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胡亂華 西晉末年“八王之亂”后,塞北眾多游牧民族趁中原衰弱之際陸續(xù)進入中原,建立起自己的國家。'五胡'指匈奴、鮮卑、羯、氐、羌五個胡人的游牧部落。百余年間,北方各族及漢族在北方地區(qū)建立數(shù)十個強弱不等、大小各異的國家,后世稱為五胡十六國。五胡亂華也是人類發(fā)展歷史上最黑暗的一頁之一。 三國后期由于中原人口劇減,魏晉不斷“招撫五胡”。百年間,內(nèi)遷的五胡約數(shù)百萬人,其中,匈奴70萬,羌人80萬,氐人100萬,鮮卑250萬。西晉“八王之亂”后,北方總人口1500萬,以匈奴、羯、鮮卑、氐、羌為代表的“五胡”占據(jù)了三分之一,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中原地區(qū)的民族構成,民族分布格局也相應地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 匈奴按匈奴自己的說法,匈奴是夏桀的兒子淳維的后裔,夏朝滅亡后,他們逃到了北方,成為蠻族。如果這是真的,那么匈奴本就是華夏的一支。 匈奴的崛起,幾乎又與中原的漢朝同步。漢朝建立前后,匈奴也在冒頓單于率領下?lián)魯|胡,趕跑月氏。隨后與南方的剛剛建立的漢朝對峙。 到了漢武帝時國力強盛,衛(wèi)青、霍去病深入匈奴腹地與匈奴對戰(zhàn)。匈奴也就開始走向衰落了。最終匈奴一分為二:南匈奴、北匈奴。 靠近內(nèi)陸的南匈奴歸附漢朝,融入漢族中。 五胡亂華初期,漢趙國的創(chuàng)始人劉淵,就是歸附的南匈奴。劉淵是匈奴左賢王劉豹之子??磩Y的名字,也能清楚,他們已經(jīng)華夏化了。歸附的南匈奴早就就已經(jīng)不再放牧,而是拿起鋤頭種地,慢慢地和漢族融合在一起。 后人創(chuàng)作的劉淵畫像 剩下留在草原的匈奴,在草原上也沒蹦跶多久,就被鮮卑人征服,慢慢融合在一起,只是由于血緣構成不同分為不同部落。比如十六國時期在河套地區(qū)建立胡夏政權的赫連勃勃所屬的鐵弗部,就是父親是匈奴人、母親是鮮卑人的后代。而建立北魏的拓跋鮮卑則是鮮卑父與匈奴母相互融合的新族名。 隨著草原霸主不斷,匈奴也不斷和其他草原民族融合,柔然、突厥、契丹、蒙古都融合了匈奴的血統(tǒng)。現(xiàn)在的北方漢族和蒙古族里,匈奴人的血統(tǒng)最多。北方漢族還比蒙古族的匈奴血統(tǒng)多一些。 最后提一下,以前盛傳的“匈牙利人的祖先是匈奴”。 其實并不是。因為北匈奴向西跑到中亞后就消失在史冊中了,后來闖進歐洲的那撥野蠻人是匈人,但是和北匈奴已經(jīng)間隔了400年,雖然有血統(tǒng)上有共同基因,但是早就已經(jīng)不是同一個民族了。而且后來匈人又被阿瓦爾人取代,阿瓦爾人又被馬扎爾人取代。匈牙利人的祖先就是馬扎爾人。即使認為匈人就是匈奴人——匈人出自中亞,那也是被后來的民族替換了兩撥。所以,根本不能直接說匈奴是匈牙利人的祖先。 鮮卑鮮卑源自東胡,秦漢之際,東胡被匈奴冒頓單于打敗分為兩部,分別分布在烏桓山和鮮卑山,均以山名作為族名,形成烏桓族和鮮卑族,受匈奴奴役。所以鮮卑族的風俗習慣同烏桓、匈奴相似。 鮮卑是五胡十六國和南北朝時期最為活躍的民族,先后建立了前燕、后燕、西燕、南燕、代、西秦、南涼、吐谷渾、北魏、東魏、西魏、北周共十二個政權。 鮮卑墓壁畫 隋唐以來,鮮卑已不再作為政治實體和民族實體存在,但他們的后裔卻在這兩個朝代居于重要地位。 現(xiàn)在中國56個民族里和鮮卑族血緣最接近的是錫伯族。 新疆的錫伯族 羯族羯族在十六國時期建立了后趙政權。羯族原本是匈奴族貴族的奴隸軍隊。羯族從某種意義上說還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民族,因為它只是當時匈奴族的一個分支或部落,隸屬于匈奴,即“匈奴別落”。其種族的根源,眾說紛紜,有說法認為羯人是中亞康居人,但是缺乏足夠的證據(jù),不足以為實。 隨匈奴進入中原后的羯人保留著部落組織,部有大、小酋帥。羯人主要從事游牧和農(nóng)業(yè),生活貧困,有的為漢族地主傭工。羯族有他們原信仰祆教,這點也使得羯族能夠一直保持著民族獨立性。 北齊壁畫中的中亞人形象 羯族建立的后趙被冉閔取代后,冉閔發(fā)布“殺胡令”屠殺羯族,羯族本來人口就不多,經(jīng)過這次屠殺后就不能再作為一個獨立民族存在,最終與其他民族融合在一起。歷史上最后一個出名的羯族人就是南北朝時期在南梁發(fā)動叛亂的侯景。之后史上再無羯族記載。 氐族氐人是我國歷史上的農(nóng)耕少數(shù)民族,最先活動范圍在川西北地區(qū),起源于四川松潘高原。 西晉末年,巴氐族首領李特打響五胡建國的第一槍,其子李雄于公元304年在成都稱帝,建立五胡十六國時期第一個少數(shù)民族政權成漢。略陽氐族最為強大,建立了統(tǒng)一北方的前秦。 淝水之戰(zhàn) 五胡十六國時期,氐族先后建立過仇池、前秦、后涼等政權。南北朝以后氐族逐漸融合于周邊的民族之中,成為漢族血脈的一員。 甘肅隴南市文縣鐵樓石雞坎等處白馬人是氐人南遷中最早留下來的一支,保留著氐人較原始的民俗和生活習慣。 白馬人 羌族羌族源于古羌。古羌人以牧羊著稱于世,從“羌”字中就能看出來,這個民族和羊有著緊密聯(lián)系。 羌族并不是一個民族,而是古代人們對居住在西部游牧部落的一個泛稱。今甘肅、青海的黃河、湟水、洮河、大通河和四川岷江上游一帶是古羌人的活動中心。史書記載,殷商時期,羌為其“方國”之一,有首領擔任朝中官職。 周時,羌之別種“姜”與周的關系密切,大量的羌人融入華夏。春秋戰(zhàn)國時期,羌人所建的義渠國與秦國進行了170多年的戰(zhàn)爭,最終被秦所滅,與秦國融合。 義渠國,源自電視劇《羋月傳》 漢代時羌人分布很廣,部落繁多,多次在涼州作亂。三國時的董卓、馬騰等人就是靠與羌族作戰(zhàn)起家。 十六國時期,羌族進入中原,先是跟隨匈奴、羯族征戰(zhàn),后來南安羌人姚萇建后秦政權,立國33年被東晉所滅。從東漢到西晉末年,北方的大部分羌人已基本融入漢族之中。 唐朝末年,活動在甘青和青藏高原東南部的黨項羌開始強大起來,在北宋時建立西夏政權,后被蒙古滅亡。其他羌人部落有的南遷,有的留在成都平原一帶,一部分發(fā)展為藏緬語族的各民族,一部分發(fā)展為現(xiàn)在的羌族。 西夏王陵 明末清初時,一部分羌族由四川遷往貴州銅仁地區(qū),至此,羌族的分布格局基本形成。 現(xiàn)在的羌族主要分布在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縣、汶川、理縣、松潘、黑水等縣以及綿陽市的北川羌族自治縣,其余散居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丹巴縣、綿陽市的平武縣以及貴州省銅仁地區(qū)的江口縣和石阡縣。 現(xiàn)代羌族 除了漢族和藏族,西南的少數(shù)民族,如彝族、納西族、白族、哈尼族、僳僳族、普米族、景頗族、拉祜族、基諾族等都和羌族有著血緣關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