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意漸濃,端午來臨。農(nóng)歷五月初五端午節(ji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也是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jié)日?!岸恕庇小俺跏肌敝?,是仲夏的開端,盛夏的起始。由于端午節(jié)的習俗眾多,它的叫法也衍生出了很多個:端陽節(jié)、菖蒲節(jié)、紀念屈原日、紀念伍子胥日、龍舟節(jié)、浴蘭節(jié)、女兒節(jié)、五月節(jié)等。 傳說,長江以南曾居住著一個龍圖騰族群,每年在五月五日這一天,舉行一次盛大的圖騰祭。是先民們選“飛龍在天”之吉日而祭拜龍祖,祈福辟邪的節(jié)日。還有傳說,認為端午來源于“惡月惡日”。因這一天時值農(nóng)歷五月,正是仲夏疫病流行的季節(jié),蚊蠅孳生,百蟲活躍,古人將五月五日稱為“惡月惡日”,這是一種對于自然的恐懼,無力抵抗,只好小心翼翼躲避著。但智慧的古人也發(fā)現(xiàn),正是仲夏萬物皆盛的時節(jié),草藥也是一年里藥性最強的時候,這一天采藥驅病是最為有效的。因此,便衍生出佩香囊、掛菖蒲、熏艾草等辟邪的民俗活動。
中國人是龍的傳人。經(jīng)聞一多先生考證,端午是一個龍的節(jié)日。他認為,端午節(jié)傳說有地域區(qū)分,屈原、伍子胥、勾踐屬于南方,這和競渡與吃粽子的地方性正相符合,因為競渡與粽子的先決條件,顯然是河港眾多與盛產(chǎn)稻米之緣故,而這兩者恰好都是南方的特色。伍子胥、勾踐又是屬于吳、越的。書上流傳有關端午的記載,最早沒有超過東漢,而事實上吳、越一帶的開辟也是從這時開始的。“因此我們可以推測,端午可能最初只是長江下游吳、越民族的風俗,自從東漢以來,吳、越地域漸被開辟,在吳、越文化與中原文化的對流中,端午這節(jié)日才漸漸傳播到長江上游以及北方各地?!?/strong> 聞一多先生還說:“'端午’最初作'端五’,這更可見第五這號數(shù)的勢力之大。至于后世改五為午,或系取在一日之中的意思?!醒胫當?shù)五,午是中央之時……何況五午聲音又完全相同呢!”聞一多先生推測“五與龍有不解之緣,節(jié)日中五的意義愈深厚,愈見其與龍的關系之密切?!?/strong>
端午期間有“五瑞”,就是常見的夏季植物:菖蒲、艾草、石榴花、龍船花和大蒜等,也有其它植物,比如蒼術、白芷??梢娢迦鹋c五毒一樣,也有多種說法。總之,“五瑞”都具有強烈的易揮發(fā)氣味,從而起到退蛇蟲、滅病菌、凈化空氣和驅毒辟邪的作用,又都是應季植物,易得。 值得一提的是大蒜頭,《清嘉錄》中記載,端午日前,截取菖蒲葉子作劍,割飛蓬的梗作鞭,再加上蒜頭,懸掛于門上能驅鬼。有的地方農(nóng)諺云:“端午不吃蒜,鬼從門前鉆”。古人認為大蒜具有解毒、殺蟲、殺菌、消炎作用。從神靈信仰,到祭祀祈福,從辟邪攘災,到追思紀念,一步一步,也逐漸豐富了端午的內容。 端午節(jié)有賽龍舟、吃粽子、佩香囊、掛艾葉菖蒲、吃五黃和制作端午景等習俗。 端午節(jié)有“賽龍舟”的習俗,那是因為古人對生活的期盼總是與土地相關,民以食為天,而能不能填飽肚子,就要看田里的出產(chǎn),而種植莊稼,就要靠天吃飯。賽龍舟,祭龍神,就是祈求飛天之龍,能夠保佑農(nóng)田豐收,百姓安康。賽龍舟相傳起源于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之后每年五月初五劃龍舟以紀念屈原。這也成為一地之體育運動。 端午節(jié)吃粽子,這是傳統(tǒng)習俗。每年五月初,蘇州人家里都要浸糯米、洗粽葉、裹粽子。粽子按形狀分小腳粽、三角粽等;按口味分淡、甜、咸;按餡料分有肉、豆、蛋等。在蘇州,端午節(jié)吃粽子,是為紀念2500多年前的伍子胥。 端午節(jié)小孩佩香囊,傳說有辟邪驅瘟之意。香囊內有朱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編織,結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愛。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節(jié)時,蘇州人家的大門上都掛有結扎在一起的菖蒲、艾葉、大蒜頭。此外,很多人還會將晾干后的菖蒲或艾葉煎水,給小孩子洗澡,以避免蚊蟲叮咬。艾草和菖蒲,它們能夠揮發(fā)具有芳香氣味的植物油脂,對蚊蟲有驅趕和殺滅作用,對人有提神理氣、通竅消滯等功效。 為了避蟲驅邪,民間有吃五黃的習俗。五黃是指黃鱔、黃魚、黃瓜、咸蛋黃和雄黃酒。在古時,達官貴人們都會在端午這一天擺五黃宴,也就是這五種黃顏色的食物擺在一起吃。而雄黃是一種驅蟲的藥物,神話故事《白蛇傳》中,白娘子就是因為喝了雄黃酒才顯出原形。因雄黃有毒性,現(xiàn)在人們改以飲陳年黃酒為五黃之一了。 明清時期,民間有制作“端午景”的習慣。《清嘉錄》記載當時蘇州端午景的情況。“五日,俗稱端五。瓶供蜀葵、石榴、蒲、蓬等物?!?/strong>這也成為文人雅士把民俗引入清供的一個例子。這一時期繪畫“午瑞圖”的作品也十分流行,依據(jù)此時期的“端午景”“午瑞圖”的題材也相應出現(xiàn)了變化,畫中蜀葵、石榴、蒲、蓬等物成為“午瑞圖”中最為常見的表現(xiàn)題材。此外,夜合花、茉莉花、梔子花、萱花、枇杷等在農(nóng)歷五月前后盛開或成熟的花卉及果物同樣是“午瑞圖”的描繪對象。 雖說近兩年總有人提端午節(jié)最好不要?!翱鞓贰保鴳撜f“安康”合適,不過在很長的歲月里,端午確實是一場歡樂盛事,人人都參與其中,熱鬧無比,令人懷念。 大觀園里熱熱鬧鬧,不僅要“蒲艾簪門、虎符系臂”以驅蚊辟邪,還要“治酒席”,將雄黃酒、桃子、桑葚、粽子等吃食一應擺上,互相宴請,是為“賞午”。 “大約上午十一點鐘左右,……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鎖了門,全家出城到河邊看劃船”,而那故事里的男孩和女孩,也是借由這一年一度的盛事,才得以相遇、相識。 “今天不知是哪一天,就說應該吃粽子!”,便叫“粽子節(jié)”似乎更親近些。 “恭喜你今天畢業(yè),不要忘了高中,高中,粽子總是要吃一個的。這是好口氣,以后你還要高中呢。” 端午要吃咸鴨蛋、系百索子、貼符等?!案哙]的咸鴨蛋,確實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鴨蛋多矣,但和我家鄉(xiāng)的完全不能相比!……系百索子。五色的絲線擰成小繩,系在手腕上?!N符。這符是城隍廟送來的?!蛠砹?,就貼在堂屋的門楣上。一尺來長的黃色、藍色的紙條,上面用朱筆畫些莫名其妙的道道,這就能辟邪么?” 童年過端午的經(jīng)歷,父親給孩子們講屈原的故事,遲子建并不理解,只是覺得他一定是個了不起的詩人,因為這世上的詩人那么多,只有屈原會給人們帶來節(jié)日。 蘇童在《祖母的季節(jié)》一文中,深情回憶起了祖母去世前不停的包粽子的往事。 深情回憶起了祖母去世前不停的包粽子的往事,“祖母坐在后門空地上不停地包粽子,幾乎堆成了一座粽子山”。 端午節(jié),既是美食,也是思念 既是童年,也是鄉(xiāng)愁 端午,行端,中正 讓我們在這個傳統(tǒng)節(jié)日里 追思過去,展望未來 祝您端午安康吉祥!平安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