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湖北省宜昌市,古稱夷陵,傳說因“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得名。西漢置夷陵縣,治所在今宜昌市東南。此后三國、西晉、南北朝時期,夷陵縣名稱有過改變,治所也有過變化。直到隋唐時,夷陵縣治所才基本固定到了現(xiàn)在宜昌市中心地帶。唐宋元時期的峽州,與夷陵縣同治。明代改峽州為夷陵州,清代升為宜昌府。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修筑磚城墻,形成了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的明清夷陵古城。1930年夷陵古城墻被拆除,在其城基上修建了環(huán)城東路、環(huán)城北路、環(huán)城西路(后改造為沿江大道)和環(huán)城南路等四條環(huán)繞古城的街道。從此,夷陵古城消失,市中心區(qū)連成一體,發(fā)展至今。 夷陵之名最早見于司馬遷的《史記·楚世家》:楚頃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攻楚、拔郢、燒夷陵”。此楚國夷陵,有的史家認(rèn)為是楚國先王的陵墓,位于今宜昌市東部。因此楚夷陵究竟是城還是陵,位置在哪里,還難有定論。這是宜昌市區(qū)段長江衛(wèi)星圖,最北為長江三峽出口南津關(guān),最南為荊門虎牙。從春秋至隋唐的一千多年中,古夷陵城的地點(diǎn)多有變化,但大致分布在這個區(qū)域內(nèi)的長江兩岸。自隋唐后,夷陵古城的地點(diǎn)就基本固定下來,即今宜昌市中心區(qū)。 中晚唐詩人雍陶,成都人,曾作有一首《夷陵城》: 世家曾覽楚英雄,國破城荒萬事空。 唯有郵亭階下柳,春來猶似細(xì)腰宮。 世家:指《史記·楚世家》。郵亭:指夷陵城邊的驛館。細(xì)腰宮:也稱章華宮,為春秋時楚國離宮。因楚靈王特別喜歡細(xì)腰女子在宮內(nèi)輕歌漫舞,不少宮女為求媚于王,少食忍餓,以求細(xì)腰,故亦稱“細(xì)腰宮”。其具體位置有好幾種說法。古代詩人把“章華宮”或“細(xì)腰宮”作為楚國興盛繁華的象征來吟詠,并不苛求一定要確定其準(zhǔn)確地點(diǎn)。 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位于宜昌市三峽出口南津關(guān)下游約2.3公里處。長江出三峽峽谷后,水流由東急轉(zhuǎn)向南,江面由390米突然擴(kuò)寬到壩址處的2200米。由于泥沙沉積,在河面上形成葛洲壩、西壩兩島,把長江分為大江、二江和三江。大江為長江的主河道,二江和三江在枯水季節(jié)斷流。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橫跨大江、葛洲壩、二江、西壩和三江,是長江上第一座大型水電站,1971年5月開工興建,1988年12月全部竣工。 公元1059年冬,三蘇沿長江水路出蜀赴京,船出南津關(guān)后,蘇軾寫下了一首《出峽》: 入峽喜巉巖,出峽愛平曠。吾心淡無累,遇境即安暢。 東西徑千里,勝處頗屢訪。幽尋遠(yuǎn)無厭,高絕每先上。 前詩尚遺略,不錄久恐忘。憶從巫廟回,中路寒泉漲。 汲歸真可愛,翠碧光滿盎。忽驚巫峽尾,巖腹有穿壙。 仰見天蒼蒼,石室開南向。宣尼古廟宇,叢木作幃帳。 鐵楯橫半空,俯瞰不計丈。古人誰架構(gòu),下有不測浪。 石竇見天囷,瓦棺悲古葬。新灘阻風(fēng)雪,村落去攜杖。 亦到龍馬溪,茅屋沽村釀。玉虛悔不至,實為舟人誑。 聞道石最奇,寤寐見怪狀。峽山富奇?zhèn)?,得一知幾喪?/span> 苦恨不知名,歷歷但想像。今朝脫重險,楚水渺平蕩。 魚多客庖足,風(fēng)順行意王。追思偶成篇,聊助舟人唱。 巉巖:險峻的山石。遺略:遺漏。穿壙:穿鑿墳冢,此應(yīng)指懸棺。宣尼:指孔子。楯:欄桿。囷:古代一種圓形的谷倉。龍馬溪:位于新灘東側(cè),由北向南注入長江,新灘一帶的人們以此為飲用水源。玉虛:指香溪玉虛洞。寤寐:指睡夢。得一知幾:相當(dāng)于“聞一知十”。意王:指隨心所欲。蘇軾看了看在經(jīng)過三峽途中所寫的詩,覺得有幾個地方?jīng)]有寫到,怕以后遺忘,于是在這首詩里補(bǔ)上:在巫山神女廟旁發(fā)現(xiàn)了泉水;在巫峽東端看到了懸棺古洞(即陸游在《入蜀記》中提到的“夫子洞”);在新灘龍馬溪旁村落中喝到了村釀;在西陵峽口錯過了游覽香溪河玉虛洞。 公元768年春,杜甫離開夔州前往江陵(今湖北荊州),既是去寄人籬下,自然要與當(dāng)?shù)刂魅烁愫藐P(guān)系,所以在出峽后先寄詩一首,其為《行次古城店泛江作,不揆鄙拙,奉呈江陵幕府諸公》: 老年常道路,遲日復(fù)山川。白屋花開里,孤城麥秀邊。 濟(jì)江元自闊,下水不勞牽。風(fēng)蝶勤依槳,春鷗懶避船。 王門高德業(yè),幕府盛才賢。行色兼多病,蒼茫泛愛前。 不揆:不自量。鄙拙:淺俗拙劣。均為自謙之詞。遲日:指春日。白屋:指旅店。孤城:指古城遺址。王門:指衛(wèi)伯玉,時為荊南節(jié)度使兼江陵尹,封陽城郡王,故曰王門。杜甫所經(jīng)過的古城,可能在峽州夷陵附近。因為夷陵地區(qū)在三國時代為吳國的邊塞,為了對抗蜀國、魏國、西晉,孫吳在夷陵地區(qū)修了好幾座堡壘城池,史籍中所載的就有夷陵城、步騭城、步闡城、陸抗城等,但三國時代到唐代又過去了四、五百年,夷陵地區(qū)因長江沙洲沉積的變化,地貌又有了改觀,所以很難說清杜甫經(jīng)過的古城遺址在哪里,只能猜測也許在今宜昌西壩上。 峽州夷陵在唐代時默默無聞,直到北宋文學(xué)大家歐陽修(字永叔)到來后,才漸為詩人們所關(guān)注。公元1036年五月,開封知府范仲淹抨擊宰相呂夷簡的用人不當(dāng),被呂夷簡指為“薦引朋黨,離間君臣”,貶知饒州。時為館閣??钡臍W陽修為范仲淹打抱不平,受到牽連被貶為夷陵縣令。歐陽修帶著老母寡妹,從汴京走水路到夷陵,足足走了五個月的時間,于十月下旬方到夷陵。歐陽修朋友們寄給他的書信大概都比他先到夷陵,他趕緊給友人們一一回復(fù),寫下一首《初至夷陵答蘇子美見寄》: 三峽倚岧峣,南遷地最遙。物華雖可愛,鄉(xiāng)思獨(dú)無聊。 江水流青嶂,猿聲在碧霄。野篁抽夏筍,叢橘長春條。 未臘梅先發(fā),經(jīng)霜葉不凋。江云愁蔽日,山霧晦連朝。 斫谷爭收漆,梯林斗摘椒。巴江船賈至,蠻市酒旗招。 時節(jié)同荊俗,民風(fēng)載楚謠。俚歌成調(diào)笑,摖鬼聚喧囂。 得罪宜投裔,包羞分折腰。光陰催晏歲,牢落慘驚飆。 白發(fā)新年出,朱顏異域銷??h樓朝見虎,官舍夜聞鸮。 寄信無秋雁,思?xì)w望斗杓。須知千里夢,長繞洛川橋。 蘇子美:蘇舜欽,字子美,號滄浪翁,汴京(今河南省開封)人,景祐元年(1034年)進(jìn)士及第,出任蒙城縣令。岧峣:亦作“迢峣”,山高峻貌。斫谷:披荊斬棘。梯林:攀登山林。俚歌:當(dāng)?shù)孛耖g歌謠。調(diào)笑:戲謔取笑。摖鬼:指民俗中祭祀完后聚飲,將祭祀供品分食。歐陽修自注:“夷陵之俗多淫奔,又好祠祭。每遇祠時,里民數(shù)百共馂其馀。里語謂之摖鬼,因此多成斗訟?!蓖兑幔毫鞣胚吇闹?。包羞:忍受羞辱。折腰:指屈身事人。晏歲:歲暮。牢落:猶寥落,孤寂。斗杓:即北斗柄。比喻朝廷中樞。 歐陽修來到峽州夷陵后,對當(dāng)?shù)厍闆r有了初步了解。他在《夷陵縣至喜堂記》中寫道:“峽州治夷陵,地濱大江,雖有椒、漆、紙以通商賈,而民俗儉陋,常自足,無所仰于四方。販夫所售不過鱐魚腐鮑(指腌魚之類),民所嗜而已;富商大賈皆無為而至。地僻而貧,故夷陵為下縣,而峽為小州。州居無郭郛,通衢不能容車馬,市無百貨之列,而鮑魚之肆不可入,雖邦君之過市,必常下乘,掩鼻以疾趨。而民之列處,灶、廩、匽、井無異位(指廚房、糧倉、廁所、水井等混在一起),一室之間上父子而下畜豕。其覆皆用茅竹,故歲?;馂?zāi)。而俗信鬼神,其相傳曰作瓦屋者不利?!?/span> 公元1037年開春,歐陽修在夷陵寫下一首《寄梅圣俞》: 青山四顧亂無涯,雞犬蕭條數(shù)百家。 楚俗歲時多雜鬼,蠻鄉(xiāng)言語不通華。 繞城江急舟難泊,當(dāng)縣山高日易斜。 擊鼓踏歌成夜市,邀龜卜雨趁燒畬。 叢林白晝飛妖鳥,庭砌非時見異花。 惟有山川為勝絕,寄人堪作畫圖夸。 梅圣俞:梅堯臣,字圣俞,宛陵(今安徽宣城)人,世稱宛陵先生。梅堯臣是歐陽修一生的摯友,兩人是在洛陽結(jié)識的。公元1031年三月,剛?cè)胧送镜臍W陽修來到洛陽任西京留守推官,梅堯臣則是河南縣主簿,他們一見如故,經(jīng)常在一起游山玩水、飲酒賦詩,在洛陽度過了三年自在美好的時光。當(dāng)梅堯臣得知好友被貶夷陵,趕緊寫書信慰問,并寫下一首《聞歐陽永叔謫夷陵》:“共在西都日,居??犊?。今嬰明主怒,直雪諫臣冤。謫向蠻荊去,行當(dāng)霧雨繁。黃牛三峽近,切莫聽愁猿。” 峽州知州朱慶基,在京城擔(dān)任尚書駕部員外郎時,與做館閣??钡臍W陽修相識。朱慶基早一年來到峽州,他對歐陽修被貶到夷陵深表同情,于是在生活上給予照顧,看到歐陽修一家人多,便安排在縣衙旁邊建造了新居所。歐陽修為其命名“至喜堂”,并作《夷陵縣至喜堂記》:“某有罪來是邦,朱公與某有舊,且哀其以罪而來,為至縣舍,擇其廳事之東以作斯堂,度為疏潔高明而日,居之以休其心。堂成,又與賓客偕至而落之。” 公元1037年春,歐陽修在至喜堂北側(cè)種植了兩株楠樹,寫下一首《至喜堂新開北軒,手植楠木兩株,走筆呈元珍表臣》: 為憐碧砌宜佳樹,自斸蒼苔選綠叢。 不向芳菲趁開落,直須霜雪見青蔥。 披條泫轉(zhuǎn)清晨露,響葉蕭騷半夜風(fēng)。 時掃濃陰北窗下,一枰閑且伴衰翁。 元珍:丁寶臣,字元珍,時為峽州判官。表臣:干練的外臣。碧砌:對建筑居所的美稱。斸:挖,砍。泫轉(zhuǎn):水珠滴下的樣子。蕭騷:形容風(fēng)吹樹木的聲音。枰:棋盤。歐陽修此時不過三十一歲,即稱自己為“衰翁”,可見對自己的現(xiàn)狀并不滿意。 今宜昌市內(nèi)建有歐陽修廣場(歐陽修公園),這里距離歐陽修曾經(jīng)居住的至喜堂應(yīng)該不遠(yuǎn)。近千年的光陰匆匆流逝,盡管至喜堂早已蹤跡全無,但是“至喜”二字和歐陽修一起,深深烙印在宜昌這座濱江城市之中,宜昌今有至喜亭、至喜樓、至喜橋等,以此來紀(jì)念這位曾經(jīng)光臨此地的文學(xué)大家。 公元1037年春,大概倒春寒影響了春花綻放,歐陽修寫下一首《戲答元珍》: 春風(fēng)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見花。 殘雪壓枝猶有橘,凍雷驚筍欲抽芽。 夜聞歸雁生鄉(xiāng)思,病入新年感物華。 曾是洛陽花下客,野芳雖晚不須嗟。 洛陽花下客:歐陽修特別喜歡洛陽牡丹,他在洛陽三年間,曾遍訪民間,將牡丹的栽培歷史、品種花色、命名原則、管理技術(shù)、育花環(huán)節(jié)、防病方法及風(fēng)俗民情等,詳細(xì)調(diào)查研究,總結(jié)撰寫了我國第一部歷史花木論著《洛陽牡丹記》。丁寶臣(字元珍)時為峽州判官,寫了一首題為《花時久雨》(已佚)的詩給歐陽修,大概其中有對歐陽修被貶夷陵表示同情嘆息之意,歐陽修便寫了這首詩作答,“野芳雖晚不須嗟”表達(dá)了豁達(dá)開朗、從容自信的人生態(tài)度。 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二月,歐陽修擔(dān)任禮部貢舉的主考官,以翰林學(xué)士身份主持進(jìn)士考試,提倡平實文風(fēng),錄取蘇軾、蘇轍、曾鞏等人。歐陽修對蘇軾獎掖有加,蘇軾也把歐陽修視為自己的老師,并一生敬重。 公元1059年冬,三蘇離蜀赴京,經(jīng)過峽州夷陵時,蘇軾特意去拜訪至喜堂,寫下一首《夷陵縣歐陽永叔至喜堂》: 夷陵雖小邑,自古控荊吳。形勢今無用,英雄久已無。 誰知有文伯,遠(yuǎn)謫自王都。人去年年改,堂傾歲歲扶。 追思猶咎呂,感嘆亦憐朱。舊種孤楠老,新霜一橘枯。 清篇留峽洞,醉墨寫邦圖。故老問行客,長官今白須。 著書多念慮,許國滅歡娛。寄語公知否,還須數(shù)倒壺。 文伯:文章宗伯,對文學(xué)大家的敬稱。咎:責(zé)備。呂:指北宋宰相呂夷簡。公元1036年,宰相呂夷簡把反對他的范仲淹等人貶往外地,歐陽修打抱不平上書批評呂夷簡,結(jié)果被貶為夷陵縣令。朱:指峽州知州朱慶基。蘇軾自注:“時朱太守為公筑此堂?!迸f種孤楠:歐陽修曾在至喜亭手種楠木,詳見前面那首《至喜亭新開北軒手植楠木兩株》。新霜一橘:見前面歐陽修《戲答元珍》中詩句:“殘雪壓枝猶有橘”?!扒迤眱删洌禾K軾自注:“三游洞有詩,夷陵圖后有留題處?!碧K軾大概在地方志《夷陵圖經(jīng)》上看到了歐陽修的題字。“故老”四句:指夷陵本地曾與歐陽修有過交往的老人,向蘇軾打聽歐陽修,蘇軾說你們的長官(唐宋時多指縣令)也都胡子白了,但依然著書不輟,為國操勞(此時歐陽修以翰林學(xué)士身份兼龍圖閣學(xué)士、權(quán)知開封府)。最后兩句是夷陵故老托蘇軾帶話,希望還能再跟歐陽修把酒言歡。 公元1165年九月間,赴任夔州知州的王十朋,經(jīng)過峽州夷陵時拜謁至喜堂故址,寫下一首《至峽州,登至喜亭,謁歐公祠》: 曾于慶朔親祠范,又向夷陵敬拜歐。 昔日四賢今見兩,慨然遐想舊風(fēng)流。 歐公祠:紀(jì)念歐陽修的祠堂。慶朔:指饒州慶朔堂。公元1036年,范仲淹在權(quán)知開封府期間,因為與宰相呂夷簡不合,結(jié)果被貶官為饒州(今江西省上饒市鄱陽縣)知州。范仲淹在饒州府衙大堂的后面,蓋了一個房子,起名叫慶朔軒,離開饒州后范仲淹還作詩《懷慶朔堂》:“慶朔堂前花自栽,便移官去未曾開?!惫?164年七月,王十朋出任饒州知州,在饒州時曾作詩《州宅十二詠·慶朔堂》:“昔日栽花者,官移花未開。舊花今豈在,猶說范公栽?!蓖跏笤陴堉菥痛艘荒辏捶钤t從饒州移知夔州。四賢:公元1036年的范呂之爭,牽連甚廣。秘書丞余靖上書請求修改詔命;太子中允尹洙上疏自訟和范仲淹是師友關(guān)系,愿一起降官貶黜;館閣??睔W陽修責(zé)備高若訥身為諫官,對范仲淹被貶之事一言不發(fā);館閣校勘蔡襄作詩《四賢一不肖》(范仲淹、余靖、尹洙、歐陽修,謂之“四賢”;高若訥謂之“一不肖”),攻擊高若訥。這些人皆牽連遭貶,歐陽修被貶來夷陵。 公元1170年十月七日,赴任夔州通判的陸游,經(jīng)過峽州也曾到訪至喜堂,他在《入蜀記》中記述:“遂至夷陵縣,見縣令左從政郎胡振。廳事東至喜堂,郡守朱虞部為歐陽公所筑者,已焚壞。柱礎(chǔ)尚存,規(guī)模頗雄深。又東,則祠堂,亦簡陋,肖像殊不類,可嘆。廳事前一井,相傳為歐陽公所浚,水極甘寒,為一郡之冠。井旁一楠,合抱,亦傳為公手植?!钟薪{雪亭,取歐陽公《千葉紅梨》詩,而紅梨已不存矣?!备鶕?jù)陸游的記述,至喜堂已經(jīng)失火燒毀了,其東側(cè)建了個簡陋的祠堂,大概就是王十朋所“謁歐公祠”。 陸游所說的歐陽公《千葉紅梨》詩,為公元1037年春,歐陽修所作《千葉紅梨花》: 紅梨千葉愛者誰,白發(fā)郎官心好奇。 徘徊繞樹不忍折,一日千匝看無時。 夷陵寂寞千山里,地遠(yuǎn)氣偏時節(jié)異。 愁煙苦霧少芳菲,野卉蠻花斗紅紫。 可憐此樹生此處,高枝絕艷無人顧。 春風(fēng)吹落復(fù)吹開,山鳥飛來自飛去。 根盤樹老幾經(jīng)春,真賞今才遇使君。 風(fēng)輕絳雪樽前舞,日暖繁香露下聞。 從來奇物產(chǎn)天涯,安得移根植帝家? 猶勝張騫為漢使,辛勤西域徙榴花。 歐陽修題注:“峽州署中舊有此花,前無賞者,知郡朱郎中始加欄檻,命坐客賦之。”朱郎中即峽州知州朱慶基,郎中是指其所任京職為尚書駕部員外郎,他比歐陽修早一年來夷陵。千葉:形容花瓣重迭繁多。絳雪:粉紅色。一般梨花是白色的,有些經(jīng)過嫁接會有其他顏色。帝家:指京都。榴花:石榴花。據(jù)說張騫從西域帶來了三種果樹,分別是胡桃、石榴和葡萄。 為排解心情,歐陽修公務(wù)之余,會游覽夷陵周邊的景色。今宜昌市北部有黃柏河,在夷陵區(qū)小溪塔街道注入長江,因葛洲壩水電廠的建設(shè),水位升高后,黃柏河下游比以前寬闊了許多。公元1037年年末,歐陽修泛舟黃柏河(那時稱黃溪),寫下一首《黃溪夜泊》: 楚人自古登臨恨,暫到愁腸已九回。 萬樹蒼煙三峽暗,滿川明月一猿哀。 非鄉(xiāng)況復(fù)驚殘歲,慰客偏宜把酒杯。 行見江山且吟詠,不因遷謫豈能來? “楚人”二句:楚人應(yīng)指楚國辭賦家宋玉,其所作《楚辭·九辯》:“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憭慄兮若在遠(yuǎn)行,登山臨水兮送將歸?!睔W陽修在最后說,如果不是遭受貶謫,我又有什么機(jī)會來看這大好河山呢? 歐陽修在《夷陵縣至喜堂記》中表達(dá)了對夷陵江山的喜愛:“然不知夷陵風(fēng)俗樸野,少盜爭,而令之日食有稻與魚,又有橘、柚、茶、筍四時之味,江山美秀,而邑居繕完,無不可愛。是非惟有罪者之可以忘其憂,而凡為吏者莫不始來而不樂,既至而后喜也?!苯暝邳S柏河畔的小溪塔森林公園中建成了一座“至喜樓”,以紀(jì)念一代文宗歐陽修在夷陵安民教化、革舊布新的政績。 公元1036年歲暮,歐陽修寫下一首《夷陵歲暮書事呈元珍表臣》: 蕭條雞犬亂山中,時節(jié)崢嶸歲已窮。 游女髻鬟風(fēng)俗古,野巫歌舞歲年豐。 平時都邑今為陋,敵國江山昔最雄。 荊楚先賢多勝跡,不辭攜酒問鄰翁。 元珍:丁寶臣,字元珍,晉陵(今江蘇常州)人,時為峽州判官。表臣:干練的外臣。“游女”二句:歐陽修自注:“夷陵俗樸陋,惟歲暮祭鬼,則男女?dāng)?shù)百,相從而樂飲。婦女競為野服以相游嬉?!币胺复逡捌矫穹b。平時都邑:指在戰(zhàn)國楚國時期和三國吳國時期,夷陵作為邊塞重鎮(zhèn),曾熱鬧繁華過。敵國:歐陽修自注:“三國時吳蜀戰(zhàn)爭于此?!编徫蹋簹W陽修自注:“處士何參,居縣舍西,好學(xué),多知荊楚故事?!?/span> 東山是夷陵古城東邊的一處勝景,在東山之巔曾有一座始建于唐代的寺廟,稱東山寺。這張百年前的老照片是站在磨基山頂拍攝的,可以看到清代東山寺孤寂地立于東山之頂。 公元1036年冬末,來到夷陵時間不長的歐陽修,隨峽州判官丁寶臣來游東山寺,寫下一首《冬后三日陪丁元珍游東山寺》: 幕府文書日已稀,清樽歲晏喜相攜。 寒山帶郭穿松路,瘦馬尋春踏雪泥。 翠蘚蒼崖森古木,綠蘿盤石暗深溪。 為貪賞物來猶早,迎臘梅花吐未齊。 歲晏:歲暮、年終。綠蘿:綠蘿溪是東山下的一條溪流。 清代東山寺的規(guī)模并不大,院內(nèi)有一座三層樓稱攬勝樓,寺周圍亂墳處處,樹木稀稀落落,很難稱得上勝景。這是因為隨著城鎮(zhèn)人口的增長,對木材的消耗大大增加,所以我們看到百年前老照片中城鎮(zhèn)周圍的田野山嶺大都是光禿禿的。 公元1037年春,歐陽修再次游覽東山寺,這次是一個人來游,寫下一首《初晴獨(dú)游東山寺五言六韻》: 日暖東山去,松門數(shù)里斜。山林隱者趣,鐘鼓梵王家。 地僻遲春節(jié),風(fēng)晴變物華。云光漸容與,鳥哢已交加。 冰下泉初動,煙中茗未芽。自憐多病客,來探欲開花。 梵王家:指佛寺。容與:從容閑舒貌。鳥哢:鳥鳴。茗:指茶樹。 1936年,宜昌當(dāng)?shù)卣詵|山寺為中心修建了東山公園。1940年,日寇占領(lǐng)宜昌后,東山寺被毀損殆盡。新中國成立后,在東山公園內(nèi)修建了烈士陵園。1970年代,在原東山寺的位置修建了烈士紀(jì)念碑。如今,站在磨基山頂眺望東山,只能看到層層樓宇頂上露出的東山山頂一片綠色。 丁寶臣看到歐陽修獨(dú)游東山寺所作的詩,便唱和了一首《和永叔新晴獨(dú)過東山》: 芳辰百五前,選勝到林泉。萬樹綠初染,群花紅未然。 陰巖猶貯雪,暖谷自生煙。婦汲溪頭水,人耕草際田。 日中林影直,風(fēng)靜鳥聲圓。健令多情甚,尋春最占先。 百五:寒食日。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故名。健令:精明強(qiáng)干的縣令。出自《后漢書·馮魴傳》:“遷郟令(郟縣縣令)……郟賊延褒等眾三千余人,攻圍縣舍,魴率吏士七十人許,力戰(zhàn)連日……帝案行斗處,知魴力戰(zhàn),乃嘉之曰:此健令也?!边@里指歐陽修,時為夷陵縣令。 今日宜昌東山已經(jīng)被包圍在城市建筑中,東山上有烈士陵園、東山公園、宜昌市氣象局等。 公元1170年十月七日,赴任夔州通判的陸游,經(jīng)過峽州時曾游覽東山寺,他在《入蜀記》中記述:“又至漢景帝廟及東山寺,景帝不知何以有廟于此。歐陽公為令時,有祈雨文,在集中。東山寺,亦見歐陽公詩,距望京門五里。寺外一亭,臨小池,有山如屏環(huán)之,頗佳。亭前冬青及柏,皆百余年物?!惫?178年五月,出蜀東返的陸游,經(jīng)過峽州再游東山寺,寫下一首《峽州東山》: 十年不踏東山路,今日重為放浪行。 老矣判無黃鵠舉,歸哉惟有白鷗盟。 新秧刺水農(nóng)家樂,修竹環(huán)溪客眼明。 已駕巾車仍小駐,綠蘿亭下聽鶯聲。 判無:斷無。黃鵠舉:比喻奮志高翔。典故出自漢代韓嬰所作《韓詩外傳》。白鷗盟:與白鷗為友,比喻隱遁避世。典故“鷗鷺忘機(jī)”出自《列子·黃帝》。巾車:指有帷幕的車子。 夷陵古城西門外的長江對岸有一個“姜詩祠”或稱"姜孝祠”,是為紀(jì)念東漢時期的著名孝子姜詩夫婦而建?!逗鬂h書·列女傳》中記載了姜詩妻的故事,后來被演繹錄入《二十四孝》。傳說東漢時西蜀廣漢(今四川德陽)人姜詩,娶龐氏為妻,夫妻兩個十分孝順。姜詩的母親喜喝江水,其家距江邊六七里之遙,龐氏每天到江邊為婆婆取水。婆婆愛吃魚,夫妻就常做魚給她吃。一次因風(fēng)大,龐氏取水晚歸,姜詩懷疑她怠慢母親,將她逐出家門。龐氏寄居在鄰居家中,晝夜辛勤紡紗織布,將積蓄所得托鄰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其后,婆婆知道了龐氏被逐之事,令姜詩將其請回。龐氏回家這天,院中忽然噴涌出泉水,口味與江水相同,每天還有兩條鯉魚躍出。從此,龐氏便用這些供奉婆婆,不必遠(yuǎn)走江邊了。這便是二十四孝故事之一“涌泉躍鯉”的最初版本。夷陵姜詩祠旁有若干泉眼,大概是長江水通過砂巖山體滲透過濾來的地下水,因此姜詩祠又稱“甘泉寺”。 公元1037年春,歐陽修與丁寶臣一起渡江游覽對岸的甘泉寺,寫下一首《和丁寶臣游甘泉寺》: 江上孤峰蔽綠蘿,縣樓終日對嵯峨。 叢林已廢姜祠在,事跡難尋楚語訛。 空馀一派寒巖側(cè),澄碧泓渟涵玉色。 野僧豈解惜清泉,蠻俗那知為勝跡。 西陵縣令好尋幽,時共登臨向此游。 攲危一徑穿林樾,盤石蒼苔留客歇。 山深云日變陰晴,澗柏巖松度歲青。 谷里花開知地暖,林間鳥語作春聲。 依依渡口夕陽時,卻望層巒在翠微。 城頭暮鼓休催客,更待橫江弄月歸。 甘泉寺:作者自注:“寺在臨江一山上,與縣廨相對。”姜祠:作者自注:“寺有清泉一泓,俗傳為姜詩泉,亦有姜詩祠。”不過,歐陽修認(rèn)為姜詩是廣漢人,其居所不應(yīng)該出現(xiàn)在這里,所以他又說“事跡難尋楚語訛”。如今,四川德陽被稱孝子故里,有姜孝祠等古建。泓渟:水深貌。西陵縣:三國吳時曾改名夷陵縣為西陵縣。攲危:崎危,指險峻貌。林樾:林木,林間空地。 歐陽修詩開頭所說的“江上孤峰”,后被稱為孝子巖(或孝子崖),旁邊的溪流稱姜詩溪(今名卷橋河)。孝子巖下的渡口稱為“蘆林古渡”,一直是長江右岸人們出入宜昌城區(qū)的重要渡口之一,古代從峽州前往歸州的陸上驛路,即以此為起點(diǎn)。 公元1059年冬,三蘇離蜀赴京經(jīng)過峽州,蘇軾曾游覽甘泉寺,寫下一首《留題峽州甘泉寺》: 輕舟橫江來,吊古悲純孝。逶迤尋遠(yuǎn)跡,婉孌見遺貌。 清泉不可挹,涸盡空石窖。古人飄何之,惟有風(fēng)竹鬧。 行行玩村落,戶戶懸網(wǎng)罩。民風(fēng)坦和平,開戶夜無鈔。 叢林富筍茹,平野絕虎豹。嗟哉此樂鄉(xiāng),毋乃姜子教? 婉孌:依依不舍。涸盡:大概正值冬季枯水期,蘇軾看到泉水干涸。網(wǎng)罩:江邊人家都以打魚為生。鈔:鈔盜,盜竊。毋乃:莫非;豈非。姜子:指姜詩。蘇軾是蜀人,知道姜詩是廣漢人,因此對夷陵當(dāng)?shù)厝藗髡f此處為姜詩故居,自是半信半疑。 范成大入蜀時曾走這條路,他在《吳船錄》中記述:“對江渡,即登峽山陸路之始也。向余入蜀時,以漲江不可溯,自此徒行,備嘗艱厄。過渡,有甘泉寺,山上有泉及姜詩妻龐氏祠,相傳為涌泉躍鯉之地。傍近又有姜詩泉,此地之信否,未可決也?!?/p> 公元1109年,北宋詩人李復(fù)出任夔州知州時,也曾渡江走這條陸路赴任,寫下一首《峽州渡江入寺》: 其一 雪暗離秦地,春歸入楚邦。平生憐匹馬,將老渡長江。 解纜辭亭樹,中流見寺窗。舟人喜風(fēng)色,略得寸心降。 其二 江上招提古,蕭疏對郡城。延賓竹榻靜,過雨石堂清。 齋接荊州供,題多蜀士名。老僧飛錫倦,歸坐聽江聲。 離秦地:李復(fù)是長安人。寸心降:降心,平抑心氣。招提:梵語,其義為“四方”,此為寺院的別稱。飛錫:謂僧人執(zhí)錫杖飛空,指僧人游方,即為修行問道或化緣而云游四方。 近幾十年來,宜昌市逐漸在長江上修建了好幾座大橋,但“蘆林古渡”一直仍在使用,一些村民還難以割舍這份習(xí)慣。但最近孝子巖附近的村落進(jìn)行了拆遷,大概要準(zhǔn)備開發(fā)建設(shè)旅游文化項目。 公元1165年九月,赴任夔州知州的王十朋,為了躲過西陵峽中的洪水險灘,也決定走這條路赴歸州。不巧,早晨自夷陵渡江時趕上大霧彌漫,頗費(fèi)了番周折才登岸上路,晚上宿營時他寫下一首《離夷陵,移舟至水西,將遵陸。霧甚,咫尺不辨,舟人失津,退數(shù)里,遇渡船,引而至岸,有山在蒙籠中,乃觀音臺也。過姜詩村,飯土門鋪,晚宿油榨,有山名“四面頗佳”》: 至喜亭前曉霧迷,櫓聲離岸眩東西。 疑游神女行云峽,忽到姜詩躍鯉溪。 午飯驛亭同蓐食,夜眠村店類雞棲。 眼中四面青山好,從此登天路不低。 觀音臺:即今稱孝子巖。蓐食:指進(jìn)餐,飽食。 王十朋說他渡江是自“至喜亭前”,可見宋代至喜亭原本建在夷陵縣西門外的江邊渡口處,大致位置相當(dāng)于今天的宜昌鎮(zhèn)江閣。清代在夷陵古城鎮(zhèn)川門外建有鎮(zhèn)江閣,其始建于1699年,到上世紀(jì)80年代已破敗不堪。今天的宜昌鎮(zhèn)江閣為1987年重建的仿古建筑。 公元1167年七月,卸任夔州知州的王十朋順江而下,再次經(jīng)過峽州至喜亭,回想起兩年前自此入峽的艱難路途,仍心有余悸,寫下一首《至喜亭》: 前年泊舟至喜亭,舍舟觸霧登山行。 身到猿啼虎嘯處,至今魂夢中宵驚。 兩年寒暑深山里,瘴癘侵凌身不死。 七月歸舟浮漲江,重見茲亭實堪喜。 世間憂喜無定形,此喜本從憂得名。 須知既濟(jì)有未濟(jì),勿謂江流今已平。 夷陵姜孝祠的位置大概在孝子巖的后邊不遠(yuǎn),位于通往歸州驛道的路旁,今已遺跡不存。從這張外國人于1894年拍攝的老照片中可以看出清代姜孝祠的大致模樣。 公元1170年十月,陸游赴任夔州通判時經(jīng)過峽州,曾游覽過甘泉寺,他在《入蜀記》中記述:“(十月)七日。見知州右朝奉大夫葉安行字履道。以小舟游西山甘泉寺,竹橋石磴,甚有幽趣,有靜練、洗心二亭,下臨江,山頗疏豁。法堂之右,小徑數(shù)十步,至一泉,曰'孝婦泉’,謂姜詩妻龐氏也。泉上亦有龐氏祠,然歐陽文忠公不以為信,故其詩曰:'叢祠已廢姜祠在,事跡難尋楚語訛?!执似渍略疲?江上孤峰蔽綠蘿?!踝x之,但謂孤峰蒙藤蘿耳,及至此,乃知山下為'綠蘿溪’也。”陸游這里應(yīng)該說錯了,綠蘿溪應(yīng)該是在東山腳下。公元1178年五月,陸游離蜀東歸經(jīng)過峽州時,再次游覽甘泉寺,寫下一首《峽州甘泉寺》: 江上甘泉寺,登臨擅一州。 山亭喜無恙,老子得重游。 灘急常疑雨,林深欲借秋。 歸途更清絕,倚杖喚漁舟。 老子:老夫。清絕:形容美妙至極。 夷陵古城內(nèi)西北部曾有一處勝跡“爾雅臺”,旁有明月臺、明月池,即為清代宜昌八景之一的“雅臺明月”。相傳爾雅臺是晉代文學(xué)家郭璞(字景純)流寓夷陵時注釋漢代經(jīng)典《爾雅》的地方,此說最早見于南朝梁時任昉所著《述異記》,稱“郭景純注《爾雅》,臺今在夷陵郡”。陸游在《入蜀記》中記述:“(十月七日)晚,郡集于楚塞樓,遍歷爾雅臺、錦嶂亭。亭前海棠二本,亦百年物。爾雅臺者,圖經(jīng)以為郭景純注《爾雅》于此?!标懹嗡啤秷D經(jīng)》,應(yīng)是《夷陵圖經(jīng)》一類的地方志書。可惜到晚清時,爾雅臺已消失不存,只留下了一個地名“爾雅街”。 公元1165年九月,赴任夔州知州的王十朋,經(jīng)過峽州時,寫下一首《爾雅臺》: 隱跡江山郭景純,學(xué)兼儒伎術(shù)通神。 蟲魚草木歸箋注,何害其為磊落人。 隱跡江山:王十朋自注:“郡南有郭道山,乃景純學(xué)道處。”郭道山即今稱磨基山。伎:通“技”,指技藝、才能。郭璞學(xué)問淵博,是風(fēng)水卜筮大師,擅長諸多奇異的方術(shù)。西晉末年戰(zhàn)亂時,郭璞躲避江南,曾花18年的時間研究和注解漢代典籍《爾雅》,以當(dāng)時通行的方言名稱,解釋了古老的動、植物名稱,并為它注音、作圖,使《爾雅》成為歷代研究本草的重要參考書。東晉明帝時,郭璞出任大將軍王敦的記室參軍,以卜筮不吉勸阻王敦謀反而遇害,王敦之亂平定后,朝廷追贈弘農(nóng)太守。王十朋說郭璞為磊落人,大概是指他明知勸阻王敦謀反會被殺,仍然在王敦讓他占卜時報上兇卦。 磨基山位于孝子巖下游約2.5公里處,隔江遠(yuǎn)望呈金字塔形,其海拔約217米,高出一江之隔的濱江公園堤岸162米,是宜昌城周圍較高的山頭之一,登臨山巔,宜昌城區(qū)可盡收眼底。磨基山孤峰臨江,古時因《水經(jīng)注》得名孤山,又相傳晉代學(xué)者和風(fēng)水家郭璞在此結(jié)廬而得名郭道山,或相傳東晉道學(xué)家和煉丹師葛洪在此修煉而得名葛道山。 公元1167年七月,卸任夔州知州的王十朋,離蜀東歸過峽州時,寫下一首《郭道山》: 學(xué)道無成藝有成,青山猶以道為名。 匆匆不及登山看,歸看家山白鹿城。 學(xué)道無成藝有成:指晉代學(xué)者郭璞,字景純,博學(xué)多才,道教上的成就不大,但在風(fēng)水卜筮方面卻頗有造詣。白鹿城:王十朋自注:“永嘉城號白鹿,有郭公山,亦以景純得名?!彼^永嘉城,即今浙江省溫州市,郭公山位于溫州市中心甌江江邊。相傳晉代學(xué)者郭璞在郭公山上選址始建溫州城時,有一只白鹿銜花跨城而過,所到之處一片鳥語花香,祥云騰飛,這便是溫州鹿城得名的由來。唐宋時期溫州轄永嘉、樂清、平陽、安固(宋改為瑞安)四縣,州治在永嘉。王十朋是溫州樂清(今浙江省樂清市)人,所以他說要回家鄉(xiāng)看白鹿城。 磨基山一峰獨(dú)高,眾峰拱衛(wèi),其左右沿江邊排開大小六座山峰,起伏綿延2.5公里,如一巨大的山水盆景立于長江之濱。公元1177年,離蜀東歸的范成大在《吳船錄》中記述:“時至峽州。登至喜亭,敝甚,不稱坡翁之記。州宅有楚塞樓,山谷所名。古語曰:'荊門虎牙,楚之西塞。’夷陵即其地,自古以為重鎮(zhèn)。三國時,又為吳之西陵。陸遜以為夷陵要害,國之關(guān)限。今吳、蜀共道此地,但為蕞爾(注:小地方)荒壘耳。郡圃又有爾雅臺,相傳郭景純注《爾雅》于此。臺對一尖峰,曰郭道山,景純所居也。” 公元1178年五月,離蜀東歸的陸游,泊船在夷陵城外,寫下一首《江上觀月》: 暗浪沖舟鞺鞳聲,夷陵城下正三更。 十分傾酒禁風(fēng)力,一點(diǎn)無云崇月明。 久坐不知衣露濕,浩歌時有水禽驚。 詩成莫駕長鯨去,自是虛皇白玉京。 鞺鞳:指風(fēng)浪不斷拍擊船舷的聲音。崇:高。駕長鯨:亦作“騎鯨魚”,比喻隱遁或游仙。傳說李白醉騎鯨魚升仙。虛皇:道教神名。白玉京:指天帝所居之處。李白《經(jīng)亂離后天恩流夜郎憶舊游書懷》有詩句:“天上白玉京,十二樓五城?!标懹握f不必學(xué)李白騎鯨魚去尋找仙宮,眼前就像是在天帝居所,以此贊嘆晴朗夜晚中的夷陵城江邊美景。 磨基山下游為五龍山。五龍山又名五隴山,因五峰連峙,蜿蜒如游龍奔江,故名。清代宜昌八景之一的“五隴煙收”即指此處,如今這里已是廠房林立、柑桔滿坡了。 公元1170年十月六日,赴任夔州通判的陸游過此,在《入蜀記》中記述:“過碚(注:指荊門十二碚),望五龍及雞籠山,嵯峨正如夏云之奇峰?!彼懴乱皇?/span>《江上》: 江上霜寒透客衣,閉窗羸臥不支持。 羈孤形影真相吊,衰颯頭顱已可知。 潦縮穩(wěn)經(jīng)行雨峽,竹疏剩見掛猿枝。 清樽可置須勤醉,莫望功名老大時。 潦縮:大水過后,指枯水期。 五龍山隔江相對的是宜昌天然塔,其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歷時三年建成。磚石疊砌,八棱七層,高約42米,層層出檐,其下皆有斗拱裝飾,底層塔門西向大江,塔內(nèi)有145級石梯盤旋至頂。每當(dāng)朝陽初起時,塔光山影倒映江面,宛如一條巨型鋼鞭,壓在五龍之上,因而又有“鞭打五龍”之稱。天然塔也曾經(jīng)是長江航運(yùn)的航標(biāo)燈塔。 公元1178年五月,出蜀東歸的陸游,乘船離開夷陵時,寫下一首《初發(fā)夷陵》: 雷動江邊鼓吹雄,百灘過盡失途窮。 山平水遠(yuǎn)蒼茫外,地辟天開指顧中。 俊鶻橫飛遙掠岸,大魚騰出欲凌空。 今朝喜處君知否,三丈黃旗舞便風(fēng)。 途窮:喻走投無路或處境困窘。指顧:指點(diǎn)顧盼。三丈黃旗:此指風(fēng)帆。便風(fēng):順風(fēng)。陸游作這一首詩,肯定想到了八年前剛到夷陵時所作的上一首詩,兩詩形成鮮明對比,表達(dá)了他的不同心境。 天然塔往東南即離開了宜昌主城區(qū),江面也更趨寬闊。這是2021年才建成通車的宜昌伍家崗長江大橋。 公元1177年八月,即陸游過夷陵的前一年,范成大出蜀東歸過夷陵,在《吳船錄》中記述:“向離蜀都至漢嘉,則江之兩岸皆山矣。入夔州,則山忽陡高,無不摩云者。自嘉以來,東西三千里,南北綿亙,以入蕃夷之界,又莫知其幾千里,不知其幾千萬峰,山之多且高大如 此,然自出夷陵,至是回首西望,則杳然不復(fù)一點(diǎn),惟蒼煙落日,云平無際,有登高懷遠(yuǎn)之嘆而已?!狈冻纱笳f,離開成都后沿岷江下行,過了眉山后就開始有山,進(jìn)入長江后順流而下,兩岸高山連綿不絕,直到過了夷陵才又進(jìn)入平江闊野的平原地區(qū)。他并寫下一首《荊渚中流,回望巫山,無復(fù)一點(diǎn),戲成短歌》: 千峰萬峰巴峽里,不信人間有平地。 渚宮回望水連天,卻疑平地元無山。 山川相迎復(fù)相送,轉(zhuǎn)頭變滅都如夢。 歸程萬里今三千,幾夢即到石湖邊。 渚宮:春秋時楚國的宮名,故址約在湖北荊州一帶。石湖:在江蘇蘇州西南,為范成大的家鄉(xiāng)。范成大晚年居此,宋孝宗書“石湖”二字以賜,因自號“石湖居士”。 磨基山下游約15公里處,古稱荊門。此處長江南岸有盤亙雄踞的荊門山十二碚,北和虎牙山隔江相峙,雖然這些臨江山峰都不高,但卻是懸崖峭壁。因此兩岸陸路難行,只能走江中水路,便形成一道長江出入江漢平原的門闕。北魏酈道遠(yuǎn)《水經(jīng)注·江水》中說:“江水又東,歷荊門、虎牙之間,荊門在南,上合下開,暗徹南山,有門象;虎牙在北,石壁色紅,間有白文,類牙形,并以物象受名。此二山,楚之西塞也。”如今,這里已建成了溝通兩岸的宜昌長江公路大橋。 公元679年,初唐著名詩人陳子昂離鄉(xiāng)赴京應(yīng)試,經(jīng)過此地時寫下一首《度荊門望楚》: 遙遙去巫峽,望望下章臺。 巴國山川盡,荊門煙霧開。 城分蒼野外,樹斷白云隈。 今日狂歌客,誰知入楚來。 章臺:即章華臺,也稱章華宮,為春秋時楚國離宮。因楚靈王特別喜歡細(xì)腰女子在宮內(nèi)輕歌漫舞,不少宮女為求媚于王,少食忍餓,以求細(xì)腰,故亦稱“細(xì)腰宮”。又因?qū)m女登臺途中需休息三次,章華臺又被稱為“三休臺”。其具體位置有好幾種說法。白云隈:即天盡頭。狂歌客:春秋時期楚國人陸通,字接輿,是位隱士,平時“躬耕以食”,佯狂避世不仕。孔子來到楚國,他唱著“鳳兮”之歌譏諷孔子,并拒絕與孔子交談,所以被人們稱為楚狂接輿。后常用為狂士的通稱。這里詩人用“狂歌客”比喻自己,來表現(xiàn)自己為求取功名、施展抱負(fù)的雄心壯志。 宜昌長江公路大橋之北的長江西岸,有一段長約3公里巨大巖壁,呈簇叢狀聳立在江邊,古人稱之為荊門十二碚。十二碚即十二峰,形如饅頭,依次排列江邊,統(tǒng)稱為荊門山。 公元725年,年輕李白出蜀游歷長江中下游,經(jīng)過荊門山時寫下一首《秋下荊門》: 霜落荊門江樹空,布帆無恙掛秋風(fēng)?! ?/span> 此行不為鱸魚膾,自愛名山入剡中。 布帆無恙:比喻旅途平安。典故出自南朝宋劉義慶的《世說新語·排調(diào)》,晉朝書畫家顧愷之休假回家路過荊州,特地去拜訪好友殷仲堪。殷仲堪熱情款待并建議他乘船回老家破冢(位于湖北省江陵縣長江邊),同時借他一塊布帆。顧愷之到破冢遇到大風(fēng),船被吹到岸邊,走回家給殷仲堪寫信:“地名破冢,真破冢而出,行人安穩(wěn),布帆無恙。”鱸魚膾:思鄉(xiāng)辭官歸里之典。典故出自《世說新語·排調(diào)》,張翰調(diào)任齊王的東曹屬官,在首都洛陽,他看見秋風(fēng)起了,便想吃老家吳中的莼菜羹和鱸魚膾,說道:“人生可貴的是能夠順心罷了,怎么能遠(yuǎn)離家鄉(xiāng)到幾千里外做官來追求名聲和爵位呢?”于是坐上車就南歸了。不久齊王敗死,當(dāng)時人們都認(rèn)為他有先見之明。剡中:即剡縣,其地多名山,漢晉以來,高人名士多至其中。今為浙江紹興嵊縣、新昌縣。 在荊門十二碚的中段有一座天然形成的石橋洞,跨越在巖隙之上,從江中的船上可以遠(yuǎn)遠(yuǎn)望見,今稱之為“仙人橋”。陸游在《入蜀記》中記述:“(十月)六日。過荊門十二碚,皆高崖絕壁,嶄巖突兀,則峽中之險可知矣。過碚,望五龍及雞籠山,嵯峨正如夏云之奇峰。荊門者,當(dāng)以險固得名。碚上有石穴,正方,高可通人,俗謂之荊門,則妄也?!?/span> 公元759年,年老的李白在三峽中遇赦東返,經(jīng)過荊門山時寫下一首《荊門浮舟望蜀江》: 春水月峽來,浮舟望安極?正是桃花流,依然錦江色。 江色綠且明,茫茫與天平。逶迤巴山盡,搖曳楚云行。 雪照聚沙雁,花飛出谷鶯。芳洲卻已轉(zhuǎn),碧樹森森迎。 流目浦煙夕,揚(yáng)帆海月生。江陵識遙火,應(yīng)到渚宮城。 月峽:西陵峽中有明月峽,此代指三峽。望安極:怎么能望到盡頭呢?桃花流:即桃花水,指春汛。渚宮:春秋時楚成王所建別宮,也稱細(xì)腰宮。其位置在江陵(今湖北荊州)一帶。跟那首著名的《早發(fā)白帝城》一樣,李白遇赦得釋,于是乘舟東下,時值生機(jī)勃勃的春天,心情自是舒暢奔放。 宜昌長江公路大橋之北的長江東岸,矗立著的峭壁,被稱為虎牙山。東晉文學(xué)家袁山松在《宜都山川記》中記載:“虎牙有石壁,其紋黃赤色,有牙齒型”。虎牙山下為虎牙灘,有多處巨石暗礁,長江經(jīng)此,水流湍急,航道險峻。新中國成立后,整治長江航道,虎牙灘礁石被炸掉,從此航道通暢。 公元1036年十月,被貶為夷陵縣令的歐陽修,赴任經(jīng)過此地時,寫下一首《初至虎牙灘見江山類龍門》: 曉鼓潭潭客夢驚,虎牙灘上作船行。 山形酷似龍門秀,江色不如伊水清。 平日兩京人少壯,今年三峽歲崢嶸。 臥聞乳石淙流響,疑是香林八節(jié)聲。 龍門:指洛陽龍門。潭潭:象聲詞,此指過灘船上敲響的警示鼓聲。伊水:指伊河,流經(jīng)洛陽龍門。平日:往日。兩京:指宋代的開卦府和河南府(洛陽)。香林八節(jié):此指位于洛陽龍門的石窟寺廟、伊河八節(jié)灘。天圣九年(公元1031年)三月,進(jìn)士及第不久的歐陽修被任命西京留守推官來到洛陽,很快就和同僚梅堯臣、尹洙等一幫青年才俊結(jié)為至交,常常在一起切磋詩文,游覽洛陽周邊的名勝。洛陽龍門是他們經(jīng)常光顧的地方,這里有龍門石窟、香山寺的梵音陣陣,有伊水八節(jié)灘的流水粽粽,歐陽修在此寫下了很多詩詞。五年多后,歐陽修被貶獨(dú)自來到夷陵,船過虎牙灘的此情此景,讓他回憶起洛陽龍門泛舟伊河之上時的美好,不由唏噓。 虎牙山自古天險,與長江對岸荊門十二碚相峙,形成江關(guān),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歷史上這里曾發(fā)生過大小戰(zhàn)爭無數(shù)次,其中著名戰(zhàn)役有:秦將白起燒夷陵、公孫述架浮橋、三國猇亭之戰(zhàn)、西晉拒東吳、南朝梁陳之爭、隋楊素破陳、唐軍夜襲蕭銑、吳三桂兵敗夷陵等戰(zhàn)役。如今,這里建成了猇亭古戰(zhàn)場風(fēng)景區(qū),供游人懷古追思。公元1165年九月,赴任夔州知州的王十朋,經(jīng)過虎牙灘時寫下一首《過虎牙》: 天遣西來亦大奇,眼中渾是少陵詩。 虎牙銅柱為我好,卻勝先生出峽時。 天遣:天子派遣。少陵詩:杜甫詩。杜甫自號“少陵野老”。虎牙銅柱:出自杜甫詩《虎牙行》:“洞庭揚(yáng)波江漢回,虎牙銅柱皆傾側(cè)?!倍鸥戇@首詩是公元767年居住在夔州時,因詩中有“虎牙”二字,故摘以為題,并不是杜甫經(jīng)過虎牙灘時作所。杜甫詩中描寫的天氣惡劣,王十朋過虎牙灘時可能天氣晴好,所以才有“卻勝先生出峽時”這么一說。 “猇亭”得名于西漢,虎嘯為“猇”,十里一亭,故稱“猇亭”。猇亭最早見于史書為晉陳壽《三國志·蜀書·先主傳》載:章武二年(公元222年)陸遜大破先主軍于猇亭。其說的就是三國時著名的“夷陵之戰(zhàn)”,三國蜀劉備伐吳,駐軍于此,為吳將陸遜所敗。公元1175年四月,赴任成都府知府兼四川制置使的范成大,經(jīng)過虎牙灘時寫下一首《虎牙灘》: 傾崖溜雨色,慘淡水墨畫。辛夷碎花懸,瘣木老藤掛。 翠莽楚甸窮,黃流蜀江下。一灘今始嘗,三峽此其亞。 雨點(diǎn)鼓士摻,云騰挽夫跨。驚心度石林,破眼見村舍。 牛眠草色里,犬吠竹林罅。步頭可艤船,安穩(wěn)睡殘夜。 辛夷:木蘭樹。瘣木:有病癭腫、枝葉不榮的樹木。楚甸窮:指楚地的盡頭,荊門虎牙稱“楚之西塞”。挽夫:拉纖的人。石林:指江中的礁石。罅:裂縫。步頭:埠頭,水邊停船處或渡口。 如今,荊門虎牙不再是崎嶇難行的楚蜀咽喉,此處長江東岸虎牙山旁有猇亭大道,長江西岸荊門山中有江城大道,南來北往已成通途。 公元725年,年輕李白出蜀游歷長江中下游,過荊門山后,還寫下了這首著名的《渡荊門送別》: 渡遠(yuǎn)荊門外,來從楚國游。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jié)海樓。 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 天鏡:指映入江水的月亮。海樓:即海市蜃樓,形容江上云霞的美麗景象。“山隨平野盡”,形象地描繪了船出三峽、渡過荊門山后長江兩岸的特有景色;“江入大荒流”,寫出江水自荊門山奔騰直瀉的氣勢。這兩句體現(xiàn)了李白的萬丈豪情,成為膾炙人口的佳句。這是李白第一次離開故鄉(xiāng)開始漫游全國,結(jié)尾說家鄉(xiāng)的水萬里送行,表達(dá)了對蜀中故鄉(xiāng)山水的思念留戀之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