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和李白后世人說,李白從未老去,杜甫未曾年輕。 這是因為,李白寫的詩,總是充滿了青春向上的朝氣,而杜甫的詩,卻往往帶有憂國憂民的沉思。 實際上,喜歡深度思考的杜甫,年齡要比李白小,兩人差了11歲。這對并稱為“李杜”的唐詩“雙子星”,在公元744年第一次見面,這一年杜甫33歲,李白44歲,相遇的地點則是在東都洛陽。 這個時候的李白,已經(jīng)到了“天下誰人不識李白”的程度,是名滿天下的大詩人;而這個時候的杜甫,則還是默默無聞的小輩。 杜甫被人們所熟知,是在他去世后,一直到中唐元稹的時候。當(dāng)時杜甫的后人委托詩人元稹,為杜甫新寫一個墓志,在此期間,元稹認真閱讀了杜甫寫的詩歌,才知道杜甫這么有才華,從此元稹對杜甫多加宣傳,這才讓杜甫名聲大噪。 但是回到公元744年,李白和杜甫第一次見面的時候,李白是全民偶像,在杜甫眼里是高山仰止一般的存在,應(yīng)該說杜甫是李白眾多“迷弟”中的一個。 當(dāng)時李白因觸怒權(quán)貴,賜金放還,失去官職,浪跡著來到了洛陽;杜甫也來到洛陽求官,但是卻對官場感到失望和厭倦。
此時的杜甫和李白,一個對官場不滿,一個仕途不順,兩個人產(chǎn)生了共鳴。也許這就是命運的安排,坎坷的經(jīng)歷,讓兩人一見如故,有了共同的話題。 這年秋天,杜甫和李白離開洛陽,渡過黃河,來到王屋山頂,拜訪著名的道士司馬承禎,得知仙人已逝的消息,兩人一起悲傷了很久。 第二年,兩人又同游山東,他們攜手游覽孔孟之鄉(xiāng)的山水,彼此的感情也越來越深厚。對于杜甫來說,曾經(jīng)遠在天邊的偶像,如今近在眼前,激動之余,寫了首詩紀念:
杜甫在詩里寫到,兩人晚上喝高了就倒在同一張榻上,扯著同一張被子,白天還拉著小手一同游玩。 相信讀了這首詩以后,我們都能感受到杜甫抑制不住內(nèi)心強烈的幸福感,仿佛他是在用寫詩的方式,向全世界宣告了他和李白的偉大友誼。 那是一段非常珍貴的旅程,杜甫時常豪氣沖天,他甚至用李白的口吻,寫出了狂傲的詩句:
公元745年,杜甫在與李白分別后,拜訪了北海太守李邕,這是全國名氣最大的人物之一,此時已經(jīng)是70歲的老者,在政壇上很有影響力。杜甫在與他交談后,重拾了參加科考的信心。 不久后,杜甫與李白在兗州重逢,杜甫對李白說,他對未來有了新的打算:
杜甫說:“到秋天了,我還是沒啥長進,天天除了痛飲狂歌,沒干一點兒正經(jīng)事,這樣下去不行啊!” 于是杜甫前往長安,參加科舉考試,而李白則繼續(xù)逍遙人生,“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這是兩人最后的道別。 李白與杜甫攜手同游的時間非常短暫,此后的日子里,李白又遇到了很多新朋友,杜甫的名字,不再在他的詩句中出現(xiàn)。而杜甫在后半生里,不停地懷念著這位老友,不斷地給李白寫詩。 春天的時候,想起李白:
冬天到了,想念李白:
晚上做夢,夢到了李白:
天氣轉(zhuǎn)冷了,想起了李白:
想念李白令人贊嘆的才情:
當(dāng)然,杜甫也并非單相思,李白也是有給他回贈過詩的。 李白在《沙丘城下寄杜甫》中寫道:“我思念令君的心情,就像這浩浩蕩蕩的汶水一樣?!?/p>
只不過,歷史上,杜甫寫了15首詩來表達對李白的崇敬、贊賞和思念之情,奈何李白回贈杜甫的詩歌,把存疑的放進去,一共也就四首。 那么,李白把他的愛意給了誰呢? 李白和孟浩然李白寫過一首《贈孟浩然》,開篇第一句就非常大膽:“吾愛孟夫子,風(fēng)流天下聞?!?/p> “我愛孟浩然”,如此直白,如此坦率,即使是現(xiàn)代人也不一定說得出口,不禁心疼杜甫一秒…… 孟浩然比李白大十二歲,是李白的前輩,一生沒有在朝廷做過官,漫游山水,隱居終老,性格灑脫。 李白把孟浩然作為自己的偶像,幾乎喜歡孟浩然的一切,包括他的作品、人品、愛好、氣質(zhì),李白統(tǒng)統(tǒng)都欣賞。叫“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李白給孟浩然寫過多首詩歌:
特別是這首《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李白出川的第一年,得到一個消息,好友孟浩然要去揚州,他要取道江夏,李白跟孟浩然相約,在江夏見面。 兩個人到了江夏之后,李白陪著孟浩然玩了好幾天,上了黃鶴樓,在黃鶴樓上為孟浩然餞行。 此時孟浩然大概40歲,李白大概28歲。在這樣一個煙花爛漫的春季,李白去送別一個他非常欣賞的前輩,前往揚州這樣一個美好的地方,兩個人的心情雖然因為離別有那么一點兒小惆悵、小感傷,但主要是溫暖的。 孟浩然走了之后,他就寫了一首非常有名的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這個“故人”指的就是孟浩然,此時李白與孟浩然認識三年了,看著孟浩然從黃鶴樓下面的碼頭上船,然后往東去大都市揚州,當(dāng)時叫“揚一益二”,揚州是數(shù)一數(shù)二的大城市,李白既羨慕孟浩然能去揚州游玩,又留戀孟浩然這個人。 特別是最后那句“唯見長江天際流”,等孟浩然離開,李白就站在黃鶴樓下面的長江邊上的碼頭上,久久地目送,一直到孟浩然乘坐的船只在他的視線當(dāng)中慢慢地消失??梢?,李白對孟浩然是多么的牽掛。 此情此景,不知道杜甫看了會有什么感想,不過,杜甫其實也不用太過傷心,畢竟李白還回了他幾首詩。而作為李白的偶像,孟浩然一首詩都木有回給李白啊!孟浩然:“對不起,我愛的是王維?!?/p> 孟浩然和王維王維與孟浩然,是唐朝山水田園詩派的兩個代表詩人。 實際上,兩人有著迥然不同的性格,王維溫潤如玉,孟浩然瀟灑義氣。 兩人也有著別樣的人生,王維年少成名,高中狀元,在官場起起落落;孟浩然任性灑脫,到了不惑之年,仍然屢試不中,一介布衣卻也樂得快活。 兩個不盡相同的人,因詩相識,因詩相知。更重要的是,他們有一份難得的默契,就像孟浩然在詩中寫道“當(dāng)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边@世上能夠像王維這樣懂我的人,又有幾個呢? 王維與孟浩然是怎么認識的?是通過一次科舉考試。 開元十六年(公元728)冬天,40歲的孟浩然離開襄陽,前往京都,參加科舉考試。 這個孟浩然很有意思,別人參加科舉考試,都是越年輕考上就越好。孟浩然年輕的時候,漫游山水,寫了很多詩,比如說“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成了聞名全國的詩人,一直到了40歲的時候,孟浩然才想起來去進京趕考,結(jié)果呢,沒考上。 如果是其他人沒考上,一般會留在京城用功復(fù)習(xí)一年,可是孟浩然已經(jīng)是一個大詩人,他寫的五言詩,被人們評價為“天下稱其盡美”。所以很多人寫詩向孟浩然求教,還有人請他喝酒。 當(dāng)時王維經(jīng)常召集一些文人,在一起雅聚,孟浩然也成為被邀請的貴賓。這一次聚會,他們玩了一個游戲,就是進行聯(lián)句。輪到孟浩然的時候他寫到“微云淡河漢,疏雨滴梧桐?!?/p> 王維驚喜地發(fā)現(xiàn),這個孟浩然寫的詩跟自己的風(fēng)格非常相近,都很淡然,再一聊天,發(fā)現(xiàn)兩人又性情相投,于是結(jié)為摯友。 聚會散場之后,孟浩然回到客棧里發(fā)呆,因為沒有考中科舉,孟浩然想要回老家襄陽。 王維聽說孟浩然要走,邀請他到自己的府上去坐坐。在這里喝著茶,聊著詩歌,孟浩然暫時忘卻了心中的煩惱。 忽然有人報:“皇上駕到!”原來唐玄宗李隆基從附近經(jīng)過,興之所至,要來找王維聊聊詩歌和音樂。 可是,孟浩然作為一介布衣,是不能見皇上的,時間緊迫,孟浩然趕忙鉆到王維家床底下躲避。 李隆基一進門,就看到兩杯冒著熱氣的茶,看向王維,不敢欺君的王維如實報告了情況后,唐玄宗把孟浩然從床底下叫了出來,很感興趣,聽說他很會作詩,讓他當(dāng)面吟詩一首。 機會呀,機會就這么猝不及防地來了! 王維用眼睛望著孟浩然,心里想,趕緊吟誦你的詩呀! 可孟浩然就是孟浩然,這位任性了一輩子的詩人似乎從來都不會按套路出牌,他遵從的一直都是自己的內(nèi)心。 誰知,在唐玄宗和王維的期待眼神中, 孟浩然低下頭,緩緩念出一首《歲暮歸南山》:
李隆基的臉上出現(xiàn)了怒色,這叫什么詩!通篇都是牢騷話,你說被皇帝拋棄,可是我見過你嗎?為什么要污蔑寡人!
就這樣,一次千載難逢的平步青云的機會,就這樣被孟浩然任性的斷送掉了。 王維臉上也寫滿了同情,可是,孟浩然忽然覺得說不出的輕松,好像一副擔(dān)子從身上卸了下來。 科舉失敗,又在唐玄宗面前沒有抓住機會,孟浩然看到自己確實與做官無緣,準備離開長安,回到家鄉(xiāng)。
臨行前,孟浩然留給王維一首詩,抒發(fā)自己的情懷:
孟浩然說,我想尋找幽靜山林隱去,又可惜要與老朋友分離。當(dāng)權(quán)者有誰肯能援引我,知音人在世間實在稀微。 “知音世所稀”,能了解自己心事,賞識自己才能的人,只有王維,這的確是太少了! 這首詩便是臨行前留給王維的,怨懟之中,自知功名無望,又帶有辛酸意味,感情真摯動人。 孟浩然將王維視為自己唯一的知己,但是對于王維來說,他是怎么看待的呢? 王維和裴迪與孟浩然相比,王維更多的情誼,則給了裴迪:
裴迪,與王維都是山西人,比王維小15歲。兩人相識的時候,王維40多歲,早已詩名在外,裴迪當(dāng)時20多歲,不過是一個秀才,兩人身份懸殊。但是,兩人志趣相投,一心向佛,潛心山水,成就了一段史上佳話。 王維給裴迪寫了《贈裴迪》:
王維和裴迪的關(guān)系,或許遠遠不止是友情了。王維和裴迪一起在輞川度過了一段非常美好的日子。 因為王維經(jīng)歷了官場起起落落,心灰意冷,于是在長安南面的藍田縣輞川購買了原來宋之問的別墅,半官半隱閑居。 隱居于輞川別業(yè)時,王維與裴迪經(jīng)常是一起寫詩,一起散步,一起看風(fēng)景。
兩人創(chuàng)作了大量詩歌,王維將他和裴迪所作的詩詞編撰了一部《輞川集》,這本冊子一共四十首五絕,王維和裴迪各自寫了二十首。 唐代詩壇,交友之盛,杜甫愛李白、李白愛孟浩然、孟浩然愛王維、王維想著裴迪……看起來這些偉大詩人都是在“單相思”,默默為另一個人付出著,卻得不到對等的回應(yīng)。不過,有時候友誼是一面鏡子,只要人能在其中看到自己,并且認識自己,讓自己變得更好,這就是一段寶貴的人生關(guān)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