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 別名:黃果子、山黃枝,黃梔,山梔子,水梔子、越桃,木丹,山黃梔等。 來源:茜草科植物梔子的干燥成熟果實(shí)。 分布區(qū)域:分布于中南、西南及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福建、臺灣等地。 道地產(chǎn)區(qū):產(chǎn)于長江以南各省。 藥性歸經(jīng):苦,寒。歸心、肺、三焦經(jīng)。 功效:瀉火除煩,清熱利濕,涼血解毒;外用消腫止痛。 中藥歌訣 梔子性寒,解郁除煩, 吐衄胃痛,火降小便。 1.梔子:味苦,性寒。歸心、肺、三焦經(jīng)。具有瀉火除煩,清熱利尿,涼血解毒的功能。梔子長于瀉火利濕,涼血解毒。常用于溫病高熱,濕熱黃疸,濕熱淋癥,瘡瘍腫毒;外治扭傷跌損。 2.焦梔子:苦寒之性甚強(qiáng),易傷中氣,且對胃有刺激性,脾胃較弱者服后易吐,炒后可除此弊。炒梔子與焦梔子功用相似,炒梔子比焦梔子苦寒之性略強(qiáng),一般熱較甚者可用炒梔子,脾胃較虛弱者可用焦梔子。二者均有清熱除煩的功用。常用于熱郁心煩,肝熱目赤。3.梔子炭:善于涼血止血,多用于吐血、咯血、咳血、衄血、尿血、崩漏下血等。 臨床應(yīng)用: 1.治熱病心煩、躁擾不寧之要藥,可與淡豆豉同用,如梔子豉湯(《傷寒論》);治熱病火毒熾盛,三焦俱熱而見高熱煩躁、神昏澹語者,配黃芩、黃連、黃柏等,如黃連解毒湯(《外臺秘要》)。 2.治肝膽濕熱郁蒸之黃疸,常配茵陳、大黃等,如茵陳蒿湯(《傷寒論》),或配黃柏,如梔子柏皮湯(《金匿要略》)。 3.治血淋澀痛或熱淋證,常配木通、車前子、滑石等,如八正散(《和劑局方》)。 4.治血熱妄行之吐血、衄血等證,常配白茅根、大黃、側(cè)柏葉等,如十灰散(《十藥神書》);治三焦火盛迫血妄之吐血、衄血,配黃芩、黃連、黃柏,如黃連解毒湯(《外臺秘要》)。 5.治肝膽火熱上攻之目赤腫痛,常配大黃,如梔子湯(《生濟(jì)總錄》)。 6.治火毒瘡瘍、紅腫熱痛者,常配金銀花、連翹、蒲公英;或配白芷以助消腫,如縮毒散(《普濟(jì)方》)。 相關(guān)配伍: 1.多與淡豆豉配伍,瀉火除煩,治療熱病煩悶,如梔子豉湯;2.與黃芩、黃連、黃柏同用,瀉火解毒,治療火毒熾盛證,如黃連解毒湯; 3.與茵陳、大黃配伍,清熱利濕,治療濕熱黃疸,如茵陳蒿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