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 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湯,若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麻黃四兩(去節(jié)) 杏仁五十個(去皮尖) 甘草二兩(炙)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nèi)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本云,黃耳杯。本條跟《傷寒論》試解No.63是一致的,只是把“發(fā)汗后”換成“下后”而已,實質(zhì)上都是指因傷津液血液的治法導(dǎo)致邪氣微陷陽明的。《傷寒論》第63條:發(fā)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則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傷寒論》第162條: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湯,若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汗出而喘,汗出一則表示此時津液是虧虛的,二則陽明證也有汗出的癥狀,喘則說明損傷肺津,可為表證可為里證,此處為微陷陽明的陽明之喘,陽明熱上壅而喘(以跟氣上沖之喘區(qū)分)(若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在第61條(《傷寒論》試解No.61)也說過,大熱一般分陽明證之高熱和正邪斗爭之高熱,無大熱表示的是有小熱,結(jié)合汗出而喘,我們認為因為微陷陽明所以小熱,如果是標準的陽明病就是大熱了(無大熱者),建議用麻杏甘石湯治療(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那為什么汗出可用麻黃呢?我們在前面有提到過石膏可以制約麻黃發(fā)汗的特性(雖然只是提了一嘴,見《傷寒論》試解No.38),此處石膏的用量已經(jīng)明顯大于麻黃,因此此處麻黃的作用就被壓制成只剩下解表平喘,石膏起到下氣定喘治陽明之用,所以胡希恕老先生會說本條應(yīng)該是“本云麻黃湯,今去桂枝加石膏“,因微陷陽明而去桂枝加石膏。因此最后建議用麻杏石甘湯來治療,除了治療汗出而喘,若是同太陽陽明并病的無汗而喘依然可以用本方,加量麻黃即可。個人認為在喘的癥狀好了以后,轉(zhuǎn)用解熱清肺的方子繼續(xù)鞏固,或者加減方治療,不適宜連續(xù)使用本方。PS.本條微陷陽明的太陽陽明并病之喘(麻杏石甘湯)還是要跟純太陽表證(下之后)氣上沖的喘(桂枝加厚樸杏子湯)相鑒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