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多年前,“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號令三軍,抵達大渡河,150多年后,紅軍幾萬戰(zhàn)士,萬里長征停留于江水之濱; 150多年前,天降暴雨,太平軍被百年不遇的漲水所阻,清軍皆在對岸虎視眈眈,150多年后,紅軍過瀘定橋,前有川軍阻攔,后有國軍追趕,腹背受敵; 150多年前,太平軍搶渡不成,糧草盡斷,石達開舍命以全三軍,150多年后,川軍阻擋,紅軍22人英勇就義,飛奪瀘定橋大捷! 圖1 這個渡口,是石達開的生命終結(jié)地,也是紅軍強渡大渡河的勝利之戰(zhàn)。時代的車輪沒有碾壓所有的好人,為新中國的開辟留下了星星之火。 當(dāng)人們試圖去想象1935年的那場兇險的“飛奪瀘定橋”之戰(zhàn)時,先輩們沖鋒的英勇和奪橋的艱難無不浮現(xiàn)于腦海之中。而本該輕而易舉就能渡過的瀘定橋,卻因為四川軍閥劉文輝的陰謀變得艱險萬分。 圖2 不過說來也奇怪,他雖然阻攔了紅軍前進,但卻并未炸毀瀘定橋,如果他真敢炸橋,紅軍很有可能全軍覆沒,那他為何不炸呢?難道此人是個“良心未泯”的好人? “軍閥”1916年6月,袁世凱死亡,軍閥混戰(zhàn)開始。 袁世凱還在世時,尚有他主張的北京政府可以號令全國,但他一死,便猶如王綱解紐,一解到底。不論大小,只要手握兵權(quán),都可以占據(jù)一方,或大或小的當(dāng)個“司令”。 劉文輝便是其中之一,說起來可能他的侄子劉湘,比他還要有名。他們家族出了不少人物,民國年間,便出了3個軍長、8個師長、15個旅長,縣團級以上官員近50人,這還沒算上劉湘。 圖3 劉文輝也算一個,他在家中排行老六,靠著家族千絲萬縷的關(guān)系,很快便踏入了軍閥混戰(zhàn)的漩渦。 劉文輝年幼時,備受其父的寵愛,哪怕13歲虛報年齡報考陸軍小學(xué),其父也未有一聲置喙。當(dāng)然,也有可能是劉文輝從小便天資聰穎,考試時對于那些完全不懂的試題,他竟然夸夸其談“欲強國必先練兵”,離題之遠,堪比萬里長城。 但就是這樣離題,卻被校長破格錄取,從此開始了軍旅生涯,誰能不說他幸運之至呢? 待到劉文輝從保定軍校畢業(yè)之時,他的侄子劉湘已經(jīng)成為了川軍將領(lǐng)。劉文輝只好跟隨大哥前往成都拜會堂侄。 圖4 劉湘見到親人前來,自是喜不自勝,但他們的意圖,他的心中也十分明白,所以這年輕氣盛的堂叔要如何安頓,也成了劉湘的難題。 都說親兄弟明算賬,這堂叔如果和自己共事,長期屈就于小輩他是否能忍?思來想去,劉湘還是決定引薦他投奔川軍第八師陳洪范。 到了陳洪范的部隊,劉文輝也是盡忠職守,很快便由一開始的職位升任營長、團長、旅長,步步高升。但很明顯,他的升遷之旅和劉湘的照拂必然有著千絲萬縷的關(guān)系。 劉湘對他也可謂是竭盡全力輔助,為了讓劉文輝脫離管束,劉湘經(jīng)過一番策劃,成立了川軍第一混成旅,劉文輝任旅長。 圖5 到了這里,劉文輝的“事業(yè)”才開始剛剛起步,為了擴軍,他需要人力為他大量斂財,他的五哥劉文彩,則成為了“最佳人選”。 由此,劉文輝的勢力大大增強。時間來到1929年4月,此時的劉文輝已經(jīng)成為四川省主席。面對李佳玨和羅澤洲因川東之戰(zhàn)不滿所爆發(fā)的惡戰(zhàn),以五天激戰(zhàn),迅速擊潰敵軍。 這一戰(zhàn),劉文輝得以占據(jù)遂寧、南充和順慶,兵力增至7個師20多個旅140個團,人數(shù)多達12萬,并占有四川省一半的富饒區(qū)縣。 這個時期的劉文輝,勢力已可匹敵劉湘,二人又都是四川的軍閥,前文就曾提到親兄弟明算賬,到了這時候,他們叔侄也真實的應(yīng)驗了這句話。 圖6 二劉爭川的序幕在1932年的冬天拉開,成為了民國時期四川軍閥三百多次大小混戰(zhàn)中,最后一次,也是最大的一次混戰(zhàn)。 兩人爭斗的起因都是為了一統(tǒng)四川,而劉文輝更是“人不大,胃口不小”。不同于劉湘,劉文輝甚至還想入主中原,不可謂不是狼子野心。 最終他也是自食惡果,兵敗返回雅安。1935年,盤踞于雅安的劉文輝,剛剛有了一片立足之地,紅軍長征的步伐又來到了他的地盤。 蔣介石想將紅軍全部鏟除,便想聯(lián)合劉文輝一舉拿下紅軍最后的革命火種。 圖7 當(dāng)紅軍的隊伍來到瀘定橋,卻發(fā)現(xiàn),懸崖之上只剩漆黑、光滑的鐵鏈,但瀘定橋非過不可,紅軍又會使出什么本領(lǐng)呢? “紅軍”“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一首《七律·長征》將“飛奪瀘定橋”的兇險描繪得淋漓盡致。 1935年5月26日,中央方面作出指示,令紅軍主力與紅四方面軍分別于瀘定橋東西岸兩頭并線前進,務(wù)必于30日奪取瀘定橋。 然而,甩掉后面的追兵卻刻不容緩,中央紅軍左縱隊紅四團才出發(fā)沒多久,就又接到指令,務(wù)必提前一日,即29日奪得瀘定橋。 圖8 這是一個艱難且難以完成的任務(wù),因為此刻紅四團距離瀘定橋還有240里。不過紅一軍卻對他們寄予厚望:“你們過去就曾在戰(zhàn)斗中有過一天跑一百六十里的記錄,這次也一定能行!” 就這樣,接到指令后的紅四團,晝夜兼程、不眠不休。餓了就吃生米,渴了就喝冷水,一雙草鞋被磨得稀爛,腳底是泥土夾雜著鮮血。 他們一路急行,時而走在懸崖峭壁邊上硬鑿出的棧道,時而走在曲折又滿是泥濘的小路,時而經(jīng)過波濤洶涌的大渡河,但他們不敢慢下一步,仿佛早已將生命交與上天。 圖9 這一路上的艱險難以想象,傾盆大雨之際他們在與時間賽跑,遇到川軍還要臨時作戰(zhàn)。夜里,紅四團發(fā)現(xiàn)對岸的川軍點起了火把,想必他們也在著急行軍,為的恐怕就是趕到大渡河與紅軍作戰(zhàn)。 想到這里,紅四團振作精神,用起川軍俘虜?shù)陌嫡Z獲得了對岸川軍的信任,竟又一同點起火把急行起來。午夜十二點,川軍終于休息了,這對于紅四團而言就像是給了一線生機。 川軍休息,他們反倒加快步伐前進,距離瀘定橋還有13里的地方,有一段艱難的山路,一次僅能通過一人,而那道路旁邊就是懸崖,懸崖下就是大渡河,疲憊不堪的紅四團要如何頂住那頭暈?zāi)垦#?/p> 圖10 為了完成任務(wù),眾將士用繩子纏繞住各自的手腕,一個拉一個,一個幫一個,就這樣串聯(lián)著前進,終于,1935年5月29日黎明,天剛破曉,紅四團抵達瀘定橋西岸! 可眼前的一幕又多么令人難以置信:一百米的長橋上,有八十米都是光禿禿的鐵鏈,橋面的木板已被盡數(shù)拆去,對面的敵人也已筑好防御工事,這要如何過橋? 不難想象,這應(yīng)該就是蔣介石聯(lián)合劉文輝為了阻擋紅軍前進所做,但紅軍的萬里長征之路又何來“退縮”二字?240里急行軍我們能行!只有鐵鏈的瀘定橋我們也一定能過! 正所謂峽谷相逢勇者勝,紅軍干部開會后決定,由二連的二十二名勇士組成奪橋小分隊,三連輔助鋪橋,其余戰(zhàn)士負責(zé)掩護,共同打贏戰(zhàn)斗! 圖11 下午四點整,紅軍沖鋒的號角準(zhǔn)時吹響,戰(zhàn)士們嘶吼著沖陣,那吼叫聲震耳欲聾,響徹山谷,川軍也很快發(fā)現(xiàn)了動靜,準(zhǔn)備迎戰(zhàn)。 首先便是奪橋小分隊先行,他們一個個身綁手榴彈,腰纏雙馬刀,似與死神賽跑,徒手攀巖著“鐵鏈橋”。 他們以血肉之軀往前沖去,盡管前方是敵人黑洞洞的槍口,腳下是湍急的河流,但也只有他們向前,身后的戰(zhàn)友才有生的希望! 圖12 敵人的槍林彈雨也隨著他們的前進接踵而來,很快,前方的第一個戰(zhàn)士倒下了,他的身體不受控制地掉進了急流,但他們沒有停下,接著便是第二個,第三個,第四個...... 眼睜睜地看著戰(zhàn)友犧牲,小分隊?wèi)?zhàn)士們急得雙眼通紅,但也越加勇猛。他們?nèi)缤L了翅膀一般,在橋上“飛行”,川軍眼見著紅軍就要過河,他們卻使起了陰險手段,一把火將鐵鏈燒得滾燙,前方也盡是火海。 看到這個情景,小分隊的同志們還是義無反顧地扎進火海之中......他們視死如歸的背影感動了所有人,好在皇天不負有心人,第一個戰(zhàn)士終于踏上了對岸的土地,接著小分隊的戰(zhàn)士們也一個個成功抵達,他們迅速抄起背后的雙刀,與敵人展開了白刃戰(zhàn),那氣勢宛如浴火重生的火鳳,誓要讓敵人成為刀下亡魂。 圖13 后面的戰(zhàn)士們也迅速更換橋板,將13根空蕩蕩的鐵鏈重新鋪成了一座新橋,紅軍主力便如此成功渡過了大渡河。 此一戰(zhàn),僅耗時兩個小時,不可謂不是一場奇絕驚險的戰(zhàn)斗,這一“飛奪瀘定橋”的事跡也流傳了下來。不過,正因為紅軍奪橋的速度奇快,所以蔣介石還未趕到,紅軍就又再次浩浩蕩蕩地出發(fā)了! 要說這一戰(zhàn)能險勝,實際上還要“仰賴”川軍的領(lǐng)導(dǎo)人劉文輝,如果不是他下令只撤去木板,而是直接炸橋,紅軍可能真的逃出生天,那他為何沒炸呢? “瀘定橋”“東環(huán)瀘水三千里,西出鹽關(guān)第一橋”這句古詩詞常被用來形容瀘定橋。因此,從詩詞中不難看出,瀘定橋?qū)τ谥苓叺陌傩斩?,從古至今,都存在著巨大的意義。 相傳瀘定橋于康熙年間建成,是康熙皇帝為了實現(xiàn)國家統(tǒng)一,解決藏族與漢族市場互通的難題,下令修建于大渡河上的第一座橋梁。 圖14 整座橋全長約一百米,寬三米,橋身由13根鐵鏈組成,扶手四根,底鏈九根,共重21噸左右。在鐵鏈的中間,間隔著平鋪了木板作為橋面,這樣做既是為了減輕橋本身的重量,也是為了減少了風(fēng)的阻力。 因此足以看出這座橋無不蘊含了古代人民勞動智慧的結(jié)晶,也飽含了重大的歷史意義。 對于劉文輝來說,如果炸掉這座橋,他需要承擔(dān)的恐怕不只是毀橋惡名,更重要的是還毀掉了歷史遺跡。 橋臺上的古亭頂額有一尊牌匾,書寫著:御制瀘定橋碑記,這便是康熙四十八年四川巡撫岳升龍所立。再有康熙皇帝親筆題寫的“瀘定橋”石碑,赫然寫著他“一統(tǒng)山河”的雄心壯志。 圖15 再者來說,這座橋所承擔(dān)的也不僅僅是歷史意義,更重要的是它也是古往今來藏漢交流的重要通道,前面就曾提到它的建造極其困難,古代時期費盡心血才得以建成,到了劉文輝那個戰(zhàn)爭年代,他哪還有余力重修瀘定橋呢? 所以,這個橋是萬萬炸不得!不管是基于劉文輝自身的名譽,還是劉文輝的人身安全。 不過為什么炸橋還會有關(guān)劉文輝的人身安全?這是因為,劉文輝與蔣介石并不處于統(tǒng)一戰(zhàn)線,對于蔣介石而言,最大的目的便是清除所有紅軍力量,但對于劉文輝而言,當(dāng)下的他只有保全余力才是上策。 圖16 另外,蔣介石的“胃口”向來不小,如若紅軍果然在他的地盤被悉數(shù)捕獲,沒有了強大的力量與蔣介石對抗,那他這獨門獨戶的小支豈不也要被他收入囊中? 所以,劉文輝不炸橋的根本原因,還是為了他自己!一個萬惡的軍閥,殺人無數(shù),斂財無數(shù),怎么可能妄想他良心發(fā)現(xiàn)呢? 不過,劉文輝的“如意算盤”也可謂是打得叮當(dāng)響,一面應(yīng)付著老蔣,拆去木板阻攔紅軍,一面又不用全力,留下了自己地盤上重要的交通要道。 圖17 如果就此打敗了紅軍,他可謂是頭功一件,如果沒打敗,他還有自己的地盤可以東山再起,所以,劉文輝為何不炸橋,也就不言而喻了。 不過我相信,紅軍的腳步所到之處,不論有橋無橋,有路無路,他們都能靠自己闖出一片天。正所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正是如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