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皰瘡屬于大皰型皮膚病,為皮科重癥,雖然糖皮質激素極大地改善了天皰瘡和類天皰瘡的預后,但重癥患者往往需要較大的劑量和較長的治療時間,從而產(chǎn)生一系列糖皮質激素的副作用,甚至死于糖皮質激素的并發(fā)癥。2004-1月—2009-1月,筆者采用中西醫(yī)結合的方法治療天皰瘡40例,療效滿意,總結報道如下:河南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皮膚科宋群先 1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皮膚科住院的尋常型天皰瘡患者40例,其中男23人,女17例;年齡30~81歲,平均43.5±0.97歲;病程20 d~5年,平均3.2±0.27年;合并冠心病、高血壓3例,合并慢性支氣管炎1例,合并糖尿病3例,合并腦梗塞2例,合并消化道潰瘍2例,合并胃癌1例,合并肺癌1例。所有病例均經(jīng)臨床、皮膚組織病理和皮膚 皮膚直接免疫熒光證實為天皰瘡。 2診斷標準 在外觀正常的皮膚或紅斑基礎上出現(xiàn)松弛性水皰,皮損可以發(fā)生在身體的任何部位,以頭、面、頸及胸背多見。尼氏征陽性。大部分患者伴有粘膜損害。組織病理改變:基底細胞層上裂隙或表皮內水皰,可以累及附屬器上皮,皰內可見基層松解細胞。真皮淺層有是中性白細胞、是酸性白細胞及淋巴細胞浸潤。直接免疫熒光:表皮棘細胞間熒光,系lgG和C3沉積。 3治療方法 3.1西醫(yī)治療 糖皮質激素首選潑尼松,用量每日1-1.5mg/kg.按皮損占體表面積的10%、30%、50%分為輕、中、重癥,強的松的初始劑量為40、60、80mg,每日一次,口服。復發(fā)者在原始劑量的基礎上遞加50%,皮損完全控制后10-14天開始減量,最初1-2周減總量的10-20%,以后減量速度逐漸放慢,維持治療需2-3年,甚至更長。 免疫抑制劑環(huán)磷酰胺片50-100mg/日,雷公藤多甙片20,每日三次,口服。 3.2中醫(yī)辨證分為四型: 熱毒熾盛型:本型發(fā)病急聚,以尋常型、紅斑型、落葉型天皰瘡多見。癥見水皰發(fā)展迅速,甚至融合成片,口腔黏膜常被侵犯,伴身熱、口渴、大便干、小便黃,舌質紅降,苔黃膩,脈弦滑數(shù)。治以清熱除濕,涼血解毒。藥用:羚羊角2g、白茅根30g、天花粉15g、生石膏30g、蓮子心10g、梔子15g、黃連10g、大青葉20g、生地黃30g、地丁15g、重樓15g、白花蛇舌草30g、車前子30g、冬瓜皮15g。 心火脾濕型:主癥遍身爎將大皰,糜爛滲出面大,心煩,身熱口渴,口舌糜爛,大便干,小便短赤,舌質紅,苔微黃,脈弦滑數(shù)。治以瀉心涼血,清脾除濕,藥用赤苓皮15g、生白術15g、黃芩15g、梔子15g、澤瀉15g、茵陳15g、枳殼15g、生地黃30g、竹葉15g、燈芯草15g、蓮子心10g、黃連10g。 脾虛濕盛型:多見于亞急性發(fā)作或有繼發(fā)感染者,常呈慢性遷延不愈,水泡反復出現(xiàn),破潰浸水浸淫成片,時輕時重,常伴口腔潰瘍,并有胸腹脹滿,四肢沉重,大便溏瀉,舌淡紅,苔白,或膩,脈緩。治法宜健脾益氣除濕解毒。藥用:生白術10g、生枳殼10g、薏苡仁30g、生芡實10g、萆薢15g、扁豆15g、茵陳15g、金銀花30g、黃柏15g、茯苓皮15g、冬瓜皮15g、馬齒莧15g、車前子30g、澤瀉15g。 氣陰兩傷型: 此型多見于疾病后期,各型的后期都可以出現(xiàn)此型癥狀。患者抵抗力下降,舊皰大部分結痂,痂皮未能脫落,偶有新皰出現(xiàn),自覺午后潮熱,五心煩熱,氣短懶言,四肢無力,舌淡,苔白或鏡面舌,脈沉細微數(shù)。治法宜益氣養(yǎng)陰,清解余熱,藥用:南北沙參15g、石斛15g、麥冬15g、玄參15g、黃芪30g、生地30g、金銀花30g、公英15g、丹皮15g、黃連10g等。 全部病例均采用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方法,中醫(yī)采用辨證治療,西醫(yī)首選糖皮質激素,在病情較嚴重、口服大劑量激素仍不能控制而有不宜繼續(xù)加量的患者,加用免疫抑制劑。外治療法:外治原則主要是消炎,收斂,預防繼發(fā)感染。水皰較大未破不能自行吸收的,可用皰液抽取術將皰液抽出,若水皰破后糜爛滲出者可用1:5000的黃連素水紗布郵票貼敷,若糜爛面已干燥結痂,可用黃連紫草膏外涂,脫去厚痂再處理創(chuàng)面。療程四周。 5療效判定標準 痊愈:原發(fā)皮損全部消退,且無新發(fā)皮損,完全停用激素超過1周。顯效:原發(fā)皮損完全消退,無新發(fā)損害,維持量激素小于10mg。有效:新發(fā)水泡少于5個/d,激素大于10mg/d。無效:新發(fā)水皰超過5個/d,復治患者激素增加至維持量的2倍不能控制病情。 6結果 40例中痊愈35例,顯效2例,有效2例,無效1例,有效率占97.5%。 7討論 天皰瘡是一種大皰性病死率較高危重皮膚病,目前西醫(yī)首選糖皮質激素,能夠迅速控制病情,大大地降低了死亡率,但是激素用量大,維持時間長,在治療過程中出現(xiàn)許多激素副作用,如高血壓,糖尿病,骨質疏松,股骨頭壞死,消化道潰瘍,真菌、病毒、細菌感染等。年齡越大,合并癥越多,激素副作用越多,而且這些合并癥和副作用已變成天皰瘡死亡的主要原因。一直以來,皮膚科臨床工作者都在尋找一種安全有效的方法來盡可能的發(fā)揮激素的治療作用,控制病情,而又能最大限度地防止其副作用,避免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免疫抑制劑、血漿置換療法、大劑量免疫球蛋白靜脈注射是目前西醫(yī)常用的一些輔助治療方法,能從一定程度上加快激素遞減的速度,迅速控制病情,但免疫抑制劑本身也有許多副作用,血漿置換也會帶來新的感染大劑量免疫球蛋白靜脈注射價格昂貴,給病人帶來巨大的經(jīng)濟負擔,病人難以承受。 天皰瘡病名最早出現(xiàn)于宋代竇漢卿《瘡瘍經(jīng)驗全書》,《外科秘錄》論天皰瘡說:“天皰瘡……乃毒結于皮毛,而不入于營衛(wèi),……此皰乃肺氣虛而火毒結于肺,因肺氣虛而患之也?!薄锻饪普凇分刑岬健疤彀捳?,乃心火妄動,脾濕隨之……,上體者,風熱多于濕熱,……下肢者濕熱多于風熱?!闭f心火妄動排斥肌膚,脾濕不運充斥皮膚,形成水皰。[1]此外還有外感風濕熱邪為患形成本病。邪毒久蘊又可損傷臟腑,耗傷氣陰,以致濕熱、毒熱、血熱、氣陰兩傷等病機產(chǎn)生。故臨床將天皰瘡分為以上四型,治療方面以清熱解毒,健脾除濕,益氣健脾扶正為法。清熱則斬其羽翼,除濕則能調整機體水液代謝,給濕邪以出路,益氣養(yǎng)陰則能調整臟腑功能,提高機體免疫力,從而能減少激素的用量,使激素減量速度加快,因而可以減少或避免由激素引起的副作用,從而降低死亡率。而且經(jīng)現(xiàn)代藥理研究,這些中藥具有抗菌和抑菌作用以及利水作用,能促進創(chuàng)面干燥,減少感染的機會。運用中醫(yī)治療時,必須根據(jù)病人情況辨證論治,及時更換方藥,才能提高療效。天皰瘡為本虛標實證,根據(jù)中醫(yī)急則治其標,急性期治療應放在清熱除濕,清熱解毒,涼血解毒上。又因治病必求其本,本病到后期或慢性期,多由于毒熱或濕熱耗傷氣血,出現(xiàn)氣陰兩傷之證,故后期應以養(yǎng)陰益氣為主,佐以除濕解毒或清熱解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