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式沖鋒槍是蘇聯在二戰(zhàn)期間研制的PPS-43式7.62mm沖鋒槍的仿制型號。PPS-43沖鋒槍依其型號中的俄文"ППС"音譯,又稱為"波波斯"沖鋒槍,其設計者是阿列克謝·蘇達耶夫 。 1954年,我國又成功仿制了蘇聯PPS-43式沖鋒槍定型為54式。1956年停止生產。它是前蘇聯PPS-43式沖鋒槍的仿制型,該槍在機匣上刻有"626"標記。此槍與PPS-43式沖鋒槍的區(qū)別是將握把中心的"C"字標記改成"K"字標記。其結構性能與PPS-43式沖鋒槍一樣。該槍采用折疊式金屬槍托,射擊方式為連發(fā)。 ППС-43式7.62mm沖鋒槍是前蘇聯蘇達列夫工程師設計的ППС-42式沖鋒槍的改進型,1943年正式列為蘇軍制式沖鋒槍。 該槍從1943年開始直到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停產時為止,共約生產了100萬支,曾廣泛裝備于捷克、匈牙利、保加利亞等國家,波蘭、芬蘭、德國等國家也進行了仿制生產。目前,該槍已撤裝,但一些國家的邊防部隊和警察仍在使用。 1945年8月9日,百萬蘇軍越過邊境,對盤踞在中國東北的日本關東軍進行最后的打擊,PPS-43沖鋒槍隨之進入中國境內,當時該槍在國內被稱為"四三式"沖鋒槍,同時蘇軍的裝備中也包括PPSh-41沖鋒槍。蘇軍中的遠東方面軍步兵第88旅是由早先退入蘇聯境內的我原東北抗日聯軍余部組成的,由蘇方提供給養(yǎng)和訓練,裝備中當然也包括PPS- 43。解放戰(zhàn)爭初期,在東北民主聯軍中確有少量這兩種蘇式沖鋒槍裝備,但不是主流,更沒有進行批量仿制。直到解放戰(zhàn)爭的后期,作為當時全軍的后勤和軍工基地的東北才開始自產沖鋒槍,而此前東北軍工基地主要集中生產前線更急需的彈藥,對于槍械則以維修為主。 生產過蘇式沖鋒槍的只有我黨利用旅順、大連地區(qū)處于蘇軍控制下的有利條件,于1947年底組建的大連建新公司。由于當地接觸蘇式武器較多的原因,該公司在4年間曾仿造過蘇式沖鋒槍563支。 而最終決定對PPS-43沖鋒槍進行仿制,很大程度上是由該槍在抗美援朝戰(zhàn)爭中的出色表現決定的。這場戰(zhàn)爭的武器來源、補充與解放戰(zhàn)爭時期有很大不同:戰(zhàn)場繳獲少,補給主要靠國內生產和蘇聯援助,同時與美軍作戰(zhàn)以運動和攻堅為主,武器彈藥消耗量巨大。因此第四次戰(zhàn)役后,蘇聯提供了包括 PPSh-41和PPS-43沖鋒槍在內的大批輕武器,第五次戰(zhàn)役前開始補充到部隊,到1951年共換裝兩種沖鋒槍35607支,使此前志愿軍的"萬國牌"裝備得到明顯統(tǒng)一和改善。 因外形上的不同,PPSh-41當時被稱作"轉盤沖鋒槍"或"四一式自動槍",而PPS-43則被稱為"鐵把沖鋒槍"或"四三式自動槍"。五次戰(zhàn)役后的1950年7月,志愿軍后勤總部在朝鮮中部的三登里召開軍械會議,對蘇援輕武器的性能進行總結,與會代表普遍反映蘇式步槍笨重、火力弱,不如美式槍械,但蘇式沖鋒槍使用方便,發(fā)射速度快,特別是"四三式"可以折疊,更加輕便,很受戰(zhàn)士歡迎 。 1951年6月,徐向前總參謀長率軍事代表團赴蘇談判爭取援助。經過努力達成協(xié)議,蘇方同意提供包括PPS-43在內的8種輕武器圖樣和技術資料,此舉為國產輕武器制式化奠定了基礎。 仿制生產PPS-43沖鋒槍的任務落到了626廠肩上。該廠前身是1921年奉系軍閥張作霖創(chuàng)建的東三省兵工廠。"九·一八"事變后,日偽統(tǒng)治時期稱為 "奉天造兵所第一制造所"。1946年3月,國民黨接管并改稱"九○兵工廠槍所"。 1948年11月2日東北全境解放后,東北軍區(qū)軍工部接收該廠,改為"五一工廠第一制造所",1950年11月改稱"五一工廠槍所"。 該廠積極試制新武器,1950年初試制成功美式M2卡賓槍300支后,接著又試制了PPSh-41沖鋒槍,稱為50式沖鋒槍,并將其彈鼓改為弧形彈匣。1950年 6月,朝鮮戰(zhàn)爭爆發(fā)后,因沈陽有遭敵空襲的危險,東北局決定將相關工廠北遷,其中"五一工廠槍所"遷往北安。1951年1月,大部分車間安裝完畢開始試生產。 1951年3月1日,東北兵工局正式更改廠名為"三二工廠",后又稱"國營626廠",對外稱"慶華工具廠"。同月,50式沖鋒槍正式定型、轉入批量生產,并送往朝鮮戰(zhàn)場。 抗美援朝期間,志愿軍所用的制式輕武器大部分出自626廠。1951年6月到1953年12月,該廠共生產50式沖鋒槍35.8萬支。同時工廠開始仿制PPS- 43沖鋒槍。由于當時尚未拿到蘇聯的設計圖紙,因此626廠只能根據實物測繪仿制,仿制而成的沖鋒槍稱為"仿四三式"。 1953年以后,該廠在蘇聯專家的幫助下,經過系統(tǒng)技術改造,產品設計能力和制造質量邁上新臺階。在此條件下,根據蘇方提供的圖紙,從1954年4月起,再次測繪仿制PPS-43沖鋒槍,并于當年批準生產定型,正式命名為54式7.62mm 沖鋒槍。隨即下達批量生產任務,并裝備部隊,當時主要裝備裝甲兵、炮兵、空降兵和摩托化步兵等特殊兵種以及步兵偵察分隊。"仿四三式"和54式的名稱當時在很多場合下是混用的,關系類似于51式和 54式手槍。不過54式沖鋒槍的生產并未維持很長時間,因為1956年我國又從蘇聯引進了當時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AK47自動步槍,并在蘇聯專家的幫助下,在626廠開始試生產,定型產品即56式7.62mm沖鋒槍。由于56式沖鋒槍(該槍從本質上說是自動步槍)在我國的定位與50式、54式沖鋒槍相同,同時設計更為先進,槍彈威力也更大,50式、54式沖鋒槍很快均被替代,54式沖鋒槍于 1956年最終停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