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俗語中有這樣一句話:“水滿則溢,月盈則虧”。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很多事情到了極盛的時候,就很容易衰敗。 事實上,不僅事件如此,做人也同樣如此。一個人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都應(yīng)該留有余地。如果任何余地都不留,最終也會導致自己走向滅亡。 有關(guān)于此,另外一句俗語“人有四不盡,盡了人敗亡”,便清楚明白地說明了一切。 特別是在四個方面,千萬不能將事情做絕做盡。那么這所謂的四不盡,究竟是哪四件事情不可以做盡呢? 事不可做盡其一,任何事情不可以做盡做絕。 人們常說“做人留一線,日后好相見”,其原因就在于此。無論好事還是壞事,我們都要給自己留有余地,今后再次相遇的時候,才不會感到為難。 很多人難以理解,壞事不做盡這是正常的,畢竟無論古代歷史還是現(xiàn)代社會中發(fā)生的諸多事情,都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一旦壞事做盡,必然會給自己埋下禍根。 可好事為什么不能做盡呢?在幫助他人的時候,難道我們也應(yīng)該留有余地? 其實這是因為一個人如果毫無保留地幫助了對方,那么下一次對方需要幫助,而自己無法給出同樣的幫助的時候,也同樣有可能遭到對方的埋怨。 所謂“斗米養(yǎng)恩人,擔米養(yǎng)仇人”其原因就在于此。 曾經(jīng)就有一戶人家,家里窮得叮當響,遇到旱災(zāi)的時候根本揭不開鍋。在這樣的情況下,好心的鄰居便借了一擔米給這家人。 收到糧食的人家千恩萬謝,甚至發(fā)誓一定不會忘記鄰居的大恩大德。 可等到第二年再次大旱,就連鄰居也受到嚴重影響,無法再借出糧食的時候,這家人便在暗地里大罵鄰居,認為鄰居不是好人。 盡管我們不愿意相信這樣的事情會發(fā)生在現(xiàn)實生活之中,但我們也不得不承認,人心遠比人們想象的還要復雜。 話不能說盡其二,任何言語,都絕對不能說盡說絕。 俗話說病從口入、禍從口出。 一旦話說盡絕,最終必然給自己帶來許多不必要的麻煩。尤其是和陌生人交往的時候,還沒有多么熟悉對方便將自己的一切都告知對方,這并不是所謂的坦誠,其實更顯得愚蠢。 特別是在現(xiàn)如今這個年代,話不僅不能說盡,很多話還要說得十分謹慎。 一旦有人曲解了你的意思,或者直接斷章取義,那么你想要表達的想法和別人最終聽到的話語,自然完全不一樣。 知名作家王朔就曾經(jīng)吐槽,原本自己表達的是另一個意思,可經(jīng)過一些媒體朋友發(fā)酵以后,其他人聽到的就是另外一層意思。 可自己也的確說過,這又能怎么辦呢? 只好硬著頭皮承認下來,最終達到這些媒體想要的效果。 勢不可待盡其三,即便擁有一定權(quán)勢,也不能肆意揮霍自己的權(quán)勢,否則權(quán)勢失去以后,同樣會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以韓信為例,作為漢初三杰之一,同時也是中國歷史上排名前列的知名武將,韓信的功績絕對值得肯定。 韓信在幫助劉邦奪得天下以后,他的權(quán)勢也達到了頂峰。 可這個時候的他,性格放縱、不拘禮節(jié),最終讓劉邦設(shè)計殺害。 雖說主觀上劉邦本就有殺害韓信的意思,但如果能夠更低調(diào)一些,懂得讓功、讓勢,最終的結(jié)果或許也會不一樣。 福不可享盡最后,人在享受福氣的時候,其實不妨分一些給別人,盡自己所能,幫助別人。就像佛門所言,種下善因,最終結(jié)出來的一定會是善果。 要知道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福氣過了就是禍患。 兩者相依相存。 在這樣的情況下,人們能夠做的便是將自己的福氣分散出去,這樣一來,雖然享受的會少一些,但在禍患來臨的時候,也一定能夠獲得他人的幫助,更好地渡過難關(guān)。 關(guān)于這一點,晚清名臣曾國藩都曾經(jīng)表示: “求缺惜福,花未全開月未圓,有福不可享盡”。 在他的心目中,曾氏一族因為自己而享受許多福氣,但后人們絕對不能肆意揮霍享用這些福氣,要懂得去幫助老百姓。 也正因如此,晚清諸多家族之中,曾國藩的家族真正做到了名門望族這四個字。而縱觀中國封建時期的名門望族,真正能夠做到一直傳承的家族,其實都有這樣的特點。 古人的教誨看起來十分平庸,但其實都蘊藏著為人處世的諸多秘訣。關(guān)于這一點,我們也應(yīng)該認真思考才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