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不容 公元前174年 丁卯 漢文帝 前六年 【原文】冬,十月,桃、李華。 【白話】冬季,十月,桃樹、李樹開花。 【原文】淮南厲王長自作法令行于其國,逐漢所置吏,請自置相、二千石;帝曲意從之。又擅刑殺不辜及爵人至關(guān)內(nèi)侯;數(shù)上書不遜順。帝重自切責(zé)之①,乃令薄昭與書風(fēng)諭之,引管、蔡及代頃王、濟(jì)北王興居以為儆戒。 【白話】淮南厲王劉長擅自制定法令,在其封國內(nèi)推行,驅(qū)逐漢朝所任命的官員,請求自行任命國相和二千石以上官員;文帝曲意而順從了他。劉長又擅自刑殺無辜,擅自給人封爵,最高封到關(guān)內(nèi)侯,又多次上書朝廷時語出不遜。文帝不便親自嚴(yán)厲責(zé)備他,就令薄昭寫信以委婉的言辭勸諫開導(dǎo),引用周朝的管叔、蔡叔以及本朝的代頃王劉仲、濟(jì)北王劉興居的故事作為警戒。 【姚注】 ①重:難。 【姚論】 關(guān)于文帝令薄昭致信劉長之事,《史記·淮南衡山列傳》中并未記載,而記載于《漢書·淮南衡山濟(jì)北王傳》中,原文是“上令昭予厲王書諫數(shù)之”,在《資治通鑒》中改成了“風(fēng)諭”。相較而言,“諫數(shù)”與“風(fēng)諭”皆有勸諫之意,只是“諫數(shù)”更傾向于嚴(yán)厲責(zé)備,而“風(fēng)諭”更傾向于委婉開導(dǎo)。下面,我們將《漢書》中所載的書信內(nèi)容全文摘抄如下: 竊聞大王剛直而勇,慈惠而厚,貞信多斷,是天以圣人之資奉大王也甚盛,不可不察。今大王所行,不稱天資?;实鄢跫次?,易侯邑在淮南者,大王不肯?;实圩湟字?,使大王得三縣之實,甚厚。大王以未嘗與皇帝相見,求入朝見,未畢昆弟之歡,而殺列侯以自為名?;实鄄皇估襞c其間,赦大王,甚厚。漢法,二千石缺,輒言漢補,大王逐漢所置,而請自置相、二千石?;实垠]天下正法而許大王,甚厚。大王欲屬國為布衣,守冢真定?;实鄄辉S,使大王毋失南面之尊,甚厚。大王宜日夜奉法度,修貢職,以稱皇帝之厚德,今乃輕言恣行,以負(fù)謗于天下,甚非計也。 夫大王以千里為宅居,以萬民為臣妾,此高皇帝之厚德也。高帝蒙霜露,沫風(fēng)雨,赴矢石,野戰(zhàn)攻城,身被創(chuàng)痍,以為子孫成萬世之業(yè),艱難危苦甚矣,大王不思先帝之艱苦,日夜怵惕,修身正行,養(yǎng)犧牲,豐潔粢盛,奉祭祀,以無忘先帝之功德,而欲屬國為布衣,甚過。且夫貪讓國土之名,輕廢先帝之業(yè),不可以言孝。父為之基,而不能守,不賢。不求守長陵,而求之真定,先母后父,不誼。數(shù)逆天子之令,不順。言節(jié)行以高兄,無禮。幸臣有罪,大者立斷,小者肉刑,不仁。貴布衣一劍之任,賤王侯之位,不知。不好學(xué)問大道,觸情忘行,不祥。此八者,危亡之路也,而大王行之,棄南面之位,奮諸、賁之勇,常出入危亡之路,臣之所見,高皇帝之神必不廟食于大王之手,明白。 昔者,周公誅管叔,放蔡叔,以安周。齊桓殺其弟【1】,以反國。秦始皇殺兩弟,遷其母,以安秦。頃王亡代,高帝奪之國,以便事。濟(jì)北舉兵,皇帝誅之,以安漢。故周、齊行之于古,秦、漢用之于今,大王不察古今之所以安國便事,而欲以親戚之意望于太上,不可得也。亡之諸侯,游宦事人,及舍匿者,論皆有法。其在王所,吏主者坐。今諸侯子為吏者,御史主。為軍吏者,中尉主??统鋈氲铋T者,衛(wèi)尉大行主。諸從蠻夷來歸誼及以亡名數(shù)自占者,內(nèi)史縣令主。相欲委下吏,無與其禍,不可得也。王若不改,漢系大王邸,論相以下,為之奈何。夫墮父大業(yè),退為布衣所哀,幸臣皆伏法而誅,為天下笑,以羞先帝之德,甚為大王不取也。 宜急改操易行,上書謝罪,曰“臣不幸早失先帝,少孤,呂氏之世,未嘗忘死。陛下即位,臣怙恩德驕盈,行多不軌。追念罪過,恐懼,伏地待誅不敢起”皇帝聞之必喜。大王昆弟歡欣于上,群臣皆得延壽于下。上下得宜,海內(nèi)常安。愿孰計而疾行之。行之有疑,禍如發(fā)矢,不可追已。 【1】其弟,即公子糾。實為桓公之兄,稱“弟”只是諱言。 翻成白話是這樣的: 我私下聽說,大王剛直勇猛,善良忠厚,守信善斷,可見上天賦予大王的圣人品格是相當(dāng)多的,這不能不詳細(xì)體察?,F(xiàn)在大王所做的事,與上天所賦予的品格是不相稱的?;实蹌偧次粫r,有意將封在淮南國境內(nèi)的侯邑改封至別的地方,大王不肯接受,可皇帝還是這樣做了,使得大王增加了三個縣的封邑,可謂深恩厚德。大王以從未見過皇帝為由,請求進(jìn)入長安朝見,可是兄弟之歡還沒敘完,就以為親復(fù)仇為名,殺死了一名列侯(即辟陽侯審食其)?;实鄄蛔寛?zhí)法官吏追查此事,寬赦了大王,可謂深恩厚德。漢朝的法令,是俸祿兩千石的官員出缺,應(yīng)由漢廷任命遞補??墒?,大王驅(qū)逐了漢廷任命的官員,而要求自行設(shè)置國相和兩千石的官員?;实畚兺颂煜路疃饝?yīng)大王,可謂深恩厚德。大王想要放棄封國而成為平民,前往真定為母親守墓?;实蹧]有答應(yīng),使大王沒有失去南面為王的尊貴,可謂深恩厚德。大王應(yīng)當(dāng)日夜遵守法度,修正貢職,以報答皇帝的深恩厚德?,F(xiàn)在大王言行放縱,以至于受到天下人的毀謗,這種做法是非常不明智的。 大王能夠以千里作為宅居,以萬民作為臣妾,這都是源自高皇帝的深恩厚德。高皇帝蒙受霜露,面對風(fēng)雨,奔赴矢石,野戰(zhàn)攻城,身被瘡痍,為子孫成就萬世之業(yè),承受的艱難???/span>實在是太多了。大王不思念先帝的艱苦,日夜警惕,修身正行,飼養(yǎng)犧牲,準(zhǔn)備黍稷,供奉祭祀,以示不忘記先帝的功德,卻想著放棄封國而成為平民,這是極其錯誤的。況且,貪圖讓出國土的名聲,輕易放棄先帝的基業(yè),這是不孝。父親打下了基業(yè),兒子卻不能堅守,這是不賢。不請求去守護(hù)長陵,而請求去守護(hù)真定,將母親的陵寢置于父親之上,這是不義;多次違逆天子的命令,這是不順。通過為母守墓來彰顯節(jié)操德行,以期能高過兄長,這是無禮。親信大臣一旦犯罪,大的立即問斬,小的施加肉刑,這是不仁。羨慕平民仗劍的任性,輕視王侯的爵位,這是不智。不喜歡學(xué)問大道,總是恣意妄行,這是不祥。這八點,都是令人陷入危亡的途經(jīng),而大王一意孤行,放棄南面稱王之位,彰顯專諸、孟賁之勇,經(jīng)常出入危亡之路,依我所見,高皇帝的在天之靈,是不會愿意享用陛下所獻(xiàn)上的祭品的,請大王考慮清楚。 從前,周公誅殺管叔,流放蔡叔,以安定周朝;齊桓公殺死其弟,以便返回齊國。秦始皇殺死兩個弟弟,遷徙其母,以安定秦朝。頃王劉仲逃離代國,高帝剝奪其封國,以便執(zhí)行法令。濟(jì)北王劉興居起兵反叛,皇帝將其誅殺,以安定漢朝。因此,古有周朝、齊國的先例,今有秦朝、漢朝的措施,大王不考察古往今來的安國執(zhí)法之事,而總想著以皇親國戚的身份寄望于皇帝能夠?qū)挻筇幚?,這是不可能的。逃到諸侯國的,依附于他人的,以及收容藏匿的,都會受到法律的制裁。即便是躲藏在大王那里的,各級主管官吏都要承擔(dān)罪責(zé)?,F(xiàn)在諸侯國的官吏,歸屬御史管轄;擔(dān)任軍吏的,歸屬中尉管轄;出入宮殿的賓客,歸屬衛(wèi)尉、大行管轄;自蠻夷地區(qū)前來歸降以及不在戶籍而自行申報的,歸屬內(nèi)史、縣令管轄。國相想要把責(zé)任推卸給下屬,自己不用承擔(dān)罪責(zé),這是不可能的。大王如若不能改過自新,一旦漢廷將大王關(guān)押在府邸,對國相以下的官員查辦論罪,那該如何是好?毀棄父親的基業(yè),淪落到比平民還可憐,親信大臣都伏法而誅殺,成為天下的笑柄,以致先帝的功德蒙羞,我真認(rèn)為大王不該這樣做。 大王應(yīng)當(dāng)立刻改弦易轍,上書謝罪,就說:“臣不幸早年失去先帝,從小就是孤兒,在呂氏執(zhí)政時經(jīng)常受到死亡的威脅。自陛下即位以來,臣倚仗著您的恩德而驕橫放縱,行為多有不軌?!被实勐牭酱笸踹@么說,心里一定會很高興。在上,大王兄弟歡欣喜悅;在下,群臣都能延年益壽。上下和諧,海內(nèi)就能長期安定。希望大王能夠認(rèn)真思考而立刻行動。如果在行動上存在猶疑,則災(zāi)禍就像離弦之箭,射出后就追悔莫及了。 薄昭的這封書信,可以分為四段,第一段列舉了文帝對于劉長的四大深恩厚德,分別是:增加他的封邑、原諒他的罪過、允許他自設(shè)官員、不讓他放棄王位,結(jié)論是劉長應(yīng)該懂得感恩。第二段列舉了劉長的過錯和八大罪惡,分別是不孝、不賢、不義、不順、無禮、不仁、不智和不祥,結(jié)論是這種人根本就不配作為高皇帝的兒子。第三段列舉了古代帝王為了國家安定而誅殺兄弟的案例,意指為了國家安定的需要,文帝亦隨時可以誅殺劉長。第四段建議劉長立刻向文帝請罪,否則隨時可能大禍臨頭。 可以看到,薄昭在書信中對于劉長的言辭是極其嚴(yán)厲的,完全稱不上什么“委婉”。薄昭的這封書信,不但絲毫起不到消弭矛盾的作用,反而會給血氣方剛、長期放縱的劉長帶來極強的刺激,逼迫他因惱羞成怒而情緒失控、恣意妄為、鋌而走險。而這,或許正是文帝所希望看到的。 【原文】王不說,令大夫但、士伍開章等七十人與棘蒲侯柴武太子奇謀以輦車四十乘反谷口;令人使閩越、匈奴。事覺,有司治之;使使召淮南王。王至長安,丞相張蒼、典客馮敬行御史大夫事①,與宗正、廷尉奏:“長罪當(dāng)棄市。”制曰:“其赦長死罪,廢,勿王;徙處蜀郡嚴(yán)道邛郵②?!北M誅所與謀者。載長以輜車,令縣以次傳之。 【白話】劉長看了書信后,很不高興,讓大夫但、士伍開章等七十人,與棘蒲侯柴武的太子柴奇密謀,用四十輛輦車在谷口(今陜西淳化南)發(fā)動叛亂,派人出使閩越和匈奴。反情敗露后,有關(guān)部門徹查此事,文帝派使者前去召劉長。劉長抵達(dá)長安后,丞相張蒼、代行御史大夫之職的典客馮敬,與宗正、廷尉等大臣啟奏文帝道:“劉長之罪,應(yīng)當(dāng)斬首棄市?!蔽牡墼t令道:“赦免劉長的死罪,廢黜其王位,將其流放到蜀郡的嚴(yán)道邛郵。”將參與謀反之人全部誅殺。用輜車載著劉長,詔令沿途各縣依次傳送。 【姚注】 ①典客馮敬行御史大夫事:典客,秦置,九卿之一,西漢因之,掌管王朝與藩屬國之間的交往事務(wù)?!稘h書·百官公卿表》記:“典客,秦官,掌諸歸義蠻夷,有丞。”《史記·淮南衡山列傳》記:“丞相臣張倉、典客臣馮敬、行御史大夫事宗正臣逸、廷尉臣賀、備盜賊中尉臣福昧死言……”《漢書·淮南衡山濟(jì)北王傳》記:“丞相張蒼,典客馮敬行御史大夫事,與宗正、廷尉雜奏……”蓋自丞相灌嬰去世,原御史大夫張蒼接任丞相后,新任御史大夫的人選尚未確定。按《史記》的說法,是由宗正劉逸代行御史大夫之職;按《漢書》的說法,是由典客馮敬代行御史大夫之職?!顿Y治通鑒》采用《漢書》的記載。 ②嚴(yán)道邛郵:《史記·淮南衡山列傳》之索隱記:“嚴(yán)道,蜀郡之縣也??h有蠻夷曰道。嚴(yán) 道有邛萊山,有郵置,故曰'嚴(yán)道邛郵’也。” 【姚論】 自古以來,謀反或被誣以謀反之事數(shù)不勝數(shù),然究其形式,無非就是兩種:一是在外發(fā)動大軍,建立政權(quán),攻打京師;二是在內(nèi)發(fā)動突襲,刺殺元首,控制中樞。鑒于劉長麾下僅有大夫但、士伍開章以及柴奇等七十余人、四十輛輦車,顯然他們無法采取第一種,而只能采取第二種方式謀反??墒?,谷口距離長安有百里之遙,閩越和匈奴更是在千里之外,往來通訊極不方便,為何劉長要與閩越、匈奴聯(lián)絡(luò)而在谷口謀反呢?為此,我們有必要審視谷口的地理位置(見圖) 谷口,位于九嵕山以東、仲山以西,是涇水的出山之處。涇水出谷口后,即進(jìn)入關(guān)中平原,河面亦隨之寬闊起來。由于涇水在谷口的河道呈葫蘆狀,故亦稱“瓠口”。當(dāng)年秦國修建鄭國渠,便是自谷口引涇水向東注入洛水,以灌溉關(guān)中的鹽堿地。自谷口沿涇水向東南方前行百里,其與渭水相匯之處,就是長安城。自谷口沿涇水向西北方前行百里,名甘泉山,山上有甘泉宮。因此,谷口正位于長安城至甘泉宮的中點。 文帝三年(前177年),五月,匈奴右賢王入居河南地,侵盜上郡。文帝親臨甘泉宮,派丞相灌嬰征發(fā)車騎八萬五千人,至高奴攻擊右賢王,右賢王逃出邊塞。據(jù)此推知,倘使匈奴再次入侵,文帝極有可能再次親臨甘泉宮。當(dāng)文帝居于防衛(wèi)森嚴(yán)的長安城時,劉長是無法實施刺殺行動的;當(dāng)文帝居于重兵駐扎的甘泉宮時,劉長同樣是無法實施刺殺行動的。唯一有望刺殺成功的,是在文帝離開長安城,前往甘泉宮的途中。于是,具有峽谷地形,便于埋伏刺客,又位于長安城至甘泉宮中點的谷口,就成為劉長密謀刺殺文帝的最佳地點。萬事俱備之后,所欠的就只是如何引匈奴騎兵南下,誘使文帝前往甘泉宮,以行調(diào)虎離山之計。而這,應(yīng)該就是劉長之所以派人出使匈奴的原因。 至于閩越,其地處淮南國的東鄰,直接出兵協(xié)助劉長攻打長安是絕不可能的。其所能做的,或許就是制造一些動靜,這樣既可以分散朝廷的注意力,也可以為劉長的征調(diào)軍隊提供掩護(hù)。 或許,在劉長看來,只要谷口的行刺獲得成功,則太子劉啟尚未成年,齊王一系又已凋零,天下舍他其誰?想當(dāng)初平定諸呂之時,偏居北藩的代王劉恒又有何德何能?憑什么就輪到他登基稱帝?無非是因為劉恒是高帝在世的皇子中年紀(jì)最長的而已。如今一旦文帝去世,那豈不就是該輪到劉長這位高帝唯一在世的皇子?文帝元年(前179年)正月,有司請求早立太子時,文帝曾經(jīng)推辭道:“楚王,是我的叔父;吳王,是我的兄長;淮南王,是我的弟弟,他們不都是預(yù)先準(zhǔn)備好的繼承人嗎?現(xiàn)在沒有通過推選,而一定要立我的兒子,人們會以為我是忘記賢德之人而專私于自己的兒子,這不是心憂天下的做法!”此言固然不是文帝的真心告白,但他既然會這樣故作謙遜,多少也代表了時人的部分看法。在文帝所列舉的三人之中,楚王劉交是劉邦的弟弟,在文帝立太子的當(dāng)年就已經(jīng)去世了。吳王劉濞是劉邦的侄子,在繼承順位上肯定排在劉邦的兒子之后。威脅最大的,其實就是淮南王劉長。而這,就是劉長敢于鋌而走險的原因所在,亦是文帝必欲置其于死地而后快的原因所在。 【原文】袁盎諫曰:“上素驕淮南王,弗為置嚴(yán)傅、相,以故致此?;茨贤鯙槿藙?,今暴摧折之,臣恐卒逢霧露病死,陛下有殺弟之名,奈何?”上曰:“吾特苦之耳,今復(fù)之?!?/span> 【白話】袁盎勸諫文帝道:“皇上向來驕縱淮南王,沒有為他配置嚴(yán)厲的太傅和國相,故而才會導(dǎo)致如此。淮南王為人剛烈,現(xiàn)在猛然地摧殘折磨他,我擔(dān)心他會突然遭受風(fēng)寒而死于途中,以使得陛下背負(fù)殺弟之名,這該如何是好?”文帝道:“我只不過是讓他吃點苦頭而已,現(xiàn)在就放他回來。” 【原文】淮南王果憤恚不食死。縣傳至雍,雍令發(fā)封,以死聞。上哭甚悲,謂袁盎曰:“吾不聽公言,卒亡淮南王!今為奈何?”盎曰:“獨斬丞相、御史以謝天下乃可。”上即令丞相、御史逮考諸縣傳送淮南王不發(fā)封饋侍者,皆棄市。以列侯葬淮南王于雍,置守冢三十戶。 【白話】劉長果然心生憤恨,絕食而死。囚車依次傳送至雍縣(今陜西鳳翔)時,雍縣縣令打開封閉的囚車,將淮南王的死訊上報朝廷。文帝哭得非常悲傷,對袁盎道:“我沒有聽你的話,終于害死了淮南王!現(xiàn)在該如何是好呢?”袁盎說:“只有斬殺丞相、御史大夫以向天下人謝罪才行?!蔽牡郛?dāng)即命令丞相、御史大夫逮捕拷問沿途各縣在傳送淮南王時沒有打開囚車、供應(yīng)食物的官員,將他們?nèi)紨厥资颈姟R粤泻畹亩Y儀將劉長安葬于雍縣,并配置三十戶百姓看守墳?zāi)埂?/span> 【姚論】 按照《資治通鑒》的記載,劉長在被發(fā)配蜀郡的途中因心生憤恨,所以才絕食而死。給讀者的感覺,是劉長犯了錯誤卻不知悔改??砂凑铡妒酚洝せ茨虾馍搅袀鳌泛汀稘h書·淮南衡山濟(jì)北王傳》的記載卻并非如此,是司馬光作《資治通鑒》時有意無意地刪減了不少內(nèi)容?,F(xiàn)將《史記·淮南衡山列傳》中的相關(guān)內(nèi)容摘抄如下: “丞相臣張倉、典客臣馮敬、行御史大夫事宗正臣逸、廷尉臣賀、備盜賊中尉臣福昧死言……長當(dāng)棄市,臣請論如法。” 制曰:“朕不忍致法于王,其與列侯二千石議?!?/span> “臣倉、臣敬、臣逸、臣福、臣賀昧死言:臣謹(jǐn)與列侯吏二千石臣嬰等四十三人議,皆曰'長不奉法度,不聽天子詔,乃陰聚徒黨及謀反者,厚養(yǎng)亡命,欲以有為’。臣等議論如法?!?/span> 制曰:“朕不忍致法于王,其赦長死罪,廢勿王?!?/span> “臣倉等昧死言:長有大死罪,陛下不忍致法,幸赦,廢勿王。臣請?zhí)幨窨?yán)道邛郵,遣其子母從居,縣為筑蓋家室,皆廩食給薪菜鹽豉炊食器席蓐。臣等昧死請,請布告天下?!?/span> 制曰:“計食長給肉日五斤,酒二斗。令故美人才人得幸者十人從居。他可?!?/span> 盡誅所與謀者。于是乃遣淮南王,載以輜車,令縣以次傳。是時袁盎諫上曰:“上素驕淮南王,弗為置嚴(yán)傅相,以故至此。且淮南王為人剛,今暴摧折之。臣恐卒逢霧露病死。陛下為有殺弟之名,奈何!”上曰:“吾特苦之耳,今復(fù)之?!笨h傳淮南王者皆不敢發(fā)車封?;茨贤跄酥^侍者曰:“誰謂乃公勇者?吾安能勇!吾以驕故不聞吾過至此。人生一世間,安能邑邑如此!”乃不食死。至雍,雍令發(fā)封,以死聞。 在上述七段中,第一段是張蒼等五人向文帝匯報,提議依法將劉長斬首棄市。第二段是文帝表示不愿依法辦理,有意法外開恩,令張蒼等五人與列侯、二千石以上的官員再商議。第三段是張蒼等五人再次向文帝匯報,稱與列侯、兩千石以上的官員等四十三人商議后的結(jié)果,仍然是要依法將劉長斬首棄市。第四段是文帝再次表示不愿依法辦理,有意赦免劉長死罪,僅廢黜其王位。第五段是張蒼等五人同意不殺劉長,廢黜王位,建議將劉長發(fā)配到蜀郡嚴(yán)道邛郵,允許他帶著妻子兒女一同前往居住,讓當(dāng)?shù)氐目h衙給他修蓋家室,供應(yīng)糧食、柴火、蔬菜、食鹽、炊具、床席等生活用品。同時,還要文帝將這個方案公告天下。第六段是文帝同意張蒼等五人的建議,同時還要求每天供給劉長五斤肉、兩斗酒,并讓他喜歡的十個美人、才人隨他一同前往。 僅從這前六段的對話看,文帝似乎是一位寬厚仁義之君。可是再看第七段,就完全不是這么回事了。劉長被送往蜀郡時,乘坐的是輜車,這是一種外面罩有簾布,里面可以裝載衣物,亦可以供人坐臥的車子。如果不將輜車啟封,則乘車者就相當(dāng)于居住在移動的密閉囚室中。文中最關(guān)鍵的一句話是“縣傳淮南王者皆不敢發(fā)車封”,試想,文帝已經(jīng)明確規(guī)定每日供給劉長五斤肉、兩斗酒,又允許劉長的妻妾兒女十余人同行,且將此命令公告天下,為什么沿途各縣傳送的官員竟然都不敢打開封條呢?唯一的解釋,就是文帝另有密令,要求沿途各縣不得啟封,為的就是要讓劉長活活餓死。 劉長餓死以后,文帝需要尋找替罪羔羊,此時袁盎竟然提出要殺丞相、御史大夫以謝天下。試問,丞相和御史大夫在其中有何過錯?當(dāng)時漢朝沒有太尉,丞相和御史大夫就是朝中最重要的兩個官員,以袁盎的身份,有什么資格要求皇帝誅殺兩人。倘若兩人被殺,百官們會怎么看,天下人又會怎么看?其所帶來的政治動蕩,是袁盎所能承擔(dān)的嗎?文帝誅殺沿途縣官以替罪的做法固然同樣是錯的,但至少其所帶來的政治震蕩比袁盎所建議的誅殺丞相和御史大夫要小得多。二十年后,吳楚七國之亂爆發(fā),袁盎又是建議景帝誅殺其所最信任的老師、御史大夫晁錯。其為人居心如此,將來又如何能得善終呢? 【原文】匈奴單于遺漢書曰:“前時,皇帝言和親事,稱書意,合歡。漢邊吏侵侮右賢王;右賢王不請,聽后義盧侯難支等計,與漢吏相距。絕二主之約,離兄弟之親,故罰右賢王,使之西求月氏擊之。以天之福,吏卒良,馬力強,以夷滅月氏,盡斬殺、降下,定之;樓蘭、烏孫、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國,皆已為匈奴,諸引弓之民并為一家,北州以定。愿寢兵,休士卒,養(yǎng)馬,除前事,復(fù)故約,以安邊民。皇帝即不欲匈奴近塞,則且詔吏民遠(yuǎn)舍?!钡蹐髸唬骸皢斡谟笆拢瑥?fù)故約,朕甚嘉之!此古圣王之志也。漢與匈奴約為兄弟,所以遺單于甚厚;倍約、離兄弟之親者,常在匈奴。然右賢王事已在赦前,單于勿深誅!單于若稱書意,明告諸吏,使無負(fù)約,有信,敬如單于書?!?/span> 【白話】匈奴冒頓單于致信漢廷道:“前些時候,皇帝談到和親的事,與來信的意思一致,雙方皆大歡喜。漢朝邊境的官吏侵奪侮辱匈奴右賢王,右賢王未經(jīng)請示批準(zhǔn),聽從后義盧侯難支等人的主意,擅自與漢朝官吏互相敵對,斷絕兩君訂立的友好盟約,離間兩國之間的兄弟情義。因此,我懲罰了右賢王,命令他向西方尋覓攻擊月氏國。幸有上天福佑,將士精良,戰(zhàn)馬強壯,得以消滅月氏,盡數(shù)斬首或者受降其部眾,將其徹底平定。樓蘭、烏孫、呼揭及其附近的二十六國,都已歸附匈奴,使各游牧騎射部落合為一家,北方由此得以安定。我愿意放下刀兵,休息士卒,牧養(yǎng)馬匹,消除之前的戰(zhàn)爭,恢復(fù)舊有的盟約,以安定邊境的民眾。如果皇帝不愿意匈奴靠近邊塞,我就詔令匈奴的官民遠(yuǎn)離邊塞居住。”文帝回信道:“單于想要消除之前的戰(zhàn)爭,恢復(fù)舊有的盟約,朕對此極其贊賞!這是古代圣王的心愿。漢朝與匈奴約為兄弟,用于贈送單于的禮品十分豐厚。違背盟約、背離兄弟情義的一方,通常都是匈奴。不過,右賢王那件事發(fā)生在大赦之前,單于就不要過多地責(zé)備他了。單于若能按照信中所說的那樣行事,就請明確告知匈奴的大小官員,讓他們不要再背棄盟約。要遵守信用,就像單于信中所說的那樣?!?/span> 【姚論】 據(jù)《史記·匈奴列傳》記載:“書至,漢議擊與和親孰便。公卿皆曰:'單于新破月氏,乘勝,不可擊。且得匈奴地,澤鹵,非可居也。和親甚便?!瘽h許之?!笨梢姖h朝公卿皆不愿且不敢與匈奴交戰(zhàn)。冒頓致信文帝,開頭稱呼是“天所立匈奴大單于敬問皇帝無恙”,文帝回信冒頓,書信開頭稱呼是“皇帝敬問匈奴大單于無恙”,亦可見匈奴在氣勢上是壓過漢朝的。既然如此,為何一生彪悍的冒頓竟然會主動向漢朝求和示好呢?姚堯以為,這或許有兩方面原因,一是冒頓身體欠安,自知命不久矣,二是之前劉長謀反,曾與匈奴聯(lián)絡(luò)。冒頓不愿在此時、因此事而與漢朝開戰(zhàn),故將罪責(zé)推在右賢王身上,以換取雙方的暫時和平和貿(mào)易往來。 【原文】后頃之,冒頓死,子稽粥立,號曰老上單于。老上單于初立,帝復(fù)遣宗室女翁主為單于閼氏①,使宦者燕人中行說傅翁主。說不欲行,漢強使之。說曰:“必我也,為漢患者!”中行說既至,因降單于,單于甚親幸之。 【白話】之后不久,冒頓單于去世,其子稽粥即位,號稱老上單于。老上單于剛即位時,文帝再次指派一位宗室之女翁主嫁作單于閼氏,派宦官、燕人中行說陪同輔佐。中行說不愿前往,漢廷強迫他去。中行說道:“一定要我去的話,會成為漢朝的禍患!”中行說抵達(dá)匈奴后,就歸降了單于,單于非常親近寵信他。 【姚注】 ①翁主:諸侯王之女。《史記·匈奴列傳》記:“孝文皇帝復(fù)遣宗室女公主為單于閼氏?!薄稘h書·匈奴傳》記:“皇帝復(fù)遣宗人女翁主為單于閼氏。”《資治通鑒》采納《漢書》的記載。蓋漢朝稱皇帝的女兒為公主,諸侯王之女為翁主。姚堯推測,這位遠(yuǎn)嫁的宗室之女原本是位翁主,但因要嫁作匈奴單于的閼氏,故臨行前被加封為公主。 【原文】初,匈奴好漢繒絮、食物。中行說曰:“匈奴人眾不能當(dāng)漢之一郡,然所以強者,以衣食異,無仰于漢也。今單于變俗,好漢物;漢物不過什二,則匈奴盡歸于漢矣。其得漢繒絮,以馳草棘中,衣褲皆裂敝,以示不如旃裘之完善也①;得漢食物,皆去之,以示不如湩酪之便美也②?!庇谑钦f教單于左右疏記,以計課其人眾、畜牧。其遺漢書牘及印封,皆令長大,倨傲其辭,自稱“天地所生、日月所置匈奴大單于?!?/span> 【白話】最初,匈奴喜歡漢朝的絲綿和食物。中行說道:“匈奴的人口數(shù)量,還抵不上漢朝的一個郡,然而之所以能夠強大,是因為匈奴的衣服和食物都與漢朝不同,無需仰仗漢朝?,F(xiàn)在,單于變更過去的習(xí)俗,喜歡漢朝的物資,那么漢朝只需要拿出十分之二的物資,匈奴就要被漢朝全部收買過去了。因此,得到漢朝的絲綿,就要令人穿著它在草叢荊棘中馳騁,致使衣服褲子全都撕裂破爛,以示其不如旃裘那樣結(jié)實耐用;得到漢朝的食物,就要將其丟棄,以示其不如奶酪那樣便利甜美。于是,中行說教單于的左右侍從學(xué)習(xí)分類記錄,用以統(tǒng)計匈奴的人口和牲畜。凡是匈奴寄送給漢朝的書信,所使用的木簡和印封都要加大,言辭極其傲慢,自稱是“天地所生、日月所置匈奴大單于?!?/span> 【姚注】 ①旃(zhān)裘,獸毛做成的衣服,亦作“氈裘”。 ②湩(dòng),乳汁。 【原文】漢使或訾笑匈奴俗無禮義者,中行說輒窮漢使曰:“匈奴約束徑,易行,群臣簡,可久;一國之政,猶一體也。故匈奴雖亂,必立宗種。今中國雖云有禮義,及親屬益疏則相殺奪,以至易姓,皆從此類也①。嗟!土室之人,顧無多辭,喋喋占占!顧漢所輸匈奴繒絮、米糵,令其量中、必善美而已矣,何以言為乎!且所給,備善則已;不備、苦惡,則候秋熟,以騎馳蹂而稼穡耳!” 【白話】漢朝使者有時會譏笑非議匈奴的習(xí)俗不講禮義,中行說當(dāng)即反駁漢朝使者道:“匈奴的約束直接明確,容易施行;君臣的禮節(jié)簡潔坦率,可以長久。一個國家的政務(wù),就像一個人的身體一樣。因此,匈奴的倫常雖然混亂,但卻必定會擁立宗族的子孫為首領(lǐng)?,F(xiàn)在中原王朝雖然自稱有禮義,可隨著親屬關(guān)系的日益疏遠(yuǎn),就相互殺戮爭奪,以至于改姓易代,都是由于不娶父兄之妻這類的原因。唉!你們這些居住在土房子里的人,就不要再多費口舌,喋喋不休了!你們只要考慮送給匈奴的絲綿和米糧,確保數(shù)量夠、質(zhì)量好就行了,又何必多說呢!所給的東西,如果數(shù)量夠、質(zhì)量好,那就算了;如果數(shù)量不夠,質(zhì)量不好,那就等秋熟的時候,用我們匈奴鐵騎去踐踏你們的莊稼了!” 【姚注】 ①皆從此類也:都是由于這類原因?!顿Y治通鑒》在摘選《史記》《漢書》時有所刪減,以至于讀起來有些詞不達(dá)意?!妒酚洝ば倥袀鳌返脑氖牵骸皾h使曰:'匈奴父子乃同穹廬而臥。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盡取其妻妻之。無冠帶之飾,闕庭之禮。’中行說曰:'匈奴之俗,人食畜肉,飲其汁,衣其皮;畜食草飲水,隨時轉(zhuǎn)移。故其急則人習(xí)騎射,寬則人樂無事,其約束輕,易行也。君臣簡易,一國之政猶一身也。父子兄弟死,取其妻妻之,惡種姓之失也。故匈奴雖亂,必立宗種。今中國雖詳不取其父兄之妻,親屬益疏則相殺,至乃易姓,皆從此類。……’”蓋漢使攻擊匈奴男子娶父兄之妻是不講禮義,而中行說辯稱惟其如此才能使得宗室保持強大,不致改姓易代。 |
|
來自: jc2p > 《姚堯《資自通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