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隱這首七律是贈送其從兄閬之的。對李商隱這個從兄,一點材料都沒查到。好在不影響對詩的理解。 首聯(lián)的意思不難理解,看到人間萬事均與本意相違,心生惆悵?;秀敝凶隽藗€夢,夢中隱約曾寫信與從兄約定一同歸隱,脫俗忘機,不在這紅塵中打滾了。這一聯(lián)直接點明對世事無奈與厭倦。 頷聯(lián)則從首聯(lián)的看透世塵,轉為想象歸隱后的一些景物描寫與期望。夢中那座歸隱的荻花村,賣魚的標牌依稀可見,石隙長滿苔蘚的庭院似乎還有鹿的痕跡。從魚標與鹿跡,均可以看到李商隱的歸隱心態(tài),向往這些無憂無慮的生活。 頸聯(lián)則進一步闡發(fā)這種心態(tài)。幽深的小徑攜同高僧共入,清冷的池塘能夠冷月相依。這是在營造一種高冷除塵的氛圍。頷聯(lián)的描寫其實還有世間的煙火,到了這里就完全是不食人間煙火的描寫了,進一步拓展那種對塵俗的無奈與厭煩。 但是究竟為什么這么厭惡世間?尾聯(lián)給你解答。尾聯(lián)從上一聯(lián)的高冷中,忽然一轉,轉到對為何的這個原因解答上。因為城中的瘋狗憎恨佩秋蘭的賢士,所以不要在城中了,趕快離去吧。別讓獨具幽香的秋蘭受到傷害而久久不歸。這里說的不是瘋狗與蘭佩,而是小人與賢士,也包括李商隱自己。算不算李商隱罵人呢?也不知道長安成立誰得罪他了。 縱觀李商隱一生,因“萬事違”而有歸隱想法的時間應不止一段。相對比較切合的是大中三年。當時已從桂幕回到長安,在京兆府臨時任職。因為是“臨時”職務,待遇較差,自我感覺更差。他自己后來記述這一段生活,說是“歸來寂寞靈臺下,著破藍衫出無馬。天官補吏府中趨,玉骨瘦來無一把?!保ā杜汲赊D韻》)也許就是在這一段時間李商隱常常冒出隱居的想法,以至于作了一個“約忘機”的幽夢。 李商隱這首七律結構比較明顯,開頭一聯(lián)與結尾一聯(lián)是呼應勾連的,中間二聯(lián)是對所表達意象的想象描寫。其實中間二聯(lián)去掉,也能構成一首七絕,只是對紅塵的厭倦沒有那么強烈而已。中二聯(lián)就是起到加強情感的這種作用。 那我們應該如何學習其用筆手法呢?且看步韻一首如何?
這首是讀完李商隱的七律后練筆寫成的,表達的情感與李商隱的完全不同。本首詩主要意思是寫人在他鄉(xiāng)奔波,為生計而勞碌,想忘機也想故鄉(xiāng),可是紅塵無奈,都不能成行。 首聯(lián)也是直接點明情感主旨。“謀稻殊方意自違”,是說在異鄉(xiāng)謀生,其實并不是作者的意愿,但人生無奈,目前只能在異鄉(xiāng)漂泊勞碌。所以,才有第二句的白云忘機的感慨,不自由。 頷聯(lián)寫在異鄉(xiāng)的目前現(xiàn)狀,崖門為附近西江出海口,山館為目前所寓所的白水帶山腳?!案∑脊省薄按髩粑ⅰ笔且环N矛盾糾結心態(tài)。 頸聯(lián)則比較有意思,對這種既要謀生又想自由自在,不為世俗所捆綁心態(tài),進行刻畫。努力了十來年,不與世俗同流合污,可惜還是不能,隔斷不了紅塵。魚兒啊,再在四海這么廣袤的天地游動,可是依然還是在鍋里一樣,最后還是逃脫不了的。四海再大不也還是在這個紅塵的鼎么?這句的寫法有點類似李商隱尾聯(lián)的比喻手法。 尾聯(lián)則拉回到作者眼前現(xiàn)實,異鄉(xiāng)多少次風雨后,已經(jīng)不想再吟芳草池塘,王孫歸不歸的等的詩句了。因為芳草池頭的鳥兒都訝異你為何還不歸去。這句的手法也是比較特殊,有點類似李商隱尾聯(lián),不直接說,用旁的事物去反面來襯托情感。 朋友們讀完這兩首七律感覺如何?所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要想會寫詩,最好如本文一樣,仔細讀完原作,揣摩其作法,然后拿起筆來寫一寫。這樣的讀書才有效果,只要能每天讀一首寫一首,一年之后,不會寫詩也會寫了。 讀書要精讀,不可囫圇吞棗。要把書讀通透,然后才華為自己的知識,這才是真正的讀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