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能消幾番風雨,匆匆春又歸去〞。從回歸南宋的第一個立春日起,辛棄疾便在他現(xiàn)存詞集第一首詞作《漢宮春》中,寫下了〝無端風雨,未肯收盡余寒〞。風吹散了辛棄疾指點江山的銳氣,雨澆斷了辛棄疾橫刀立馬的鋒芒,風雨來襲時,他的銳氣與鋒芒早化為了刀痕劍瘢。驚風有意颭亂世人蒙塵的雙眼,密雨蓄謀斜浸世人枯萎的信念。 家國與事業(yè)的春天在雨橫風狂中消散,指尖的涼與心底的痛如約而至,要將春天的最后一絲生機徹底夷平。〝惜春長怕花開早,何況落紅無數(shù)〞,暮春時節(jié),凄風苦雨中的落紅成陣,在辛棄疾看來,卻是一種別樣的風采。辛棄疾不會癡癡等待凄風苦雨無端地過去,而是像落英一般在雨橫風狂中展現(xiàn)出生命最優(yōu)美的姿態(tài)。 〝春且住,見說道,天涯芳草無歸路〞,春意闌珊之際,與其坐等山河永寂,不如留著最后一絲生機去另覓春的飛舞流光。堅毅的目光與堅定的信念,傲然挺立了辛棄疾生命的旅律,他情不自禁地向長天大地釋放了一聲穿天越地的渴望。奈何一根連天接地的繩索蜿蜒跳躍,將辛棄疾牢牢絆住在天與地的盡頭。 這首詞中的〝天涯芳草無歸路〞與《蝶戀花·月下醉書雨巖石浪》中的〝水滿汀洲,何處尋芳草?〞,是辛棄疾繼屈原〝何所獨無芳草兮,又何懷乎故宇〞與蘇軾〝天涯何處無芳草〞之后的聲聲喟嘆,借芳草隱喻美政的理想,同時也體現(xiàn)了對南宋小朝廷命運的隱憂與暗愁。辛棄疾去追尋他們的腳步,釋懷他們的信念。兩宋之交的朱敦儒,同樣發(fā)出了〝只恐鶯啼春又老,知音少,人間何處尋芳草〞的人世感傷。辛棄疾這首詞中〝匆匆春又歸去〞和〝天涯芳草無歸路〞,被吳潛在《海棠春·郊行》中化用為〝天涯芳草迷征路,還又是、匆匆春去〞。 〝怨春不語,算只有殷勤,畫檐蛛網(wǎng),近日惹飛絮〞,撲朔迷離的前路中,有多少雨橫風狂后留下的泥淖,辛棄疾不愿清醒地看到家國與事業(yè)的春天,就這樣逆來順受的沉淪。家國與事業(yè)的春天,總是在時間的猶豫里發(fā)酵,所以他感慨〝怨春不語,算只有殷勤〞。畫檐蛛網(wǎng)無情地查封了他家國與事業(yè)的爐臺,青年時代鐵馬金戈的回憶,只能陷落在一片濛濛飛絮中無奈地演繹歸皈。 長門事,準擬佳期又誤,蛾眉曾有人妒。〝長門事〞引用的是漢武帝原配皇后陳阿嬌,于長門向漢代詞賦大家司馬相如重金買賦的典故。此后,〝長門〞便成了后妃失寵或文人失意的代名詞。如李益《宮怨》〝共滴長門一夜長〞,杜牧《長安夜月》〝獨有長門里,蛾眉對曉晴〞和《月》〝唯應(yīng)獨伴陳皇后,照見長門望幸心〞,王安石《明妃曲》〝君不見咫尺長門閉阿嬌,人生失意無南北〞等等。這首詞中的〝蛾眉曾有人妒〞和《蝶戀花·月下醉書雨巖石浪》〝空谷無人,自怨蛾眉巧〞,均化用了《離騷》〝眾女嫉余之蛾眉兮〞的意境。辛棄疾在這里以陳皇后自比,要表達他與陳皇后都有不得近侍君王的人生遺憾。 千金縱買相如賦,脈脈此情誰訴。君莫舞,君不見,玉環(huán)飛燕皆塵土。〝脈脈此情誰訴〞,照應(yīng)了上闕〝怨春不語〞。〝玉環(huán)飛燕〞象征在君王面前風光無限紅極一時的小人,辛棄疾將自己比作三位歷史人物地位最高的女性――陳皇后,是在加固自己的生命底色。他告誡那些在朝廷上橫行肆虐的小人,縱使你們?nèi)耗y舞,又能奈我何。在一抹殘陽的映照下,歷史的卷軸在此刻仿佛也凝固了,你們沒有看到當年美冠六宮粉黛身系三千寵愛的楊玉環(huán)與趙飛燕,都已經(jīng)化為歷史的塵煙了嗎?亂舞的群魔們,你們的舞技就算再高,能高過楊玉環(huán)與趙飛燕嗎?你們遲早也會舞出已成定局的〝紅粉成灰〞。 〝閑愁最苦,休去倚危欄,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這幾句詞隱喻辛棄疾家國事業(yè)的春天,轉(zhuǎn)瞬之間成了落日殘煙。〝閑愁最苦,休去倚危欄〞,從《漢宮春》中的〝清愁不斷〞到《摸魚兒》中的〝閑愁最苦〞,十六年間辛棄疾的人生之路,無奈地走著南宋小朝廷層出不窮的套路。不曾間斷的清愁,歷經(jīng)十六年的人世消磨,終究膨脹出了苦澀。從回歸南宋的第一天起,辛棄疾人生的各個方向,都充斥了突如其來的〝無端風雨〞,暗喻南宋小朝廷小人已是無孔不入,不禁發(fā)出了〝休去倚危欄〞的永嘆調(diào)。縱使他獨倚危欄,也不會偏離人生的航向,幾番雨橫風狂后,他的靈魂依舊自我挺立,絕不會在迷茫中消亡,在悲歡中自沉。 〝夕陽樓上山重疊,未抵閑愁一半多〞,辛棄疾曾因〝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這句詞,被人彈劾將南宋的〝暖風麗日〞,比作了搖搖欲墜的夕陽。 南宋小朝廷早已日薄西山氣息奄奄,徒留下山河破碎與命運浮沉。〝煙柳斷腸處〞照應(yīng)了上闕的〝盡日惹飛絮〞,這抹斜陽好比隱藏在段落深處的錯字,將錯就錯地續(xù)寫著辛棄疾的滿腹心事,在煙柳長堤的一片濛濛飛絮中倍顯斷腸凄惻。風讓閑愁纏繞滿身,雨讓痛苦灑落一地,在清醒中孤獨總好過在喧囂中寂寞,他傾盡一生都試圖在無端風雨與血色迷霧中涅槃…… |
|
來自: 昵稱63703230 > 《詩詞精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