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文故事背景是秦、晉圍鄭,發(fā)生在公元前630年(魯僖公三十年)九月甲午時。秦、晉聯(lián)合攻打鄭國。鄭國危在旦夕,鄭文公派能言善辯的燭之武前去說服秦伯。燭之武巧妙地勾起秦穆公對秦、晉之間的矛盾的記憶,向秦伯分析了當(dāng)時的形勢,說明了保存鄭國對秦有利、滅掉鄭國對秦不利的道理,終于說服了秦伯。 本篇所記述的,是秦晉聯(lián)合攻打鄭國之前開展的一場外交斗爭。事情發(fā)生在公元前630年(魯僖公三十年)。前此兩年(公元前632年,即魯僖公二十八年),爆發(fā)了晉楚爭霸的城濮之戰(zhàn),結(jié)果楚國戰(zhàn)敗,晉國稱霸。在城濮之戰(zhàn)中,鄭國曾經(jīng)出兵幫助楚國,因而結(jié)怨于晉,這就是晉秦聯(lián)合攻打鄭國的直接原因。這次戰(zhàn)爭,也可以說是城濮之戰(zhàn)的余波。 秦、晉圍鄭,形勢緊迫,在這千鈞一發(fā)之際,鄭臣燭之武僅憑口舌說服秦伯,使秦轉(zhuǎn)變對鄭的態(tài)度,化敵為友,對晉以友為敵,這是什么原因呢?為什么會有這么大的突變呢?關(guān)鍵在于燭之武所說的兩點(diǎn)針對了秦的切身利益。首先,滅鄭于秦有害無益。秦對鄭鞭長莫及,若以鄭為東道主,就為秦稱霸提供了住、食等種種方便,更何況“亡鄭以陪鄰”,這對秦有什么好處呢?其次,也是更為重要的晉有野心(對此秦本有戒心),燭之武列舉了秦伯曾親身領(lǐng)略過的事實(shí),再進(jìn)行科學(xué)的推理,使秦伯恍然大晤——晉是大敵。燭之武用語不多,對秦穆公動之以情,曉之以理。
這是一篇記述行人辭令的散文。鄭國被晉、秦兩個大國的軍隊所包圍,國家危在旦夕,燭之武奉鄭君之命,去說退秦軍。他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辦法,一番說辭,便說服了秦君,撤出圍鄭的軍隊,并且派兵幫助鄭國防守,最后晉軍也不得已而撤退,從而解除了鄭國的危機(jī)。
這篇文章,贊揚(yáng)了燭之武在國家危難之際,能夠臨危受命,不避險阻,只身去說服秦君,維護(hù)了國家安全的愛國主義精神。同時也反映了春秋時代各諸侯國之間斗爭的復(fù)雜性。
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晉軍函陵,秦軍氾南。 佚之狐言于鄭伯曰:“國危矣,若使?fàn)T之武見秦君,師必退。”公從之。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許之。
夜縋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越國以鄙遠(yuǎn),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jì)而夕設(shè)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秦伯說,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
子犯請擊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亦去之。 僖公三十年晉文公和秦穆公聯(lián)合圍攻鄭國,因?yàn)猷崌鴮x文公無禮,并且從屬于晉的同時又從屬于楚。晉軍駐扎在函陵,秦軍駐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對鄭文公說:“國家危險了,假如派燭之武去見秦穆公,秦國的軍隊一定會撤退。”鄭文公同意了。燭之武推辭說:“我壯年的時候,尚且不如別人;現(xiàn)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為了。”鄭文公說:“我沒有及早重用您,現(xiàn)在由于情況危急因而求您,這是我的過錯。然而鄭國滅亡了,對您也不利啊!”燭之武就答應(yīng)了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繩子將燭之武從城樓放下去,見到秦穆公,燭之武說:“秦、晉兩國圍攻鄭國,鄭國已經(jīng)知道要滅亡了。假如滅掉鄭國對您有好處,怎敢冒昧地拿這件事情來麻煩您。然而越過別國把遠(yuǎn)方的鄭國作為秦國的東部邊邑,您知道這是困難的,為什么要滅掉鄭國而給鄰國增加土地呢?鄰國的勢力雄厚了,您秦國的勢力也就相對削弱了。如果您放棄圍攻鄭國而把它當(dāng)作東方道路上招待過客的主人,出使的人來來往往,鄭國可以隨時供給他們?nèi)狈Φ臇|西,對您也沒有什么害處。而且您曾經(jīng)給予晉惠公恩惠,惠公曾經(jīng)答應(yīng)給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過黃河回國,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這是您所知道的。晉國,怎么會有滿足的時候呢?現(xiàn)在它已經(jīng)在東邊使鄭國成為它的邊境,又想要向西擴(kuò)大邊界。如果不使秦國土地虧損,它到哪里去奪取土地?削弱秦國對晉國有利,希望您考慮一下!”秦伯非常高興,就與鄭國簽訂了盟約。派遣杞子、逢孫、楊孫戍守鄭國,秦伯就回國了。
晉國大夫子犯請求出兵攻擊秦軍。晉文公說:“不行!如不是秦國國君的力量,就沒有我的今天。依靠別人的力量而又反過來損害他,這是不仁義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這是不明智的;用混亂相攻取代聯(lián)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我們還是回去吧!”晉軍也就離開了鄭國。 以其無禮于晉:指晉文公即位前流亡國外經(jīng)過鄭國時,沒有受到應(yīng)有的禮遇。倒裝句,于晉無禮。以,因?yàn)?,連詞。其,代詞,它,指鄭國。于,對于。且貳于楚:并且從屬于晉的同時又從屬于楚。且,并且,表遞進(jìn)。貳,從屬二主。于,對,介詞。晉軍函陵:晉軍駐扎在函陵。軍,名詞作動詞,駐軍。函陵,鄭國地名,在今河南新鄭北。氾(fán)南:氾水的南面,也屬鄭地。(古漢語字典注,氾作水名是念作第二聲。)若:假如。使:派。見:拜見進(jìn)見。從:聽從。無能為也已:不能干什么了。為,做。已,同“矣”,語氣詞,了。許之:答應(yīng)這件事。許,答應(yīng)。縋(zhuì):用繩子拴著人(或物)從上往下運(yùn)。敢以煩執(zhí)事:冒昧地拿(亡鄭這件事)麻煩您手下的人。這是客氣的說法。敢,冒昧的。執(zhí)事,執(zhí)行事務(wù)的人,對對方的敬稱。越國以鄙(bǐ)遠(yuǎn):(然而)越過別國而把遠(yuǎn)地(鄭國)當(dāng)做邊邑。越,越過。鄙,邊邑。焉用亡鄭以陪鄰:為什么要滅掉鄭國而給鄰國增加土地呢?焉:何。用:介詞,表原因。陪:增加。鄰:鄰國,指晉國。鄰之厚,君之薄也:鄰國的勢力雄厚了,您秦國的勢力也就相對削弱了。之: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dú)立性。厚,雄厚。若舍鄭以為東道主:如果您放棄圍攻鄭國而把它作為東方道路上(招待過客)的主人。舍:放棄(圍鄭)。共(gōng)其乏困:供給他們?nèi)狈Φ臇|西。共,通“供”,供給。其:代指使者。嘗為晉君賜矣:曾經(jīng)給予晉君恩惠(指秦穆公曾派兵護(hù)送晉惠公回國)。嘗,曾經(jīng)。為,給予。賜,恩惠。為···賜:施恩。朝濟(jì)而夕設(shè)版焉:指晉惠公早上渡過黃河回國,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濟(jì),渡河。設(shè)版,修筑防御工事。版,筑土墻用的夾板。朝,在早晨。東封鄭:在東邊讓鄭國成為晉國的邊境。封,疆界。這里作用動詞。肆其西封:擴(kuò)展它西邊的疆界。指晉國滅鄭以后,必將圖謀秦國。肆,延伸,擴(kuò)張。封:疆界。闕(quē):侵損,削減。盟:結(jié)盟。戍:守衛(wèi)。還:撤軍回國。[注:在古漢語詞典中明確標(biāo)注為“缺”音,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假如沒有那個人的力量,我是不會到這個地步的。微:沒有。夫人:遠(yuǎn)指代詞,那人,指秦穆公。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依靠別人的力量,又返回來損害他,這是不仁道的。因:依靠。敝,損害。失其所與,不知:失掉自己的同盟者,這是不明智的。與,結(jié)交,親附。知:通“智”。以亂易整,不武:用混亂相攻取代聯(lián)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易,代替。武,指使用武力是所應(yīng)遵守的道義準(zhǔn)則。不武,不符合武德。整,指一致的步調(diào)。吾其還也:我們還是回去吧。其,表商量或希望的語氣,還是。1、今老矣,無能為也已?。ㄒ眩ā耙印?,語氣詞,了。)②朝濟(jì)而夕設(shè)版焉?。ǔ罕頃r間,在早上)①晉軍函陵?/?秦軍汜南?。ㄜ姡好~用作動詞,駐扎)②與鄭人盟??。~作動詞,結(jié)盟、訂立同盟)①既東封鄭 (封:疆界。名作使動,使……成為疆界)②闕秦以利晉?。ɡ豪?、好處。名詞作使動,使……得利)③越國以鄙遠(yuǎn)?。ū桑哼呉?。名詞作意動,把……當(dāng)作邊邑)①越國以鄙遠(yuǎn)(遠(yuǎn):遠(yuǎn)地)?且貳于楚也(數(shù)詞“貳”活用為動詞,從屬二主)①“二”的大寫。(例:國不堪貳,君將若之何?《左傳·隱公元年》)②副職?(例:其內(nèi)任卿貳以上。梁啟超《少年中國說》)④離心,背叛?(例:夫諸侯之賄,聚于公室,則諸侯貳?!蹲髠鳌罚?/span>⑤再,重復(fù)。?(例:不遷怒,不貳過。《論語·雍也》)⑥從屬二主。(本文:?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①邊邑,邊遠(yuǎn)的地方?(例:《為學(xué)》:“蜀之鄙有二僧。”)(本文:“越國以鄙遠(yuǎn)”)②庸俗,鄙陋。(例:《左傳·莊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遠(yuǎn)謀?!保?/span>③看不起,輕視。(例:《左傳·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禮,夫猶鄙我?!保?/span>①準(zhǔn)許?。ㄍF(xiàn)代漢語)?②答應(yīng),聽從??(例:本文:“許之”、“許君焦、暇”)④約數(shù)?。ɡ骸缎∈队洝罚骸疤吨恤~可百許頭。”)?⑤表處所 (例:陶淵明《五柳先生傳》:“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保?/span>①què,古代宮殿前兩邊的高建筑物。(虢君聞之大驚,出見扁鵲于中闕《史記·扁鵲傳》)③què,皇宮,引申為朝廷?(詣闕上書,書久不報《漢書·朱買臣傳》)?④quē,通“缺”?,缺少,空缺(去年米貴缺軍糧,今年米賤大傷農(nóng)。杜甫《歲宴行》)⑤quē,缺點(diǎn),過錯(有馳慢之闕。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③卑賤?(例:《史記·曹相國世家》:“參如微時,與蕭何善?!保?/span>⑥假如沒有。?(例:《岳陽樓記》:“微斯人,吾誰與歸?”)(本文:微夫人之力不及此)①壞,破舊。(例: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屨。”)③疲憊?(例:《資治通鑒》:“曹操之眾,遠(yuǎn)來疲敝?!保?/span>④朝濟(jì)而夕設(shè)版焉。?(表轉(zhuǎn)折,連詞)②越國以鄙遠(yuǎn),君知其難也?(代詞,指代“那件事”)②是寡人之過也(結(jié)構(gòu)助詞,的)?③臣之壯也(主謂間助詞,取消句子獨(dú)立性,不譯)④夫晉,何厭之有(賓語前置的標(biāo)志,不譯)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通過語意直接表判斷)夫晉,何厭之有?(“之”作賓語前置的標(biāo)志,正常語序:有何厭)①?敢以(之)煩執(zhí)事(省略介詞賓語,指滅鄭之事或退兵之事)晉軍(于)函陵,秦軍(于)汜南?(省略介詞“于”)夫晉,何厭之有(何……之有:表反問的句式,譯為:有……的呢)?(圖文源自網(wǎng)絡(luò),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