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節(jié)氣即將到來,今年農歷的五月二十三就是夏至交節(jié)的時間。夏至是一年中白晝最長的一天,也是太陽北行的終點站。過了夏至之后,真正炎熱的天氣就要來了。今年何時入伏?老話說:“夏至三庚入伏,芒種逢壬入梅”,“伏”是什么意思?為什么是“三庚”入伏? “入伏”是什么意思? 人們在與大自然的抗爭中,形成了兩種信仰,一種是對天象的崇拜,一種是對祖先的信仰。上古文明,大多來源于這兩種信仰,而入伏最初是人們在夏季祭祖的節(jié)日。古人在一年四季都有祭祖的習俗,其中冬季的祭祖叫“臘祭”,夏季的祭祖叫“伏祭”。 冬季是農閑時節(jié),也是人們狩獵的季節(jié),人們用捕獲的獵物來祭祀祖先,“臘”同“獵”,因此冬季祭祖就被稱為“臘祭”,其日子在農歷的十二月,因此十二月也叫“臘月”。夏季天氣炎熱,人們用狗肉和羊肉來驅除體內的寒濕之氣,所以說:“夏至狗,無處走”,三伏天就是伏羊節(jié)。 這個“伏”字本身就是一個“人“字旁加一個“犬”字,“伏”與“副”同音,就是用刀刨開的意思。所以“伏祭”也就是人們“殺狗祭祖”的日子。早在周代就有了“殺狗止風”的習俗,因為風為乾之長女,乾為天在西北戌位,因此“風伯”的造型就是狗,故而用狗肉祭風伯。 所以說:夏季殺狗以祭祖,謂之“伏祭”,冬季打獵以祭祖,謂之“臘祭”。而“入伏”當天其實是古人“伏祭”的日子,后來就演變成了炎熱天氣的開始。 為什么要以“庚日”代表入伏? 入伏本身就是人們“殺狗”祭祖的日子,而“庚”字本身是從“參宿”演變而來的,也就是獵戶座。參宿為白虎七宿的主宿,而白虎七宿代表著秋季的蕭殺之氣,與青龍七宿的心宿相互對應,兩者一升一降,永不相見,因此杜甫在詩中寫道:“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 心宿為青龍七宿的主宿,代表著新生,而參宿是白虎七宿的主宿,代表著終止和結束。而“庚”字來源于參宿,本身就有“殺伐和終止”的意思。所以古人“拜參門”,就是希望結束的時間晚來一些。所謂“貴庚”,也就是到現在為止,多大歲數了。 由于“庚”字代表著殺伐和終止,所以人們用正月的第一個庚日代表屠夫,用正月的第一個亥日代表豬。比如今年正月初六為庚寅日,正月初三為丁亥日,因此今年就是“六屠共三豬”,也就是六個屠夫殺三頭豬,屠夫多而豬少,寓意著豬容易漲價。 那么“入伏”本身就是人們“殺狗祭祖”的日子,也就是“伏狗”的日子,所以要用庚日。因此“夏至三庚入伏”,最初的意思就是夏至后第三個庚日,就是人們“殺狗祭祖”的日子,因為“庚”來源于參宿,代表屠夫和終結的意思。后來就演變成了庚金伏藏之日,為炎熱的開始。 夏至三庚入伏,芒種逢壬入梅 夏至過后,太陽開始南行,白晝開始減短,陽氣開始減弱,陰氣初生,所以“夏至一陰生”。夏至后,隨著夏火之氣的減弱,土氣就開始逐漸增強了,火滅而生土,這個“土”指的就是未月,為長夏季節(jié)。 未月是夏季和秋季的交替之月,也就是夏火和秋金的交替之時,夏火生長夏土,長夏土生秋金,因此夏火和秋金的交替是在未月的土中進行的。所以未中藏著己土、丁火和乙木,此時的木氣已經耗盡,所以未月的丁火占九天,乙木占三天,己土占十八天,為木庫。 未月是從小暑節(jié)氣開始,到立秋前一天結束,為長夏季節(jié),也就是夏火與庚金的交替之時。夏季火旺,火旺則熔金,庚金就要伏藏,是以庚金的伏藏來反襯火氣的強旺,而強旺的夏火之氣也就代表著天氣的炎熱,為入伏的開始。 然而五行的隱藏必定在土中,所以庚金伏藏必定在未月,也就是小暑節(jié)氣之后,沒有土怎么伏藏呢?夏至距離小暑節(jié)氣還有十五天,庚為十天干之一,每十天會有一個庚日。如果夏至當天為庚日,第十天就為第二個庚日,那就到不了未月,而第三個庚日必定在未月。 所以說“夏至三庚入伏”,也可以說成是“小暑逢庚起伏”,這兩者其實是一個意思。如果庚金伏藏之日還不到未月,還未到小暑節(jié)氣之后,沒有土也就無法伏藏,同樣也反襯不出夏火的強旺之氣和天氣的炎熱了,所以要“三庚”。 而“芒種逢壬入梅”就是因為壬水為天干之水,屬于濤濤江河之水。比如昨日五月初十的壬辰日,就是芒種后的第一個壬日,也就是大雨的開始。而壬辰為水龍,上有長流水,下有辰土為水庫,代表著地面堆積成了水潭。其中南方以壬日入梅,北方則以丙日入梅。 今年何時入伏? 今年農歷的六月十八庚午日就是夏至后第三個庚日,也是小暑后第一個庚日,就是入伏的開始。六月二十八庚辰日就是中伏的開始,七月初八庚寅日在立秋之前,就為閏中伏。七月十八庚子日就是立秋后第一個庚日,為末伏的開始。七月二十八庚戌日出伏。 所以今年從農歷的六月十八開始就進入三伏天了,到七月二十八出伏,為四十天的伏天。今年的七月二十六就是處暑節(jié)氣,處暑也就是暑氣減退的意思,也就是說今年的處暑節(jié)氣還沒有出伏。俗話說:“處暑不出伏,必定是災年”,因為暑氣蓋秋,寒氣蓋春,只有冬夏而無春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