心歡喜,將此硯賜給蘇東坡,說你獲得了這方天硯,是吉祥的預兆,它能保佑你文運亨通。此后蘇東坡一直珍藏此硯,始終帶在身邊。(蘇軾《天石硯銘》) 蘇東坡在這篇銘文的跋語中還記錄了“天硯”失而復得的傳奇過程:元豐二年(1079),蘇東坡因“烏臺詩案”獲罪,在湖州被捕下獄,家人流離失所,收藏的書畫文物大都散失。死里逃生被貶官黃州后,尋找天硯,卻不見蹤影,以為丟失了。幾年后,蘇東坡離開黃州,舟行至安徽當涂,打開書箱,突然見到了天硯。他喜出望外,遂把天硯交付給兒子蘇迨、蘇過。寶物失而復得,還真是好兆頭。蘇東坡此后好運連連,節(jié)節(jié)高升,直至成為翰林大學士。這塊天硯不禁讓人想起《紅樓夢》中賈寶玉掛在胸前的通靈寶玉,與生俱來,失而復得,主人公的命運也隨之改變,傳奇經(jīng)歷何其相似也。 紙筆墨硯,是古代文人不可或缺的日常用品,稱“文房四寶”。最早把這四件文房用品合并研究、論述的人是北宋文人蘇易簡,他著有《文房四譜》,蘇易簡是宋初著名的“梓州三蘇”之一,梓州鹽泉(今四川省綿陽市游仙區(qū)玉河場)人,官至參知政事(副宰相)。從蘇易簡編著《文房四譜》開始,紙筆墨硯,名正言順,成為古代文人的“標配”,而且受到特別青睞。他們把弄賞玩,相互饋贈,以為雅事?!拔姆克膶殹币渤蔀槭詹丶腋傁嗍詹氐母哐盼锲?。 硯臺用于磨墨,由于材質不一,硯臺種類繁多,有石硯、瓦硯、鐵硯、銅硯、泥硯等等。但主要以石硯為主,又因其產(chǎn)地不同,石硯后來又有“四大名硯”的說法。蘇東坡喜愛文房四寶,收藏的硯臺很多,還時常用詩文題詠硯臺,據(jù)統(tǒng)計,其文集中僅硯銘就達29篇之多。蘇東坡視佳硯臺為美德和文字吉祥的象征,他喜歡將硯臺賜給子侄們,也送給朋友學生,希望帶給他們好運和美好的祝愿。 蘇東坡愛好收藏,和藏友間相互鑒賞、交換藏品也是常有的事。一次,蘇東坡用自己的寶劍交換了好友張近收藏的一方名硯,他作詩《張近幾仲有龍尾子石硯以銅劍易之》《張作詩送硯反劍,乃和其詩,卒以劍歸之》,記敘了藏品交換的經(jīng)過。龍尾子石硯即歙硯,因宋時歙石出于歙州龍尾山,故稱。蘇東坡得硯之后,喜形于色,但他馬上意識到自己執(zhí)著于物的習氣未改,而作《劍易張近龍尾子石硯詩跋》以反?。骸捌蜕贂r好書畫筆硯之類,如好聲色,壯大漸知自笑,至老無復此病。昨日見張君卵石硯,輒復萌此意,卒以劍易之。既得之,亦復何益?乃知習氣難除盡也?!敝档米⒁獾氖翘K東坡把自己的愛好收藏的習慣稱之為“病”,而且直到老年這“病”才慢慢治愈。 唐代文學家韓愈曾經(jīng)用擬人化的筆法,以毛筆為主人公,作《毛穎傳》。蘇東坡用同樣的筆法,以歙硯為主人公,作了一篇妙趣橫生的《萬石君羅文傳》。歙硯產(chǎn)于安徽歙縣,是“四大名硯”之一,其中有個品種稱“羅文”硯。文章稱贊羅文(歙硯)“玉質而金聲”,身價尊貴,得到皇帝寵幸?;实邸耙越鹱魇?,以蜀文錦的薦褥賜之。其后于闐進美玉,上使以玉作小屏風賜之,并賜高麗所獻銅瓶為飲器”??梢姽湃朔浅V匾晫Τ幣_的保養(yǎng),一方簡單的硯臺被配以精美的裝飾物,和田玉小屏風、高麗銅瓶,文玩雅致,惹人喜愛。 羅文被封為“萬石君”,享盡榮華富貴,也因此遭致小人嫉恨??上Ш镁安婚L,皇帝又愛上了“端紫”(即端硯,產(chǎn)自廣東肇慶,肇慶古稱端州),處世圓滑、善于阿諛奉承的端紫“后來者居上”,羅文被棄用,摔裂而亡。 《萬石君羅文傳》雖為游戲文章,卻寓意深刻,飽含人在官場遭遇辛酸的無奈,對世態(tài)炎涼、官場腐敗予以了辛辣諷刺。羅文的遭遇實為蘇東坡的自身寫照。蘇東坡妙筆生花,引人入勝,創(chuàng)作出一篇難得的佳作。他以硯臺自比,由此也可見他對硯臺的喜愛。 二、嗜書如命,坐擁書城“文房四寶”是古代文人必備的文房用品,但他們更為珍視的還是書籍。“門前萬竿竹,堂上四庫書”,這樣的環(huán)境是他們理想中的家園。蘇洵也是位大藏書家。蘇轍在《藏書室記》中記載:“先君平居不治生業(yè),有田一廛,無衣食之憂;有書數(shù)千卷,手緝而校之,以遺子孫。曰:'讀是,內(nèi)以治身,外以治人,足矣。此孔氏之遺法也?!染z言今猶在耳?!碧K洵藏書豐富,為蘇軾、蘇轍兄弟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兄弟倆勤奮學習、博覽群書,終成有用之材。而且都養(yǎng)成了愛書、藏書的良好習慣,詩書家風,代代相傳。可以說,書籍、文字就是古代中國文人的靈魂生命。 蘇軾《李氏山房藏書記》記錄了朋友李公擇在廬山白石庵僧舍建立藏書室的事跡。他說:“象犀珠玉怪珍之物,有悅于人之耳目,而不適于用。金石、草木、絲麻、五谷、六材,有適于用而用之則弊,取之則竭。悅于人之耳目而適于用,用之而不弊、取之而不竭,賢不肖之所得各因其才,仁智之所見各隨其分,才分不同而求無不獲者,惟書乎!”。真的是萬般皆下品,唯有書最高。 在東坡眼中,世間萬物還真沒有什么比書籍更可親、更可愛的。李常(字公鐸)與其弟李布年輕時在廬山求學苦讀,藏書達九千余卷。他離開廬山后把自己的藏書全部捐獻給白石庵,建立為“李氏山房”圖書館,這也是中國有文字記載的最早私人開設的公共圖書館。蘇東坡贊揚了李公擇的“仁者之心”,還呼吁大家愛書、讀書、用書,不辜負捐書人的良苦用心。收藏書籍無意間竟然藏出個“中國第一”,這大概是李公擇沒想到的吧。 藏書的目的關鍵在于運用,不然就是廢紙一堆。蘇洵“有書數(shù)千卷,手緝而校之,以遺子孫?!?。蘇東坡同樣坐擁書城,他如饑似渴地閱讀,到老了都還在堅持每天功課,手抄筆錄。一次他對朋友說:自己抄《漢書》已有三遍了,一邊抄寫還一邊背頌。一部《漢書》將近75萬字,抄寫三遍,倒背如流,這功夫是何等了得??!蘇洵、蘇東坡的讀書方法可謂一脈相承。書籍是知識的海洋,蘇東坡、蘇轍兄弟從小就暢游其間,見多識廣,聰穎異常。 蘇洵親手校正藏書中的錯誤,批注自己的讀書心得。他還將書中文章的寫作技巧悉心傳授給蘇東坡、蘇轍兄弟,讓他們模仿韓愈、歐陽修等文章大家的文筆練習寫作。 據(jù)蘇東坡的朋友趙令畤(初字景貺,蘇軾為之改字德麟)《侯鯖錄》云:東坡年十歲見老蘇誦歐公《謝宣召赴學士院仍謝賜緋衣金帶及馬表》,老蘇令坡擬之,其間有“匪伊垂之,帶有余;非敢后也,馬不進”句。老蘇喜曰:“此子他日當自用之?!?蘇東坡十來歲就能引經(jīng)據(jù)典,寫出文辭華麗的對句,蘇洵對蘇東坡贊賞不也,心喜兒子未來必將大有作為。蘇東坡后來官至翰林學士,果然象歐陽修一樣受到皇帝的賞賜,在他的文集中保存的謝賜表文就達十篇,其中一篇正好用上了他小時候練習過的句子。 三、“東坡玉帶”的故事蘇東坡作為朝廷重臣,深得皇帝歡心。一次, 皇帝、太皇太后賞賜給蘇東坡的物品有:衣服、金帶、魚袋、金鍍銀鞍轡馬?;实鄣馁p賜當然都是貴重之物,無上尊貴,作為傳家之寶?!棒~袋”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只有五品以上的高官才能佩戴。“魚袋”制度始于唐代,最初是用于裝放官員出入宮庭時識別身份的魚符,到北宋就直接在袋上用金銀裝飾為魚形,成為高級官員的標志,也是等級的符號。 北宋翰林學士準予佩戴“魚袋”是從蘇東坡的親戚、好友蒲宗孟開始的,蒲宗孟字傳政,閬州新政(四川南部)人,深得宋神宗賞識,曾積極參與“王安石變法”。“金帶”即飾以金銀的腰帶。 北宋紹圣元年(1094),五十八歲的蘇東坡被貶為寧遠軍節(jié)度副使,惠州(廣東惠陽)安置。為了給惠州百姓修橋筑堤,蘇東坡捐獻出一條皇帝賞賜的犀角腰帶。資金不夠,他又寫信動員弟媳蘇轍夫人史氏將內(nèi)宮賞賜給她的黃金錢數(shù)千捐獻出來。(蘇軾《兩橋詩并引》) 腰帶是古代官員服飾的必配之物,腰帶上的裝飾品不同,其官階品位也不同:一品玉,二品犀,三品、四品,金荔枝,五品以下為烏角。蘇東坡曾經(jīng)多次接受皇帝賞賜的腰帶,民間還廣為流傳著一段“東坡玉帶”的故事。 據(jù)南宋《東坡詩話》記載,元佑四年(1089)蘇東坡以龍圖閣大學士左朝奉郎出知杭州。路過潤州(江蘇鎮(zhèn)江),便特地上金山寺去看望好友、住持佛印禪師。當時,佛印禪師正在講經(jīng)說法。他看見東坡進來,也不讓座,只高聲問道:“學士從哪里來?這兒可沒有您坐的地方。”東坡聽了,說:“既然沒有坐處,何不暫借大師的四大(佛教指地、水、火、風為四大)用作禪床?”佛印見他話有玄機,便有意為難他說:“貧僧有一轉語問題,學士如能答出,當從所請;若答不上,請留下腰間玉帶,用作鎮(zhèn)山之寶?!睎|坡自恃對佛學頗有研究,就欣然答應,并解下玉帶,放在香案上面,說:“請出句罷!”佛印高聲念道:“山僧四大皆空,五蘊(佛教以色、受、想、行、識為五蘊)非有,學士欲于何處坐?”東坡一時語塞,答不上來,佛印忙命小和尚:“把玉帶收起,永鎮(zhèn)山門?!庇肿屓巳硪患卖?,回贈東坡,并當即賦詩兩首。 蘇東坡作詩《以玉帶施元長老元以衲裙相報次韻二首》回答佛印,其一云:“此帶閱人如傳舍,流傳到我亦悠哉。錦袍錯落真相稱,乞與佯狂老萬回。”元長老即佛印,“萬回”是唐代高僧,傳說武則天曾賜以錦袍玉帶。蘇東坡明白佛印佯狂出難題,意在點化自己,脫離紅塵苦海。他心中雖對這條精美的玉帶戀戀不舍,但怪只怪自己覺悟不深,愿賭服輸,也就權當施舍,回家好自反省了。 如今,鎮(zhèn)江金山寺仍然珍藏著蘇東坡捐贈的“東坡玉帶”,它與金山圖、周鼎、銅鼓被稱為“金山四寶”。尤其東坡玉帶,堪稱國寶。金山寺建有“留玉閣”,專門用于收藏這條珍貴的玉帶。這條玉帶長約二尺,寬約一寸,帶上綴著一塊塊米色的玉石,有長方形、圓形、心形,共計二十四塊,精美絕倫。 九百多年來,“東坡玉帶”一直保存在金山寺中,清代初年被焚毀四塊。乾隆皇帝到金山寺時,見殘缺,令人將玉帶補齊。上面刻有乾隆五言詩一首,跋言23字:“玉帶曾遭回祿(火災),缺數(shù)版,為補足制匣,仍置鎮(zhèn)山門以成佳話”。 蘇東坡在仕途上曾經(jīng)風光無限,貴為朝中大員,錦衣玉食,享盡人間奢華。蘇東坡又曾經(jīng)遭遇“烏臺詩案”,身陷囹圄,晚年還接連貶官受罰,窮困潦倒,飽受艱苦環(huán)境和政治打擊折磨。蘇東坡的悲喜人生就是一幕幕傳奇故事,耐人尋味。其經(jīng)手的奇珍異寶就如同這條施舍給金山寺的玉帶,“閱人如傳舍”,象旅館一樣,人來人往,轉眼間就換了主人。然而無論環(huán)境如何變化,蘇東坡始終不變的是他對生活的熱愛,是他不斷追尋生活樂趣的赤子之心。 四、一塊叫“仇池”的石頭宋代賞石、藏石成為風氣,上至皇帝,下至臣民,迷石者眾,玩石頭玩成時髦文化,南宋人杜綰的《云林石譜》是中國第一部賞石專著,列舉全國各地名石116種,體現(xiàn)了 “瘦、漏、皺、透”的古代賞石標準,是宋代觀賞石大全。蘇東坡亦未能免俗,收藏奇石也是他的愛好之一。蘇東坡被貶官到黃州后,喜愛齊安江上的石頭,他收集獲得各色美石二百九十八枚,并盛之古銅盤,注入清水欣賞,后來又把她們作為貢品贈送給佛印禪師。 蘇東坡寫有《怪石供》、《后怪石供》兩篇文章記載。“齊安江上往往得美石, 與玉無辨,多紅黃白色,其文如人指上螺,精明可愛, 雖巧者以意繪畫有不能及?!边@些石頭實為石英質地的鵝卵石,今人看來并不稀罕。東坡當時感覺怪異,并感嘆“凡物之丑好, 生于相形,吾未知其果安在也。使世間石皆若此,則今之凡石復為'怪’矣?!苯枋^“怪”,說明物之丑好,產(chǎn)生于相互比照之中,少見則多怪?!吧缴叭?,欲供禪師,而力不能辦衣服飲食臥具者,皆得以凈水注石為供, 蓋自蘇子瞻始?!笔骞?,便以此為濫觴。蘇東坡于普通的玩石興趣中同樣喜愛標新立異,并且善于從中找尋哲理,體會禪機。 蘇東坡最為珍愛的是一塊叫“仇池”的石頭。宋哲宗元佑七年(1092),蘇東坡出任揚州太守,表弟程德孺自嶺南解官路過揚州,贈送給蘇東坡兩枚石頭:一為綠色,一為白色。蘇東坡為此作《雙石》詩,詩題小引說:“至揚州獲二石,其一綠色,岡巒迤邐,有穴達于背,其一正白可鑒。漬以盆水,置幾案間。忽憶在穎州日,夢人請住一官府,榜曰:'仇池’。覺而誦杜子美詩曰:'萬古仇池穴,潛通小有天’,乃作小詩,為僚友一笑。” 蘇東坡把綠色石頭命名為“仇池”,意為仙境,理想中的桃源之地?!俺鸪亍笔惶K東坡作為案頭珍寶,愛不釋手,既寫詩贊美,又邀請朋友賞玩。他的朋友錢穆父、蔣穎叔、王仲至等人都次韻奉和他的仇池石詩,一時傳為佳話,引人注目。 蘇東坡的好友王晉卿也慕名前來觀賞“仇池”石。王晉卿,名詵,是宋英宗女婿,能詩善畫,為東坡患難之交。受“烏臺詩案”牽連,接連貶官。直到哲宗即位,才被召回京師。二人惺惺相惜,可謂難兄難弟。蘇東坡對王晉卿夸耀仇池石為“希代之寶”,并詼諧地對王晉卿說,只許看,不許賴。哪知王晉卿對仇池石一見傾心,竟然久借不還。蘇東坡只好不顧顏面,一再催要。為了一塊破石頭居然連朋友都可以不做了! 無奈之下,蘇東坡提出要王晉卿拿他的心愛、唐代韓干名畫《牧馬圖》與仇池石交換。王晉卿自然不愿意,最終依依不舍地歸還了仇池石。這塊石頭被蘇東坡“漬以盆水,置幾案間”。這實際是揚州盆景的最初形式,有學者考證認為蘇東坡的這個石頭盆景是揚派盆景的開篇之作,蘇東坡因此被稱為揚派盆景的“祖師爺”。蘇東坡的仇池石當然不是他夸耀的“希代之寶”,他本人更沒有象“石癡”米芾那樣的戀石癖。之所以對這仇池石情有獨鐘,無非是因為這仇池石寄托著他的追求理想,反映了他對于爾虞我詐的政治生活的厭倦,和對于清靜、自由生活的向往。 別看蘇東坡為了一塊石頭和好友王晉卿爭得不亦樂乎,他在為王晉卿寫的《寶繪堂記》中卻又變得一本正經(jīng)起來,開篇就發(fā)出“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的高論,他認為“寓意于物,雖微物足以為樂,雖尤物不足以為病。留意于物,雖微物足以為病,雖尤物不足以為樂。”。總之,君子不能因物傷神,更不能玩物喪志。 王晉卿酷愛書畫收藏,又在私宅建了寶繪堂,專門用來儲藏書畫。蘇東坡寫這篇文章意在告誡好友,希望他從書畫收藏中得到真正的快樂,陶冶情操,修養(yǎng)品德,而遠離禍害。字里行間,苦口婆心,關懷備至,真情洋溢,所謂諍友難得,知音難求,蘇東坡還真是一位坦坦蕩蕩、愛人如己的好朋友。 五、蘇東坡的書畫之好蘇東坡本人是書畫大家,又是“湖州畫派”的開創(chuàng)者,在中國古代書畫發(fā)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蘇東坡的朋友文同、李公麟等人都是著名的大畫家,蘇東坡收藏書畫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蘇東坡自幼受父親蘇洵影響,癡迷書畫。蘇東坡在《雜記·子由幼達》一文中曾說:“方先君與吾篤好書畫,每有所獲,真以為樂。惟子由觀之,漠然不甚經(jīng)意?!碧K轍對書畫“漠然不甚經(jīng)意”,并非代表他不懂書畫,他對書畫的鑒賞能力一點也不遜色于他的父兄,他創(chuàng)作了許多書畫評論詩文,都切中要害,別開生面。蘇轍無非是對書畫背后代表的財富不經(jīng)意而也,收藏書畫是雅趣,但由此而生貪財戀物之心,是蘇轍這樣的君子所不齒的。為此蘇東坡對蘇轍贊賞有加,佩服弟弟的豁達灑脫、先見之明。 蘇東坡在鳳翔為官時,曾經(jīng)花十萬巨資買得唐代大畫家吳道子畫的四板菩薩畫,并孝敬給父親蘇洵。于是,吳道子畫的菩薩畫就成為蘇洵最為喜愛珍視的寶貝之一。蘇洵去世后,蘇軾、蘇轍兄弟對父親的藏品并未出賣以謀利,他們將父親收藏的書畫捐贈施舍給寺廟。寺廟主持惟簡表示要以自己的生命來守護這些珍貴的畫作,他說:“吾以身守之。吾眼可霍,吾足可斫,吾畫不可奪!”。蘇東坡還出資幫助惟簡修建閣樓,“以錢百萬度為大閣以藏之”,并畫蘇洵像于閣中,相當于在寺廟中為蘇洵建立了一個紀念館。(蘇軾《四菩薩閣記》) 蘇東坡的親戚石幼安隱居在京城,朝廷讓他當官,他也不去。石幼安是石昌言之子,他整天讀書作詩,酷愛書畫、古董收藏。蘇東坡在《石氏畫苑記》中說:“幼安與文與可游,如兄弟,故得畫為多”?!敖裼装埠卯?,乃其一病”。他認為石幼安酷愛書畫收藏也是得了“病”。 《石氏畫苑記》是蘇東坡在被貶官黃州期間寫作的,當時蘇東坡對書畫古物收藏引起的癡迷持否定態(tài)度。他認為書畫收藏容易讓人得“病”,即玩物喪志的意思。蘇東坡隨時警惕著自身因為收藏書畫帶來的毛病,同時也不忘告誡朋友注意防范這種毛病?,F(xiàn)在看來,蘇東坡的擔憂,并非多余。智者的確比一般人考慮得更為深遠,斷送北宋國運的昏君宋徽宗趙佶就特別喜愛書畫收藏。宋徽宗可謂“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的收藏發(fā)燒友,玩物喪志,竟至亡國。 徽宗酷愛書畫藝術,他還親自創(chuàng)作了大量書畫,其書法“瘦金體”,瘦勁嫵媚,一筆一劃如片片竹葉臨風飄舞,在中國書法史上獨樹一幟。徽宗對長于書畫的人寵愛有加,大奸臣蔡京就是因為一手漂亮的法書而被徽宗委以宰相重任。從這點看,書畫之好似乎成了禍國殃民的罪魁禍首。名畫《聽琴圖》傳為徽宗親作,畫面上方有蔡京所題的七言絕句一首:“吟徵調商灶下桐,松間疑有入松風。仰窺低審含情客,似聽無弦一弄中?!庇疑辖怯谢兆谒鶗萁痼w“聽琴圖”三字,這幅畫被譽為“神筆之妙、無以復加”的上乘之作,也可見他們君臣二人的珠聯(lián)璧合。書畫愛好可謂風雅至極,隨之而來的卻是昏君誤國,奸臣當?shù)溃坏┙鹑说蔫F騎踏破大宋的疆土,那堆滿內(nèi)宮的書畫珍寶頓時灰飛煙滅,中華民族更是因此遭受了無盡的災難。悲哉!大宋的書畫“病”也未免病得太嚴重了。 六、價值連城的沉香山子嘉祐三年(1058)蘇東坡父親蘇洵在庭院里收藏了一件三峰木假山,并寫有《木假山記》,文章借木假山的形成來歷,昭示懷才不遇的人生境況,感嘆木假山象一位情操高尚的君子,體現(xiàn)出寵辱不驚的可敬情懷?!叭挥柚異壑瑒t非徒愛其似山,而又有所感焉。非徒愛之,而有所敬焉?!碧K洵是“寓意于物”的先行者,他將木假山置于廳前,時時警醒自己。木假山其實就是今天的根雕作品,可見變廢為寶的關鍵還是在于有一雙善于發(fā)現(xiàn)的眼睛,古今一理也。 蘇東坡晚年被貶官于條件艱苦的海南島,他鐘情于當?shù)靥禺a(chǎn)沉香木假山。在其弟蘇轍的六十歲生日之際,蘇東坡贈送給蘇轍一件沉香山子,并作《沉香山子賦》?!帮蛸傺轮惍a(chǎn),實超然而不群。既金堅而玉潤,亦鶴骨而龍筋。惟膏液之內(nèi)足,故把握而兼斤。”文章贊美沉香山子質地像金子一樣堅硬,像美玉一樣油潤,“幸置此于幾席,養(yǎng)幽芳于帨帉。無一往之發(fā)烈,有無窮之氤氳?!?蘇東坡希望這份薄禮能帶給弟弟芬芳、喜悅,從而追隨沉香“超然而不群”的高尚品德。 蘇轍收到沉香山子后,感慨萬千,回贈一篇《和子瞻沉香山子賦并序》。蘇轍對蘇東坡贈送沉香賀禮的寓意心領神會,表示“奉持香山,稽首仙釋。永與東坡,俱證道術?!?,要時時面對沉香山子,參悟人生之道,和蘇東坡一起探尋玄理,共同進步。普普通通的木質收藏品被“三蘇”父子收藏把玩,他們妙筆生花,感悟出人生哲理,可以說他們把收藏玩出了新境界,新高度,也留下了千古佳話。 當時的海南沉香不一定很值錢,如果放在今天,這么大的一尊沉香山子可真的是貴比黃金、價值連城了。 七、蘇東坡提倡收藏“寓意于物”,令人警醒。收藏的目的是什么?蘇東坡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他認為收藏應該從“留意于物”中超脫出來,只可 “寓意于物”,通過收藏,陶冶情操,涵養(yǎng)品德?!胺艘酝嫖?,維以觀德” ,這樣才能做一個堂堂正正的君子。蘇東坡在《赤壁賦》中說:“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彼麑ψ非笪镔|享受的超然態(tài)度來源于他對生活的感悟,來源于遭遇人生重大挫折后的反思。 “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辈回潙?,不迷惑,這種品德更是得益于母親程氏從小就對蘇東坡的言傳身教,《東坡志林》有“先夫人不許發(fā)藏”一篇,記敘東坡母親程氏夫人不肯挖掘地下財物,靠自己努力發(fā)家致富的故事。再加之蘇東坡最初踏入仕途時,身邊有賢妻王弗的輔助督促,他才更加堅定了不貪財物、潔身自好的信念。 收藏界有所謂“亂世黃金,盛世收藏”的說法,在北宋表面的繁華下,從事收藏的人數(shù)不勝數(shù)。前面提及蘇東坡的親戚、好友蒲宗孟也成為其中一員。蒲宗孟,字傳正,進士出身,官至翰林學士,其妹嫁蘇東坡伯父蘇渙之子蘇不欺。在蘇東坡眼中,這位蒲學士大人癡迷書畫的毛病可是病得不輕。 蒲宗孟晚年臨近退休,為收藏著迷,四處搜求書畫奇物,甚至不惜典當家產(chǎn),借貸度日,家里營生一概不管不顧。這癡迷的毛病連侄兒蘇千乘都看不下去了,他懇求叔父蘇東坡出面勸一勸這位執(zhí)迷不悟的舅舅蒲宗孟。蘇東坡接連去信勸說蒲宗孟,“退居之后,決不能食淡衣粗,杜門絕客,”要早做打算,安排好家事。“不可但言我有好兒子,不消與營產(chǎn)業(yè)也?!备荒芑ü庥霉?,不為子孫考慮?!皶嬈嫖?,老弟近年視之,不啻如糞土也?!保ㄌK軾《與蒲傳正》)蘇東坡勸告老友不要癡迷于書畫收藏,那些東西如同糞土 ,因為他們可以蒙蔽人的真心,讓人魂不守舍,誤入歧途。蒲宗孟到底有沒有被蘇東坡勸說清醒,回心轉意,已經(jīng)不得而知。但蘇東坡的良苦用心卻是明明白白,為了完成侄兒的囑托,他可算是費盡了口舌心思。 實際上蘇東坡對蒲宗孟收藏的書畫還是贊賞有加的?!段呐c可枯木贊》就是蘇東坡為蒲宗孟珍藏的文同畫作而題寫的:“怪木在廷,枯柯北走。窮猿投壁,驚雀入牖。居者蒲氏,畫者文叟,贊者蘇子,觀者如流?!?。這幅畫實在太精美逼真了,連被追逼的猿猴都想要去攀援;受驚的雀鳥也沖進窗戶,要上去棲息。慕名前來觀賞的親朋好友更是絡繹不絕。蘇東坡的題贊錦上添花,蒲宗孟頓時感覺面上有光,這也就難怪后來他會為收藏書畫而癡迷了。愛美之心人皆有之,蒲宗孟善于讀書,學問也是一等一的高手,對藝術品的欣賞同樣具有獨到的眼光。 蘇東坡說自己視書畫奇物為糞土,無非是勸告老友保持清醒頭腦。正如老話所說“色不迷人人自迷”,面對如此精美絕倫的書畫,誰又能把持得住不為之傾倒呢?蒲宗孟經(jīng)常告誡子弟:“寒可無衣,饑可無食,書不可一日無。”。他還在家鄉(xiāng)修了一座“清風樓”專門收藏書畫,供后人欣賞誦讀。蒲氏宗風,清白高雅,詩書傳家,人才輩出,可見蒲宗孟倡導的良好家風、家訓意義深刻,源遠流長。我想正是蒲宗孟的書畫收藏涵養(yǎng)了蒲氏后代的品行,讓他們從中接受良好的教育,看來蒲宗孟的書畫收藏帶來更多的是正能量。 其實“玩物喪志”的說法,因人而異。收藏品何罪之有?蘇東坡提倡“寓意于物”,把收藏愛好提高到新的高度。蘇東坡的收藏愛好伴隨其一生,也是其熱愛生活,善于發(fā)現(xiàn)美,不斷探尋學問知識的精神體現(xiàn)。蘇東坡知識淵博,很大程度得益于收藏愛好。 從收藏的角度看,蘇東坡是收藏界的超級發(fā)燒友。蘇東坡收藏范圍之廣,收藏項目之精,就是與一些大收藏家相比也毫不遜色。蘇東坡對收藏品的鑒賞評論也影響深遠,他本人的書畫、用品更是收藏家競相追逐的寶貝。 然而蘇東坡總是有意無意地淡化自己的收藏家形象,甚至表示對收藏的厭倦、鄙視?!皺M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碧K東坡這首《題西林壁》也完全符合他作為收藏家的心境,不留意于物,保持清醒的超然態(tài)度。 如今蘇東坡留存于世間的收藏品可謂鳳毛麟角,他的眾多書畫珍品也被藏家精心收藏,束之高閣,難得一見。然而蘇東坡留下的優(yōu)美詩篇、道德文章仍然深刻影響著中華民族,成為我們?nèi)≈槐M,用之不竭的精神財富。這也許是蘇東坡作為收藏家?guī)Ыo我們耐人尋味的深刻啟示吧。 【作者簡介】 劉永,四川綿陽人,現(xiàn)為公務員,愛好文史寫作,有《文同評傳》等書籍出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