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田的追憶(一)孵谷子 陳宇 麥子收獲后,開始種早稻了。 那時候,一年是種三出的。一是春花作物,包括:大、小麥,油菜、草子;二是種早稻,一般是在四月份種下去,七月份收割;三是種晚稻,七月份收割完早稻,趕緊種下晚稻。 這段時間又是割稻又是種田,都是搶收搶種,故而稱之為“雙搶”。因為晚稻不過立秋關(guān)。一旦過了立秋,辛辛苦苦種下去的晚稻就因為季節(jié)節(jié)氣的緣故,有絕收的現(xiàn)象產(chǎn)生。 民以食為天。此話一點兒都不錯的。飯碗一定要端在自己的手中,這話也是千真萬確的。手中有糧,萬事不慌,這話更是綱要的真理。 現(xiàn)在我家的大米每每都是吃完了,再去超市買一小袋。如果發(fā)生特殊情況,家里一點兒余糧也沒有的,這是個問題。到那時,人人自保不暇,絕不會勻糧食給我們的。而我的擔憂,卻屢屢遭到夫人的責(zé)難:會沒飯吃嗎?杞人憂天吧。 但愿是杞人憂天! 分田到戶那時,最害怕就是沒飯吃。為什么?我家不會種田呀。 不會,怎么辦?認真的學(xué)吧! 爺爺雖說是個“老農(nóng)民”,但不會種田。他小時候家里條件好,一直讀私塾,想考秀才、中舉、當官,吃皇糧。 沒想到時代鼎革發(fā)生了改變,大清朝完蛋了,共和了,變成民國了,取消科舉制了。 于是,他老人家只好拋棄書本。好在爺爺?shù)母赣H給他找了一門親事,是外畈蔣家一戶大地主的二閨女,靠丈人的提點,終于學(xué)了一門手藝:做白紙(元書紙)。進入半農(nóng)半商模式。 家里的田地雇長工打理,爺爺他只能是懂一點基本的常識,而做白紙、刨白紙……等手藝在富春邑北屈指一數(shù)。 解放后,一直做做雜活(雜工)、記記賬。好在那時小隊里做毛紙的,他老人家一年到頭做做毛紙,冬場里刨刨毛紙,幫小隊里去富陽鎮(zhèn)上賣賣毛紙(這個毛紙行情爺爺他老人家熟得很), 如要爺爺來指導(dǎo)我們種田,爺爺只能說出個子丑寅卯來,親力親為,他老人家肯定不行。 父親大人,小時候,就放放牛,讀讀書的。牛要犁田的,又要“踏宕料”的,是爺爺起家創(chuàng)造財富的寶貝,交誰管?兒子(我父親)。耕讀傳家,這是我家的傳統(tǒng)?!白訉O雖愚經(jīng)書不可不讀”,爺爺他老人家信奉這一條,一直到我手中也沒有落下。 知識改變命運。父親邊放牛邊讀書,很爭氣的考取了嚴州師范學(xué)校。這是我們村五十年代老陳家“征字輩”唯一一個考取高等學(xué)校的。實現(xiàn)了爺爺他老人家沒有實現(xiàn)的愿望:吃國家糧。 這樣算下來,父親對種田也是門外漢。好在“知識就是力量”。不懂我們學(xué)唄。 首先第一關(guān):“孵谷子”。 種子是外畈小舅公處要來的,是優(yōu)良品種。 但要把谷子變成“秧苗”,這是個難關(guān)。小隊里時候,有專門“孵谷子”的人的,但有時候也會“爛芽”、“燒芽”,也就是把谷子孵壞掉了,得重新孵。 可是,我家的早稻種子,也就這么一些,一旦“爛芽”或“燒芽”,那只好種晚稻了。去請別人來給我家“孵谷子”,能救一時急,哪能救一世的? 學(xué)吧!摸著石頭過河。 我們父子倆按照爺爺?shù)闹笓],進行“浸種”,然后用“蔑絲腳籮”做孵化器。蔑絲腳籮漏水性好,而“簟篾腳籮”不漏水的,容易造成水分過多,從而“爛芽”。 “蔑絲腳籮”放在房子后面的豬欄屋里一角,然后找來稻草在“蔑絲腳籮”中厚厚的鋪上,在稻草上再鋪上一只“扁絲袋”(即裝化肥用的編織袋)。把在較熱的水之中浸泡過的早稻種,倒在這個“扁絲袋”上,再蓋上一只“扁絲袋”,最后鋪上稻草……。 父親時不時的去摸摸孵在那里的谷種。爺爺看了之后,笑罵道:你一天到晚去掀開來看看,這孵化谷子需要的溫度都跑完了,還會孵化嗎?…… 我一聽,也笑了,對父親說:不要怕孵不出來,只要有適宜的溫度、適宜的水分,就可以孵化出來的……。 父親一聽,笑笑,找來一件蓑衣蓋在“蔑絲腳籮”之上。 正因為父親隨手蓋上的這件蓑衣,使得溫度恰到好處。孵早稻種子時,天氣還很冷的,氣溫很低的。這年,好多人家的早稻種子都“僵掉”了,而我家卻瞎貓0著死耗子,正常的孵化出來了……。 以后,我們就一直照這樣子“孵谷子”,一直能夠把谷子順利的孵出來。“孵谷子”這一關(guān),機緣巧合之下,居然無師自通、稀里糊涂的學(xué)會了…… 看來,任何東西只要認真去研究、學(xué)習(xí),都有成功的可能。 撰文|陳宇 編輯|盛玉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