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遙有國保20處,在山西,它和高平、澤州都是國保大縣。這一日自駕緊鑼密鼓跑了12個景點,一派豐收的景象。美中不足就是天不作美,從陰云密布、疾風驟雨到最后跳躍到短暫的麗日晴空,心情也跟著這節(jié)奏走。 第一站是襄垣慈勝寺,看門大姐說不開放,開門紅變成了開門黑。一番游說,如愿以償。慈勝寺已經(jīng)沒有山門,戲臺在鐵門外,鐵門內(nèi)的院子里就剩大殿和東西配殿,我不知道這款無塑無畫的明清廟會如何成為國保的。 大殿坐北朝南,為明代遺構(gòu)。面寬三間,進深六椽,單檐懸山頂,素瓦覆頂,柱間補間開斗栱5朵,五跳出雙下昂,當心間出斜拱,雀替為雙龍戲珠,次間兩墻上有墨色山水畫。殿內(nèi)空蕩,梁架規(guī)整,敷有彩繪。 東、西配殿均面闊五間,單檐懸山式,其中東配殿次間的南北山墻上尚存有清代哼哈二將壁畫,約高2米,保存基本完好。線條流暢,表情豐富,肌肉突張,動感十足,算是慈勝寺為數(shù)不多的看點之一了。 傳說中,慈相寺、清涼寺、利應(yīng)侯廟和金莊文廟等都是平遙難啃的骨頭,它們的難點不是看不了外觀,而是進殿,更遑論拍照了。如果有關(guān)系護照或硬通貨的潤滑,也許緣分多一些,單憑口燦蓮花,那堪比登天,一如驢友馬研感慨“門是聯(lián)系的紐帶也是分割的鎖鏈”,事實也是如此。 慈相寺始建年代不詳,宋末毀,金代重建,除大殿和最后面的麓臺塔為金遺,其余都是明清貨。大廟坐北向南,中軸有山門、半截戲臺、關(guān)帝廟、正殿和麓臺塔,東西兩邊有鐘鼓樓和配殿,格局前舒、中密、后朗。 ▲金泰和元年(1201年)《僧眾塔記》碑 大殿面闊五間,單檐懸山頂,檐柱側(cè)腳生起,普柏枋上柱間及補間出斗栱出9朵,均為單杪單昂五鋪作,拱眼壁敷有淡淡的彩繪。次間開三面隔扇門,左右為直欞窗。與同行的蜀王雙管齊下,跟廟頭反復(fù)溝通,最終春風化雨,得以進殿,并拍了幾張照片。 殿內(nèi)進深三間,徹上露明造。正中佛壇上置三世佛,貼金彩妝,結(jié)跏趺狀坐于蓮臺上,介紹說它們?yōu)榻鸫仕?,但似乎有后朝補修加工的色彩。山墻上還有模糊不堪的佛、菩薩、帝釋壁畫,殿內(nèi)郁暗,看得都十分吃勁。 ▲蜀王拍 ▲金明昌五年(1194年)《慈相寺澄公修造之記》碑 ▲一經(jīng)幢的底座 慈相寺最后一進為麓臺塔,金天會年間,寺僧寶量、仲英重建。塔為八角九層樓閣磚塔,高四、五十米,收份舒緩。塔的底層為明清造的十六邊磚砌副階,每一間設(shè)龕,還能隱隱約約看出殘存的壁畫。 塔每面交錯開門,二層至七層,青磚疊澀出檐及設(shè)平座,檐下為仿木斗栱。最上八、九兩層再無斗栱,塔剎為仰蓮寶珠。據(jù)說里面四壁還繪有千佛圖,有不同時期的兩層壁畫,因進不去,而無法斷定。 大殿的西側(cè)、麓臺塔的西南面有一高昂的巨碑,馱龜殘缺,碑身傷痕累累,只有碑額清晰完整,篆書《大宋西河郡麓臺山圣俱寺碑》,碑身的上半部楷書莊雅凝秀,還能讀出“慶歷六年春二月西河郡麓臺……”。好熟悉的年號啊,“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痹狸枠桥c麓臺塔前后腳建成,只是塔文沒名家加持而以流芳。 風雨兼程,到了長則村后,雨勢漸大。廟頭家住在新村的最外面,需要走很大一截。他一聽我們看廟,不假思索,滿口答應(yīng)。心生喜悅?cè)绱号ㄩ_。 長則普明寺是平遙國八中唯一申報成功的,幾年前已維修好,曾經(jīng)千瘡百孔,慘不忍睹。這里號稱平遙的“永樂宮”,以明代水陸畫出勝。寺院坐北朝南,一進院落,由天王殿、大殿、東觀音殿和西地藏殿組成。山門在東側(cè),由此進入院落。 普明寺始建年代不詳,天王殿、東西殿、重修于明成化、萬歷年間,包括正殿在內(nèi),四個大殿皆面闊三間,柱間及補間開斗栱5朵,單檐懸山頂,兩邊設(shè)直欞窗及里面的梁架結(jié)構(gòu),形制如出一轍。 正殿立于高臺上,梁架規(guī)整,并敷有旋子彩畫,中間為新塑的三世佛。和西殿一樣,兩邊的山墻上均有壁畫,這些水陸畫都經(jīng)歷了日曬雨淋和其他人為的原因,總體保護的勉勉強強,是為一看。 永福寺在朱坑鄉(xiāng)北依澗村里,寺外古木森森,無論新建舊構(gòu),只要有一支活物老樹存在,也能間接的證明廟史的久遠。永福寺也曾經(jīng)是座大廟,現(xiàn)存的只有山門、鐘鼓樓、東觀音殿、西地藏殿和過殿等,而二進的大殿、配殿等已澌滅無聞,國保只指明代過殿這一款。 永福寺坐北朝南,山門(天王殿)立于高臺上,面闊五間,單檐懸山頂,并開八字墻,開間之多,頗有氣勢。大門緊閉,以為還要找廟頭,結(jié)果在西配殿旁開有側(cè)門,頓時喜上眉梢。 過殿重建于明成化五年(1469年),面寬五間,進深三間,單檐歇山頂。兩邊檐柱有側(cè)腳,普柏枋上開有斗栱11朵,五鋪作出雙下昂,當心間出斜昂,拱眼壁繪有簡單的黑白卷云式壁畫。 里面梁架規(guī)整,傳說中的脊檁題記“大明成化五年歲次己丑重建”也看不清,清晰的墨書只有“都功德主”等幾個字。至于還有壁畫,更是不見蹤影。里面有新塑的三佛,這里依舊有著燒香拜佛的功用,而沒成為一個空殼廟。 過殿的西邊還有一個無頭的坐佛,呈結(jié)跏趺狀,以衣飾來看,有點唐風,大概也是寺院舊物。 北依澗村里還有關(guān)帝廟,小廟不顯山露水,一進院落,由照壁、山門、兩配殿和正殿組成。里面荒草齊腰,兩配殿茍延殘喘,早已病入膏肓,只有三開間的硬山正殿來證明廟的實際存在。 殿內(nèi)梁架彎曲起伏,和大元的用材風格類似,上面敷有彩繪。正中是新塑的關(guān)公,兩邊山墻上有連環(huán)畫形式的清代壁畫,都是關(guān)大爺?shù)念}材。 殿內(nèi)有清乾隆六十年(1795)《重修帝君廟》碑,此廟原來叫協(xié)天大帝廟,乾隆五十八年開始重修的,原因就是大家看的這廟目擎心慘,這和今天的景象如出一轍。 碑文就是永福寺的和尚悟愷撰寫的,他順便說了一句,“不知昔日建廟何意,創(chuàng)修起于何年月日?!笨傊藓煤?,人悅神安就OK了,其余就看這廟在未來時間里的造化了。 江山留勝跡 我輩復(fù)登臨 與同好同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