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吳偉走進便利店,隨手拿了兩根不起眼的雪糕,以為也就七八元,沒想到結(jié)賬時嘀嘀兩聲:37塊5,驚得他當場石化。他頂著尷尬,硬著頭皮回去換了兩根,好家伙,這下更貴了,45元。問了身邊的朋友,大家都有過不小心買到貴價雪糕的悲慘經(jīng)歷。踩雷無數(shù)次后,我們終于總結(jié)出經(jīng)驗:不認識的雪糕不要輕易拿。最近,一個新名詞“雪糕刺客”也應(yīng)運而生,用來形容那些潛伏在便利店冰柜里,看起來平平無奇,實則高達幾十塊,給沒看價格就付款的人一記重擊的冰激凌。20多年前,哈根達斯一個球25元,堪稱天價。而如今看來,它都快掉出高端冷飲的行列了。小小一盒獺祭五六十元,成了疫情期間上海小區(qū)團購的熱門。進口超市里動輒上百的冰激凌,大家也已經(jīng)見怪不怪。只是,當平價雪糕變得越來越難以獲取,走進便利店變成了一場豪賭。 我們的確喜歡哈根達斯的甜蜜,但也喜歡在街頭隨意吃棒冰的快樂。為了求證便利店的冷飲是否真有那么貴,昨天,外灘君特意走進公司附近的全家、羅森、好德,發(fā)現(xiàn)大家的抱怨并非空穴來風。 開在烏魯木齊路華山路路口的全家,28種冰激凌中,最便宜的是5.5元的可愛多甜筒。18種雪糕價格在10元以上,還沒算上3款9塊9的。鐘薛高更是以22元一騎絕塵。其中,八喜、明治、夢龍,都是大家心里有數(shù)的貴價冷飲,賣出十一二塊不足為奇。但還有很多不知名的品牌,看著貌不驚人,卻也要價十五六塊。排在我前面的顧客,一看就是隨手拿了一支“普通”的奶油雪糕,結(jié)賬時才發(fā)現(xiàn)價格遠遠超過自己的心理預(yù)期,忍不住在柜臺發(fā)出“怎么這么貴”的驚呼,有點猶豫要不要放回去,最終不知是為了面子還是怕麻煩,終究作罷。避開了北海道牛乳、比利時巧克力,卻折在了平平無奇的“脆皮香草口味冰激凌”。翻翻朋友圈,經(jīng)常能看到含淚買下高價冷飲的“冤大頭”。有人請朋友吃冰激凌,拿了兩盒名字都不會念的獺祭。結(jié)賬一看,120,都夠吃一頓飯了。鐘薛高的杏余年,更是憑某些商店里160元的價格獲封刺客界的天花板。有人不小心買回家后,委屈得痛哭流涕。放眼一線城市便利店,我們熟悉的鹽水棒冰、小布丁、三色杯、滾雪球……早已不見蹤影。 事實上,就算你有幸在冰柜里與童年回憶四目相對,也別急著熱淚盈眶。因為有很大可能你會發(fā)現(xiàn),連它們都叛變了。比如樸素的東北大板,如今搖身一變成了東北大板黑巧厚乳,身價也隨之暴漲到19.9元。朋友上周末去崇明島騎行,行至山間,居然在路邊小店買到了1塊錢的綠色心情,頓時激動不已。這才知道,原來平價冷飲并沒有消失,只是都藏在批發(fā)市場或是郊區(qū)小賣部了。曾經(jīng)很長一段時間里,中國的雪糕市場維持著三足鼎立的平衡。國際品牌雀巢、和路雪等價格較高;蒙牛、伊利、光明等本土乳企主打中端產(chǎn)品,是大家最常買的品牌;更便宜的區(qū)域性冰飲,也能在冰柜里占比3成。那時候雖然也有哈根達斯和八喜,但它們往往“自成一柜”,不會誤傷像我這樣只想花1塊錢的窮學生。別小看這1塊錢,今天可以吃綠舌頭,明天光明冰磚,后天香蕉先生,多攢幾天還能買根高貴的夢龍奢侈一把。2018年,椰子灰冰淇淋的出現(xiàn)打破了這個局面。也許有不少人還記得,當年,這款雪糕憑借ins風的高顏值,即便售價9.9元,還是迅速走紅,甚至讓便利店門前排起長隊。后來,它的生產(chǎn)商又趁熱打鐵推出了“雙黃蛋”,價格5.8元,半年就賣出了3600萬支。那年雙十一,66元的鐘薛高“厄瓜多爾粉鉆”成為冰淇淋品類銷售榜首。至今,鐘薛高的每一款新品,仍是社交平臺上的火熱話題。從此之后,中國的冰淇淋行業(yè)發(fā)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除了中街1946等新晉網(wǎng)紅,老牌雪糕也紛紛升級。伊利發(fā)展出高端線“須盡歡”和“甄稀”;光明推出了“不加一滴水”的優(yōu)倍鮮奶冰激凌。再加上各種博眼球的新花樣,臭豆腐、德式黑啤、鯛魚燒、黑蒜、芥末……廠商們什么紅就做什么,內(nèi)卷越來越嚴重,價格全面井噴。而對于便利店來說,高昂的運營成本,讓它們寧可選擇貴價雪糕。尤其是全家、羅森這樣的頭部連鎖品牌,大多開在寫字樓、高檔小區(qū)附近的黃金地段。商品毛利率至少要達到40%,才能在高房租下存活。與其進貨平價雪糕,走薄利多銷的路線,不如都換成利潤三四倍的高價雪糕。畢竟,大多數(shù)顧客只會在心里嘀咕幾句,最終還是乖乖付款。高端冷飲剛出現(xiàn)的時候,大家其實還是買單的。 它們的原料往往更天然健康,在口感上,比用代可可脂、人造奶油勾兌的廉價雪糕好得多。再加上精致的包裝、創(chuàng)新的形式,誰能不動心呢?定價高一些也無可厚非。何況冰激凌本就不是米面糧油這樣的必需品,因此總有人說:嫌貴,你別買不就好了?不過,這兩年夏天,隨著平價雪糕被擠出了便利店,越來越多人的心態(tài)發(fā)生了改變。對于買冷飲這件事,大家始終抱著“一根雪糕能貴到哪里去”的心理預(yù)期,想象中這類產(chǎn)品的價格在5元左右。因此根本不會仔細找價簽,隨手拿起就去付款了。而與此同時,有些便利店的標價并不顯眼。比如我昨天去的這家羅森,好幾款冷飲的信息并沒有直接貼在下方,而是用一張小紙寫在了冰柜左上角,不特意找很難發(fā)現(xiàn)。雖然做到了明碼標價,但著實有些隱蔽,讓你結(jié)賬時有苦說不出。 買根冷飲就像開盲盒,只有在收銀臺掃過之后,你才知道手上的是不是刺客。難怪有人將那些會提醒顧客拿到了貴價雪糕的店員稱為“雪糕俠”。要是以后商家能把價格標得再明顯一些,何須從天而降的俠客?另一方面,就算我們在吃一塹長一智的踩雷中學會了先看標價,但那又如何呢?遍地都是10多塊的雪糕,我們已經(jīng)失去了選擇低端產(chǎn)品的權(quán)利。很多時候,我們買冷飲,不過就是想在炎炎夏日里短暫地冰爽一下。隨手拿一支甜絲絲的雪糕,幾口吃完,獲取最簡單的慰藉。而現(xiàn)在,尤其是在上海這樣的城市里,就算街頭巷尾隨處可見便利店,也買不到童年那一口純粹的快樂了。氣溫35度的那一天,我站在路邊,吃著價格16塊8、包裝上印滿日文的北海道牛奶冰激凌,滿腦子想的都是:可我真的只想要一根鹽水棒冰。部分信息來自外灘TheBund《雪糕自由,已經(jīng)離你遠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