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 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 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shù)。 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秦少游的詞以“賣慘”聞名,這一首或者闕《踏莎行》是特別的慘,正如王國維對他的評價:少游詞境,最為凄婉。至“可堪孤館......”,則變而凄厲矣。他到底有多慘,卻不是我關(guān)心的內(nèi)容。那“莎”比他還慘,千百年來,如過江之鯽的文人喜上眉梢地、或愁腸百結(jié)地踏來踏去......這種世代被踐踏的命運(yùn),不是更慘么? 但誠如范爺所說,“萬箭穿心,習(xí)慣就好”,踏則踏矣,反正從古至今都是如此。只是在“踏”之前,不妨來了解一下這個“莎”到底是個啥玩意......呃,你首先看到的是一個美女(圖來自于網(wǎng)絡(luò))。 莎字有兩樣讀法:一讀作“沙”。多用于人名,比如唱《星月神話》的金莎(如上圖),或用于其它名字,如莎當(dāng)妮。二讀作“梭”。踏莎行之“莎”即為此音,作“莎草”解。因含有莎草奧酮等成分,多數(shù)莎草具特殊香味,如此香草美人,倒也相配的緊。 “哲理的山路十八彎”,絮叨至此,方顯主題——本篇就是要羅列一下身邊常見的莎草科植物,供各位特別無聊時批評地看。很慚愧,只做了一點微小的工作,一共十幾種而已…… 先說香附子,最著名的莎草屬植物,看名字就不一般。像什么《封神演義》中的廣成子、云中子以及赤松子,那都是十二門徒、大羅金仙級別的人物。而且,追根溯源的話,香附子才是“莎”字之本源以及莎草之本尊,《爾雅翼》中如是說:“莎,莖葉都似三棱,根若附子,周匝多毛,大者如棗,近道者如杏仁許,謂之香附子。” 其學(xué)名為Cyperus rotundus L.,有地下塊莖,多年生草本。本種是世界廣布種,我國各地亦皆有之,多生于山坡荒地草叢中或水邊潮濕地,而且“其稈稍細(xì)弱”,恐怕多數(shù)被“踏”的就是它。 圖為香附子的葉(時近傍晚,故而拍攝效果不佳),“叢生于莖基部”,即全都是基生葉。大多數(shù)莎草族植物都是這樣的“禾草狀”,葉子的模樣也如出一轍,因此,以下展示的多數(shù)是植物的花序或果序。須知花序果序才是植物鑒別的重要特征,營養(yǎng)器官如莖、葉的形狀并不特別重要。 傳聞本種位居世界十大惡性雜草之首(也不知道權(quán)威出處是哪兒),按說農(nóng)民都應(yīng)該“深惡而痛絕之”,但因其地下塊莖可做藥用,也有不少人視若珍寶,(在我國)還有少量的專門種植。 上圖摘自“湛江新聞網(wǎng)”,是為湛江農(nóng)民正在用一種特別的方式處理香附子:把用拖拉機(jī)扒拉出來的植株曬干,然后放到裝有鐵絲篩網(wǎng)的鐵架子上噴煤氣燒燎,把苗毛燎燒干凈,再繼續(xù)晾曬,始得成品。至于能治什么病,請詢問電線桿子上的老司機(jī),不對,老中醫(yī)。 異型莎草,學(xué)名Cyperus difformis L.,莎草屬一年生草本。其“頭狀花序球形,具極多數(shù)小穗”,這個特征看起來很明顯。網(wǎng)上有些資料寫成“異性莎草”,錯了,人家是“異型”,不是“異形”,更不是“異性”。 就它的這種色澤以及這種形狀來看,好像是有那么點詭異。但它的“型”到底“異”在何處,我也不是不大了然,這得問命名者。同樣的,它也是廣布種,北至黑龍江南到海南島的稻田中或水邊潮濕處,都有其蹤跡。不過,以我個人的感覺,不太常見。 白鱗莎草,學(xué)名Cyperus nipponicus Franch. & Sav.,莎草屬一年生草本。顧名思義,其鱗片就像謊言一樣“蒼白“,白綠白綠的。這個不一定生于水邊了,《中國植物志》說“生長在空曠的地方”,這句很令人費(fèi)解......一個雜草而已,難道還挑挑揀揀?不空曠就死給你看? 碎米莎草,學(xué)名Cyperus iria L.,莎草屬一年生草本。分布極廣,為田間常見雜草。這張照片我只對準(zhǔn)了一個“輻射枝”來拍,其實它是“長側(cè)枝聚傘花序復(fù)出”,一般有4-9個類似的“輻射枝”,每個輻射枝還具5-10個穗狀花序,或有時更多些,可以說是相當(dāng)繁復(fù)。很多莎草科植物都是這種花序。 具芒碎米莎草,學(xué)名Cyperus microiria Steud.,莎草屬一年生草本。本種與碎米莎草極類似,可謂之“姊妹草”,區(qū)別之一就是“具芒”:本種小穗上的鱗片“中脈延伸出頂端呈短尖”,而碎米莎草的短尖“不突出于鱗片的頂端”。另外,個人感覺碎米莎草的花序看上去不如本種更有精氣神兒,常呈低頭耷拉腦狀----沒有“芒”,也沒有鋒芒。 扁穗莎草,學(xué)名Cyperus compressus L.,莎草屬植物。顧名思義,其小穗很扁,但再扁也還是莎草屬,并不是扁莎屬,下面這個才是扁莎。 球穗莎草,學(xué)名Pycreus globosus Rchb.,扁莎屬植物。其特點是“小穗密聚于輻射枝上端呈球形”,且“極壓扁”,雖然我真沒看出來“呈球形”來,但根據(jù)中國植物圖像庫中劉冰所上傳的本種圖片比對,應(yīng)該是沒“鑒定”錯。生境就不用多說了,一看就是河邊拍的。 紅鱗扁莎,學(xué)名Pycreus sanguinolentus (Vahl) Nees,也是扁莎屬植物。因其小鱗片部分帶有暗血紅色或暗褐紅色,故名。看上去它的小穗比球穗莎草要圓潤溫和一些,沒那么鋒芒畢露。 這個是莎草屬唯一的觀賞植物(我個人了解的),風(fēng)車草,學(xué)名Cyperus alternifolius L.。此物原產(chǎn)黑非洲,我國南北均有栽培??袋c不在花而在“苞片”上,“苞片20枚,長幾相等,較花序長約2倍,寬2-11毫米,向四周展開,平展”,形成傘狀結(jié)構(gòu),十分美觀,給人以夏日清涼的感覺。像這樣的莎草,何忍踏之。 沒有水,盆栽也能湊合,只是少了點風(fēng)情。另,據(jù)《中國植物志》,莎草科的特征之一就是“大多數(shù)具有三稜形的稈”,而風(fēng)車草的稈近圓柱狀,算是莎草科少有的另類。 注意這個“稈”字,僅用于指莎草科的“莖”(多數(shù)三稜形,實心),而禾本科草本的莖稱“稈”(圓形,中空),竹類的莖則為“竿”。以前我認(rèn)為稈稈無實質(zhì)差別,不如干脆廢稈留稈,現(xiàn)在看來是不懂裝懂,慚愧。 還有一種水生莎草科植物也是圓柱形的“稈”,水蔥。水蔥當(dāng)然不是蔥,而是藨草屬多年生草本,學(xué)名Scirpus validus Vahl。水蔥的稈比較高大,可達(dá)1-2米,最高的可與姚明比肩。 水蔥的花序如上圖,并沒什么好看,關(guān)鍵是“稈”。本種在園林中運(yùn)用較廣泛,其“稈”叢亭亭玉立,色澤淡雅,可用來美化單調(diào)的池塘岸邊,還能有效防止水質(zhì)惡化,保護(hù)環(huán)境,真正是一石三鳥。可惜上上圖那一叢管理不善,稍嫌雜亂,且有禾本科奸細(xì)混于其中,未能盡顯其美。 北方常見的莎草科植物還有不少,但多數(shù)名不見經(jīng)傳,業(yè)外人士也很難一一辨識。比如下圖中這種,學(xué)名Carex duriuscula C. A. Mey.,薹草屬多年生草本,正名“寸草”。這不是修辭手法,人家真的叫“寸草”。像這種既無容貌,亦無“異稟”的低矮草本,確實很難引起人們的注意,我是幼兒園門口等著接孩子時百無聊賴才發(fā)現(xiàn)的。 內(nèi)誰,以后再看到孟郊的“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就應(yīng)該能想到原來“寸草”就是這么個玩意兒。順便一提,有些植物的中文名挺有意思,“寸草”這詞兒還算古雅,在《中國植物志》中甚至還有一種正名為“小草”的植物...... 然而薹草屬也不能一概小覷,其中也有金碧輝煌的觀賞植物,舉一個栗子:上圖為金葉薹草,學(xué)名Carex tristachya 'Evergold’,為三穗薹草(Carex tristachya Thunb.)的園藝品種,攝于青島世園會。其葉細(xì)條形,兩邊綠色,中有黃色縱紋,大片種植的話,裝飾效果十分煊赫。 最后一個,漿果薹草!為毛還激動地用感嘆號呢?因為前面都是就地取材,這個卻是我千里迢迢灰到武夷山拍到的。甫一進(jìn)山,老遠(yuǎn)就瞅見山坡上有這么一串“紅果果”的誘惑,然坡陡苔滑,為了拍它我險些摔下來...... 其學(xué)名Carex baccans Nees,俗名“紅稗子”,其特別之處就在于一改薹草屬果序的黯淡無光,以鮮亮紅妝昭告天下:我已經(jīng)熟了!用行話就是這么表述:“果囊倒卵狀球形或近球形......成熟時鮮紅色或紫紅色,有光澤”,我認(rèn)為,本種也有稱為觀賞草的潛質(zhì)。 除了以上這些,曾經(jīng)“親自”拍過的還有青綠薹草、尖嘴薹草和兩歧飄拂草、煙臺飄拂草等種類,以及之前推文曾提及過的頭狀穗莎草和扁稈藨草,本篇一概略去,不然就成了老太太的裹腳布又臭又長----好吧已經(jīng)是了,趕緊扯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