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各種各樣的歷法,總體上可以分為三類:陽歷、陰歷和陰陽歷。 陰歷,以月相盈虧變化周期即朔望月為基本單位,可以反映月相的陰晴圓缺和潮汐運動規(guī)律,但不能反映季節(jié)變化。 陽歷以地球繞日公轉視運動周期即回歸年為基本單位,可以體現(xiàn)四季寒暖變化的情況,但在每個月份中看不出月相的變化。如今世界通行的公歷就是一種陽歷。 陰陽歷是指兼顧太陽、月亮與地球關系的歷法,既能體現(xiàn)朔望月,又能關聯(lián)四季,指導農事活動。我國傳統(tǒng)的農歷就是一種典型的陰陽歷。 農歷的基礎是夏歷,它屬于陰歷。以月球繞行一周為一月,每月初一為朔日,十五為望日,一個月便叫“朔望月”。朔望月有大月、小月之分,大月30天,小月29天,合起來一年就是354天。但是一個回歸年是365天。也就是說,如果完全按照陰歷來,可能過不了幾年就要在夏天過春節(jié)了。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人們便在夏歷中加入了陽歷的成分,也就是干支紀法中的“二十四節(jié)氣”。而陰歷年和陽歷年時間不對等的問題,則采用了置閏月的方法。這是中國人在歷法中的一項偉大發(fā)明。 二十四節(jié)氣分為十二節(jié)令和十二中氣,這十二中氣就成為農歷確定月序的依據(jù)。沒有中氣的月份被視為上個月的重復,即前一個月的“閏月”。 經過計算得出,19個回歸年共有228個中氣和235個朔望月,就是說有7個月沒有中氣,而這些沒有中氣的月便是閏月,這就是我們常說的“19年7閏”法。 有了閏月以后,就可以保證歷年的長度與回歸年長度大致相等,春節(jié)始終在立春前后的15天以內,這樣,我國的農歷既以朔望月為主,又兼顧了季節(jié)時令,成為了一種實用性極強的歷法。所以,今天的中國人絕對不能忘記或者忽視我國的農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