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殘疾老夫妻帶兒子 火化證到銀行辦業(yè)務(wù)”想到的…… 近日,在網(wǎng)上刷到一條題為《殘疾老夫妻帶著兒子火化證明來銀行辦理業(yè)務(wù),讓柜員和保安都哭了》的小視頻,看過之后非常難過。 視頻共40秒,所附文字說明如下:2022年1月21日,河北邯鄲,有兩位老人一步一挪地離開了銀行。他們聽聞因高空作業(yè)去世的兒子應(yīng)該在銀行還有存款,但又不知道究竟存在了哪家銀行,便拿著兒子的火化證和詢證函一家一家詢問。柜員姐姐為老人優(yōu)先辦理了業(yè)務(wù),但未查到相關(guān)信息。老兩口唯一的兒子出生于1991年,因為家里窮,一直沒娶上媳婦。如今兒子去世,廠里賠了幾十萬,有錢了,人卻不在了。 按說,兒子生于1991年,父母不該有多么老。但考慮到家庭窮困的原因,有可能視頻中的老夫婦成家很晚,系中年得子。所以,視頻中,看到那位老媽媽下銀行臺階時,都得扶著一個塑料高凳子才能挪下去,顯得十分蒼老笨重。出銀行門后,老爺子在扶著一輛小三輪等老伴上車,銀行保安等人幫老媽媽十分笨拙地坐上了小三輪。 視頻最后所附文字說,網(wǎng)友們看過后都很心酸,惟愿老人余生能多點溫暖。說實話,問候、關(guān)心就是再多,又怎能彌補老人心頭的創(chuàng)傷呢?唯一的兒子沒有了,老人以后還有什么希望呢?我就在想,如果老人真能相信“作用力與反作用力”規(guī)律,真正明白圣人們對父母與子女關(guān)系真相的敘述,或許可以化悲痛為力量,堅強起來,讓余生能夠不那么難熬。 那么,圣人們是怎樣看待父母與子女的關(guān)系的呢?請看在下以現(xiàn)代語言進行的通俗性解釋。 在圣人們看來,大道至簡,對于父母來說,世間所有的子女都可以分為四類:來報恩的,來報仇的;來討債的,來還債的。上面提到的殘疾老夫婦的兒子年紀(jì)輕輕就出事去世了,但留了一筆巨額賠款,看來這是個以“還債”為主的兒子。但他年紀(jì)輕輕就走了,說明老夫婦倆前世和這個兒子的恩情不算很大,就只能換取這一世的二十多年緣分。 按說,這兒子是來還債兼報恩的,也算是件好事,但還完債就走人了,留給了父母無盡的凄涼,又成了壞事。所以,古圣先賢們一直在勸大家要行善積德修福報,不然人雖然活著,福報沒了,即使有錢,自己已經(jīng)老弱病殘了,還哪里有幸福可言呢? 有人說,你說得這一套我不信。首先,我要說明,這不是我的理論,而是圣賢揭示的人生真相。如果你不信,我們可以探討,我也沒權(quán)力逼你相信。 我要給大家提個問題:世間這么多人,你與父母、妻兒、兄弟姐妹為啥會成為一家人?估計很多人會驕傲、幸福地說:那是我們有緣分。對,你回答正確,古語說“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就是這個道理。緣分先定了你們是一家人,你們才能進一家門成為世間的一家人。 但我還要繼續(xù)問,什么是“緣”?是誰給你們定的緣分?啥時候定的?這問題估計大家就回答不出來了,平時連想都沒想過,咋回答?所以,有很多話語,本來已經(jīng)提示大家能找到問題的真相了,但就因為大家淺嘗輒止,或者人云亦云,不會深入思考,最后導(dǎo)致自己一直處在糊涂狀態(tài)。 其實,“緣分說”的指向就是生命的真相,且人與人這一世的緣分是由“前世”來定的。根據(jù)“善惡有報,一絲不爽”的“作用力與反作用力”規(guī)律來反推,前世的你與任何人的恩怨情仇、經(jīng)濟糾紛,如果當(dāng)世不能妥善全面處理,都會在這一世繼續(xù)處理。那些前世與你有交集、糾葛的生命,就是與你在這一世遇見的所有親友。 這些親友,根據(jù)上一世交集、糾葛的疏密、深淺程度,轉(zhuǎn)化為今生的各種不同關(guān)系的親友、同事、熟人等人物。能進入“一家門”的人,就屬于交集最密切、糾葛最深刻的那一組關(guān)系了。然后,概括來說,不只兒女對父母,所有親友對某個人來說,都跑不了那四類:報恩,抱怨;還債,討債。 當(dāng)然,不能那么絕對,四類因素也有很多是交錯摻雜的。所以,就會出現(xiàn)以下狀況: 有的人養(yǎng)子女,半路上人財兩空——人也死了,錢也花光了,這是典型又報怨又討債的子女。有的好點,人空了,還有財,就像本文開頭提到的那對老夫妻,可誰能保證他們心不死呢?有的人還在,財空了,如果他是來“報怨”的,會繼續(xù)折磨爹娘,甚至殺害爹娘,那也好不到哪里去。最好的是人財兩旺型子女,這是既報恩又還賬類的子女。 相反,還存在如下情況:有的孩子沒出生就被爹娘打掉了,或者出生后被遺棄的,或者沒遺棄卻一直被爹娘虐待的,還有被爹娘殺掉的。當(dāng)然,也有爹娘非常負責(zé)任,把孩子教導(dǎo)成人、成才的。還有爹娘雖然不虐待,不遺棄孩子,但卻因為溺愛把孩子害慘的。 所以,這里面情況極其復(fù)雜,咱們?nèi)庋鄯蔡ブ艘部床欢?/span> 那我們凡夫俗子看不透咋辦?就別過時光嗎?那也不是,只要自己能一直行善積德就行,因為行善積德能增長福報。福報堅持增長,到一定程度就會改變自己的命運——本來悲催者變幸福,本來幸福者更有福。 所以,曾經(jīng)被中紀(jì)委網(wǎng)站列為“傳統(tǒng)家規(guī)優(yōu)秀書目”的中國民間勸善經(jīng)典《了凡四訓(xùn)》上有句話,非常值得我們借鑒:有百世之德者,定有百世子孫保之;有十世之德者,定有十世子孫保之;有三世二世之德者,定有三世二世子孫保之;其斬焉無后者,德至薄也。 這已經(jīng)說到事情的根上了,最關(guān)鍵的一個字就是“德”。就怕你本來福氣不大,還不知道行善積德修福報,那就糟糕了。那怎么修呢?本文不作過多表述,只是提示:人生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一個都不能少;不忠不孝不仁不義不知廉恥之事,一件都不要有。如果以前有過,請誠懇認(rèn)錯,以后不要再犯就行。 作為子女也是這樣,有的是前世欠了父母債和怨,這一世來就是受折磨還債的。那咋辦?還是得修福改命,沒有第二條路。 歷史上,我們的舜帝就是這樣的。大舜從小就沒了親媽,看來福氣不大。而且,他的父親、繼母、同父異母弟弟還一直聯(lián)手殘害他,但他卻是只管盡孝,毫無怨言。最后,大舜的厚德終于感動了父親、繼母、兄弟,還感動了天下人,被堯帝選為接班人,成了天下的領(lǐng)袖,實在是我們后人學(xué)習(xí)的好榜樣。 當(dāng)然,有人聽在下說了這么一大堆“玄之又玄”的話,開始后悔了,又不承認(rèn)“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的“緣分說”了。而改口說,哪有什么“緣分”?不過是“偶然”“巧合”而已。 在這種思想解讀下,任何一家人能成為一家人,就都是偶然、巧合,根本沒有規(guī)律可言了。但他可能忘記了,一切“偶然性”背后,一定有“必然性”存在。 當(dāng)然,爭辯是解決不了問題的,人的思想是最難改變的,除非自己愿意改變。所以,在下也該適可而止了。只不過,想起那對殘疾老夫妻老年喪子的悲劇,我就感覺很難過…… 本期作者:汪重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