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邀請。 打乒乓球時要不要“等”一下? 這里的“等”,我認為還是很有必要的。 一、“等”就是準備。 乒乓球三分手七分腳,以右手正手拉球為例: 拉球需要足夠的空間,步法移動是首要的。在基本到位之后,還需要一些“小碎步”微調,確保身體處于最佳擊球位置。 拉球時,需要根據來球的落點、速度、旋轉等屬性確定回拉前沖弧圈、加轉弧圈或者側旋弧圈。雖然上述反應主要在來球飛行和一跳之前完成,但需要在來球一跳后精確判斷,從而確定擊球時機、擊球位置、拍形和發(fā)力方向。 需要經歷重心下降、扭腰、重心轉換到右腳、沉臂、引拍等一系列技術動作,為接下來的發(fā)力做好準備。 我們可以觀察一下運動員視頻,大部分運動員在準備擊球前,都已經步伐到位,“等”在那里,做好準備,揮拍回球才能達到最佳擊球點的位置。 二、“等”就是判斷。 防守時“等”,判斷來球弧線,要努力調整自己的擊球使自己的擊球弧線與來球弧線在擊球瞬間重合。 進攻時“等”,盯住來球,盯住對手,當球到了合理的擊球空間和距離時,用充分迎前的形式把球擊打到最佳落點! 三、“等”就是變化。 對于運動員來說,減速、停頓過程可以很快完成,那么,還可以用刻意的“等”,來打亂固有的擊球節(jié)奏,特別是在雙方快速相持過程中,突然的慢速回球或者變線,往往可以達到出其不意的效果,讓對手猝不及防。 所以說像業(yè)余球友初學期間,就先不要求把球打到對方案子上,而是要“等”,“等”是為了把技術動作做完整,反復練習,培養(yǎng)球感,慢慢體會重心轉換和發(fā)力的感覺,量的積累上去了,才能有質的飛躍。 發(fā)球要“等”,搓球要“等”,拉球要“等”,還原準備時,還是要“等”。 每個階段水平“等”的含義是不一樣的,這里還需要業(yè)余球友根據每個人水平的不同,慢慢體會,循序漸進。 才能找到“等”,自己的感覺! 謝謝大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