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飲不得息,葶厲大棗湯瀉肺湯主之。 54.厚樸七物湯 大黃9 厚樸24 枳實12 桂枝6 甘草9 生姜15 大棗3 即小承氣湯與桂枝去芍湯合劑,是一種表里雙解法,但里癥重于表癥。(病腹?jié)M,發(fā)熱十日,脈浮而數(shù),茶飯如故,厚樸七物湯方之。) 55.苓桂術(shù)甘湯 治痰飲,當用溫藥協(xié)調(diào),此方實為主方,但能力緩和,只宜用于輕癥或提防及病后保養(yǎng)。(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苓桂術(shù)甘湯主之。) 56.苓桂甘棗湯 治寒水之氣上逆,與桂枝加桂湯的著重于外寒者有別。(發(fā)汗發(fā)后,臍下悸者,欲作奔豕,苓桂甘棗湯主之 57.奔豚湯 當 芎 夏 葛 甘 芍 姜 李 根 皮 解體寒熱而降逆氣。和陽虛冷氣上沖的奔豚癥治法差異是:一重在肝,一重的腎。兩者迥然不同。(奔豕氣上沖胸,腹痛,來往寒熱,奔豕湯主之。) 58.苓桂味甘湯 重在防止沖氣。青龍湯下之,多唾口燥,寸脈沉,尺脈微,手足厥逆,氣從小腹上沖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熱如醉狀,因復(fù)下流陰股,小便難,時復(fù)冒者,與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治其氣沖。 59.苓甘五味姜辛湯 溫化痰飲,用于無外感癥者,此苓比苓桂術(shù)甘湯為強。(沖氣即低,而反咳,胸滿者,用苓桂味湯去桂,加干姜細辛) 60.苓甘五味姜辛加半夏杏仁湯 咳滿即止,而更復(fù)渴,沖氣復(fù)者,以細辛,干姜為熱藥也。服之當遂渴,而渴反止者,為支飲也。支飲者,法當冒,冒者必嘔,嘔者復(fù)內(nèi)半夏,以去其水。水支嘔止,其人形腫者,加杏仁主之。 61.茯苓澤瀉湯 茯16 桂4 術(shù)9 甘4 姜8 澤8 與五苓散實質(zhì)相揮。五苓以利小便為主,此則以嘔吐為主癥。(胃反,吐而渴欲飲水者,茯苓澤瀉湯主之) 62.澤瀉湯 心下有支飲,其人苦冒眩,澤瀉湯主之。 63.五苓散 假令瘦人臍下悸,吐涎沫而癲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64.枳術(shù)湯 枳實 白術(shù) 健中化濕。以后常用于脾胃軟弱,消化不良,作為消補兼施法。(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盤,水飲所作,枳術(shù)湯主之。) 65.栝蔞桂枝湯 即桂枝湯加瓜蔞,宜于表熱不退,津液傷害筋脈失養(yǎng)所涌現(xiàn)的痙狀,并非痙病主方。 66.栝蔞瞿麥湯 瓜蔞根6 瞿麥3 山藥9 茯苓9 附子6 生津利水為主,加附子當是助其氣化。 67.栝蔞牡蠣散 瓜蔞根=牡蠣 生津止渴,引熱下行,當是百合病口渴的主方。 68.栝蔞薤白白酒湯 葉天士所謂辛滑通陽法,為胸痹主方。(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氣,寸口脈沉而遲,關(guān)上小緊數(shù),栝蔞薤白白酒湯主之) 69.栝蔞薤白半夏湯 栝蔞 薤白 半夏 白酒 因兼有痰飲喘息,故參與半夏。(胸痹不得臥,心痛徹背者,栝蔞薤白半夏湯主之) 70.枳實薤白桂枝湯 枳實 薤白 桂枝 厚樸 瓜蔞實 辛滑通陽,兼疏理胸腹氣分。仲景況胸滿常用枳實,腹?jié)M常用厚樸。(胸痹心中痞,留氣結(jié)在胸,胸滿,脅下逆搶心,枳實薤白桂枝湯主之,人參湯也主之。) 71.茯苓杏仁甘草湯 宣肺寬胸法,兼利于水化飲作用。(胸痹,胸中氣塞,短氣,茯苓杏仁甘草湯主之,橘枳姜湯也主之) 72.橘皮湯 橘皮 生姜 理氣止嘔法。 73.橘皮枳實生姜湯 兼有寬胸作用。 74.橘皮竹茹湯 橘皮 竹茹 人參 甘草 生姜 大棗 也是橘皮湯加味,宜于嘔吐之屬于胃中虛熱者。 75.薏苡附子散 祛寒利濕,展開胸膈痹閉。(胸痹緩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 76.薏苡附子敗醬散 治湯癰 77.葛根湯 葛 麻 桂 芍 甘 姜 棗 即桂枝湯加葛根麻黃。目標在發(fā)汗而不欲其汗大出,且照應(yīng)津液。 加強溫陽散邪能耐。假定下焦有寒,可改肉桂。 79.桂枝加黃芪湯 與芪芍桂酒湯同治黃汗,用意亦相像,故兼治黃疸有表癥。 80.黃芪桂枝五物湯 溫陽助衛(wèi),用治痹證。相符于'針引陽氣'的含義。 81.黃芪建中湯 加強補中益氣的能力。 82.桂枝加龍牡湯 固澀劑。宜于陽氣不足癥。 83.桂枝去芍加麻附辛湯 麻4 附9 細辛3 湯治太少同病,此方聯(lián)結(jié)桂枝去芍湯鼓勵衛(wèi)陽,首要是透發(fā)寒邪。(氣分,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杯,水飲所作,桂枝去芍加麻附辛湯主之) 84.桂枝去芍加蜀漆龍牡救逆湯 治心陽并有痰火上蒙之邪。 85.桂枝生姜枳實湯 通陽理氣,舒服中焦為主。(心中痞,諸逆心懸痛,桂枝生姜枳實湯主之) 86.桂枝芍藥知母湯 桂枝12 芍藥9 知母12 麻黃6 防風(fēng)12 附子12 白術(shù)15 甘草6 生姜15 治陰陽俱痹,故藥品較雜。(諸肢節(jié)疼痛,身軀魁羸,腳腫如脫,頭眩短氣,溫溫欲吐,桂枝芍藥知母湯主之。) 87.桂枝茯苓丸 桂枝芍茯桃皮 和營衛(wèi),去瘀血,為下徵小劑。 88.烏頭湯 川烏 麻黃9 芍藥9 黃芪9 甘草9 擅長通肌表之陽,含有麻醉作用,故治行痹,歷節(jié)痛。 89.烏頭桂枝湯 桂枝湯加烏頭 寒疝癥表里同治法,亦可用于痹癥。 90.烏梅丸 烏梅 黃連 黃柏 干姜 桂枝 細辛 川椒 附子 辛苦酸合劑,能治蛔,也治久利。 91.麥門冬湯 麥冬7 半夏1 人參 大棗 甘草 粳米 潤肺化痰法。 92.麻杏苡甘湯 祛除表濕,使從汗解。(病者一身盡疼,發(fā)熱,日晡所劇者,名風(fēng)濕。此病傷于汗出當風(fēng),或久傷取冷所致也。) 93.旋覆花湯 旋覆9 新絳 蔥6 祛瘀和絡(luò)法,用于脅痛最效。仲景用治半產(chǎn)漏下,疑有差錯。 94.排膿散 枳實150 芍藥36 桔梗12 雞子黃 疑治肺癰。待證實。 95.排膿湯 甘草6 桔梗9 生姜3 大棗5 即桔梗湯加味,也疑治肺癰,待證實。 96.黃土湯 地黃 白術(shù) 附子 甘草 阿膠 黃芩9 伏龍肝24 溫補止血法,勿用于平常便血。 97.黃芩加半夏生姜湯 芩9 芍6 甘6 棗5 半夏10 生姜9 偏于熱性嘔利的胃腸同治法。與瀉心湯不同的地方是,彼重在胃,此重在腸。(干嘔而利者,黃芩加半夏生姜湯主之。) 98.腎氣丸 肉桂 附子 地黃 山萸 山藥 牡丹皮 澤瀉 茯苓 虛勞腰痛,痰飲短氣,消渴小便反利和轉(zhuǎn)胞不得溺,都為下焦陽虛,助其氣化。 歸 芍 芎 吳 桂 參 姜 草 半 膠 麥 治虛冷結(jié)氣,仲景用于帶下,實為溫散調(diào)經(jīng)而設(shè)。 100.膠艾湯 膠6 艾9 歸9 芍12 地18 芎6 草6 能調(diào)沖任虛損,故治經(jīng)水淋瀝,妊娠下血,胞阻腹痛,以及小產(chǎn)后惡露何止等。后人把甘草換香附,名婦寶丹,統(tǒng)治虛寒性經(jīng)水不調(diào)。 101.柏葉湯 柏葉9 干姜9 艾9,馬通汁現(xiàn)用童便 治虛寒性吐血,有引血歸留意義。 102.瀉心湯 大黃6 黃連3 黃芩3 治實熱吐血,和柏葉湯恰恰相對,成為兩大提綱。 注:以上單位為克 |
|
來自: 小柴胡湯 > 《傷寒經(jīng)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