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宮,據(jù)說乃是當年秦朝的宮殿,秦惠文王時,曾在此修建離宮,可是,宮未成而身已亡,秦始皇的時候,又再次修建阿房宮,一直到秦二世胡亥元年的時候,還在繼續(xù)修建,那工程之大,是難以想象的。只可惜,秦末項羽入關的時候,一把火燒了個精光,當年酌金饌玉,擊碎珊瑚,窮奢極欲的阿房宮,就因為這熊熊一炬而化成焦土,驪山四顧,如今再難看見昔日的龍樓鳳池了。 這樣的往事,自然是讓人嗟嘆不已的,于是,面對著已經(jīng)荒蕪的昔日豪奢之地,再聯(lián)想起大唐當時的國勢和處境,一個名叫杜牧的人,寫下了一篇曠古奇文《阿房宮賦》。 杜牧出身在一個有“城南韋杜,去天尺五”之稱的高門大姓,他的祖父,就是唐朝大名鼎鼎的史學家,《通典》的作者杜佑。《阿房宮賦》是他少年輕狂之時的作品,在那個時候,他敢說國家大事,敢議論朝政,這才有了我們現(xiàn)如今看到的這篇《阿房宮賦》。杜牧曾經(jīng)在《上知己文章啟》中說:“寶歷大起宮室,廣聲色,故作《阿房宮賦》?!睂殮v是唐敬宗的年號,由此可見,杜牧寫這篇文章的真正目的,并不是介紹阿房宮的雄偉壯觀,也不是單純感傷古人之事,而是因為感觸時事,為了借古諷今,為了提醒統(tǒng)治者,戒奢戒欲,不要沉溺于聲色之侈,有著很強的現(xiàn)實意義。 既然這是一篇賦,那么自然有著賦的特色,文采華麗,令人咋舌,不過,杜牧到底已經(jīng)是唐朝人了,比不得六朝之人那樣專注駢儷、聲律和文辭的形式,更何況,激情澎湃的時候,哪里還管那駢儷聲律呢,自是要將滿腔的肺腑之言,全部傾瀉出來才是。唐朝年間,古文運動已經(jīng)開始,杜牧秉承古文運動的傳統(tǒng),采用散文的筆法,將散文的句式、語法,融入到了自己的賦中,于是,開創(chuàng)了中國古代賦體的新體式——散賦,他奇偶錯落,駢散兼用,詞句或長或短,將敘述、抒情、議論熔于一爐,這才有了這篇傳世之作。 對于唐朝人而已,阿房宮,只是聽說過,誰也沒有真的見到過,所以,要想塑造出一個令人瞠目結(jié)舌,豪奢華麗的阿房宮,就只有靠作者那無窮的想象力了。在文章的一開始之處,作者便展開自己的想象,向大家描寫了一個奇?zhèn)邀惖陌⒎繉m。別的不說,就光說那開頭的幾句,“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就用短促的語句,給人一種有力的感覺,先聲奪人,一下子抓住了讀者的心。這簡簡單單的十二個字,就已經(jīng)交代了阿房宮的建造背景,不是因為別的,正是因為秦國統(tǒng)一了六國之后,才有了阿房宮,一下子就將人們的視角提升到了國家興亡、朝代更替的角度,將文章的主旨暗暗點出。 接下來的場景,便是大段關于阿房宮的具體描寫,在這一部分中,杜牧極盡瑰麗的辭藻,將宮殿的雄偉和豪華,展現(xiàn)在了大家的面前,他之所以會這么做,不僅僅是因為他所寫的是一篇賦,賦的要求就是駢儷而富于辭藻,更重要的是,在文章的前面越是盡力描寫宮殿的奇麗、壯觀,后文書中當提到阿房宮是如何被毀,秦王朝是如何被滅的時候,才會引起人們的嗟嘆,促使人們更深層次的思索。 “覆壓三百余里,隔離天日。驪山北構(gòu)而西折,直走咸陽。二川溶溶,流入宮墻。”從全貌上看,已經(jīng)是雄偉壯闊了,再看那“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檐牙高啄”的亭臺樓閣,則更是讓人驚嘆,這世上為何會有如此巧奪天工的屋宇?;蛟S,縱使是魯班見了,都要感嘆,此樓只應天上有,自己雖有巧手,也難以建造成吧。 當然,如果光寫建筑物的輝煌,而屋子里沒有人的活動的話,那這屋宇就算是再輝煌,也沒有意義了,更何況,杜牧真正想說的,并不是贊美阿房宮的輝煌,而是為了揭露統(tǒng)治者荒淫奢靡,只顧著享受,最后誤國亡國這件事情,所以,自然要寫到人了。于是,接下來,杜牧便再次用鋪敘的手法,闡述統(tǒng)治者是如何荒淫無道的。 阿房宏偉,樓閣矗立,長橋臥波,這些都不足為奇,阿房宮中歌舞之盛,則更是令人瞠目結(jié)舌,秦皇若在之處,則歌臺春暖,秦皇若不在之處,則舞殿風凄,簡簡單單地就點出了一個事實,那就是,整座阿房宮,就是為了秦皇一人能夠稱心快意才建造的,耗盡民脂民膏,極盡奢華,就為了滿足這一個人無恥的欲望。 然而,看到這里,恐怕會引發(fā)讀者的一個疑問,那就是,秦皇營造宮殿的錢財,阿房宮中堆積如山的珍寶,充斥殿中的宮娥美姬,都是從何處而來的呢,就這樣,杜牧自然而然地又過渡到了下一部分,轉(zhuǎn)而通過那些珠寶陳設之奢華,來寫強秦掠奪六國,殘害六國的強盜行徑。到這里,自然而然就和文章開頭部分埋下的伏筆相呼應了,文章開頭之處,杜牧提到了“六王畢,四海一”,在這里,他再次提到了六國被滅之后,那凄慘的結(jié)果。 昔日之六國,也有宮室,而那六國的君主,也一個個都是極盡奢華的,在這一點上,其實,他們和秦皇是一樣的,可是,昔日豪奢的六國,于今安在?那阿房宮中歌舞升平,討秦皇歡心之人,全是六國的妃嬪媵嬙,王子皇孫;而阿房宮中堆積如山的珍寶,也都是六國的君主從民間掠奪來,藏在自家宮室之中的。現(xiàn)如今,六國皇室之人,淪為強秦的奴隸,供秦皇驅(qū)使,而六國君王掠奪來的寶物,又復被秦皇奪去。秦皇今日之樂,就是六國君王昔日之樂,既然如此,那么,自然就暗示了,六國君王今日之悲,乃是秦皇明日之悲。 文章寫到這里,就已經(jīng)足以發(fā)人深省了,其實,封建王朝改朝換代,不就是為了爭一把龍椅嗎,爭那一把被無數(shù)彩緞虎皮、金花銀鳳、各色寶石精心裝飾的龍椅,誰爭得了它,誰就爭得了天下,也爭得了天下的財富。一朝又一朝的爭搶,浪費了太多心酸的眼淚、滾燙的鮮血和精致的詭計,翻開歷史書,漫漫歷史,全部都是演了又演的搶椅子的游戲。秦皇搶走了六國君王的椅子,取得了六國的財富,而且,又竭力剝削勞動人民,多行不義必自斃,六國取亡之道,即是秦人取亡之道,終于有一天,有人來搶秦皇的椅子了。 “使負棟之柱,多于南畝之農(nóng)夫;架梁之椽,多于機上之工女;釘頭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縫參差,多于周身之帛縷……”這一長串的敘述,痛斥了秦皇只顧著自己享受,絲毫都不顧惜百姓,橫征暴斂,揮霍無度,“獨夫之心,日益驕固”,就是因為這樣,才會造成眾叛親離的結(jié)果。于是,“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杜牧用短促有力的文字,收束了對于阿房宮之事的敘述。他非常簡單地概括了秦皇無道導致農(nóng)民起義、宮殿被焚的后果,將秦朝的毀滅,總結(jié)為是秦皇驕奢淫逸,自取滅亡。 或許有人會說,杜牧如此詳細地描寫了阿房宮的奢華,可是,到了總結(jié)秦朝亡國的原因的時候,卻只用了這樣簡簡單單的一行字,是不是會顯得太簡單了呢?其實,一點都不簡單,因為,對于秦朝統(tǒng)治者的斥責,其實是貫穿全文的。杜牧寫了阿房宮的奇麗,寫了宮中美女的情態(tài),寫了堆積如山,被秦皇隨意放置,視若瓦礫的珍寶,這極盡鋪陳夸張之描寫,一方面體現(xiàn)了賦這種文體的特色,而另一方面則是更好地說明了秦朝統(tǒng)治者的奢侈腐化已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為了維持這種富貴的生活,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橫征暴斂,強取豪奪,從老百姓的身上榨干他們的每一個血汗錢。因此上,文章對于秦皇的諷刺和控訴,那是不言而喻的,正是因為秦王朝的奢侈,才是導致它最終滅亡的最主要原因。 就好像《古文觀止》中評價的那樣:“前幅極寫阿房之瑰麗,不是羨慕其奢華,正以見驕橫斂怨之至,而民不堪命也,便伏有不愛六國之人意在?!?br> 寫到這里,文章就進入了最關鍵的部分,借古諷今。對于一篇文章來說,如果只是停留在表面,描寫了阿房宮的華美,便匆匆結(jié)束,就算用盡了世上最華麗的辭藻,也只是一篇平庸之文,因為,文中沒有投入作者的情感。而如果僅僅只是就事論事,簡單地說上那么幾句,分析一下六國和秦滅亡的原因,雖然有一定的思想性,可是,現(xiàn)實意義不大,還不能算是一篇好文章。而杜牧的《阿房宮賦》則不是這樣,前文對于阿房宮的描寫,對于六國和秦滅亡的原因分析,全都是為了諷諫唐皇勿蹈秦皇覆轍。 為了很自然順暢地聯(lián)系到唐皇的身上,杜牧在這里,再次和文章開頭相呼應,從六國先入手,分析六國滅亡的原因,“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六國之所以會滅亡,不是因為秦國的兵多將廣,武器先進,更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六國君王不能愛民。而秦王朝的覆滅呢,其實和六國覆滅的原因,是一樣的,“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秦皇為了滿足個人的窮奢極欲,對百姓肆意搜刮,錙銖不留,所以,秦皇也和六國的君主一樣,并不愛民,他的滅亡,也是必然的,乃是咎由自取。 歷史就是如此,歷史車輪滾滾向前,不斷地重演著昔日的悲喜劇,前事不忘,后事之師,若是后人能夠明白這一點,不要步先人的后塵,那么,一切還都好辦,怕只怕,“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這最后一句,振聾發(fā)聵,足以將人從沉睡中驚醒,“前車覆,后車戒”,杜牧目光如炬,大筆如椽,用這樣一句絕世警句來結(jié)束前文,扣人心弦,足以使人三思。 說實話,結(jié)局部分的議論,并不多,但是,一篇文章是否能夠打動人,并不是以字數(shù)來取勝的,杜牧就是這樣,用簡要的語句,言簡意賅地將自己內(nèi)心深處的領悟?qū)懺诹宋闹校M軌蛏线_天庭,令當時的唐朝統(tǒng)治者,有所領悟。 杜牧的這篇文章,是很有針對性的,正如他在《上知己文章啟》中所說的那樣,目的很明顯,就是因為唐敬宗大起宮室,沉溺聲色,所以,引起了杜牧的擔憂,令他想起了當年秦皇的故事,所以,才寫了這篇文章,希望能夠引起唐皇的注意。 據(jù)說,唐敬宗十六歲的時候就已經(jīng)登基繼位了,乃是一個少年天子,少年人的心性,就是安靜不下來,他善于擊球,喜手搏,往往深夜捕狐,與宦官嬉戲終日,貪好聲色,大興土木,游宴無度,不僅如此,他還荒唐到了到處去求訪異人,希望能夠得到不死靈藥,以求長生不老的地步。這樣的行徑,和當年的秦始皇,簡直是如出一轍??匆娏诉@樣的一個皇帝,杜牧這樣的一個愛國之人,又如何能不擔憂呢?紂王無道,鳳舞鸞歌,酒池肉林,結(jié)果社稷消磨,殷商因此而滅亡;秦皇無道,瓊樓畫舸,暴斂錢財,最后干戈頓起,阿房一炬,戰(zhàn)無不勝的大秦,最后也亡國了,那么,唐朝呢,唐朝又會怎樣?有節(jié)度使曾經(jīng)借口“以兵匠助修東都”想趁機起兵,奪取洛陽,所以說,當時的唐朝,表面上看起來歌舞升平,一片中興之勢,其實,卻是時局危險,現(xiàn)實黑暗啊。 所以,杜牧才會寫下了這篇賦,結(jié)合現(xiàn)實,表面上看,是描述秦國因為修建阿房宮而揮霍無度,勞民傷財,最終導致亡國,可是,實際上乃是借秦朝的故事諷唐朝的事情,勸說唐皇以古為鑒,不能哀而不鑒,否則必將重蹈覆轍,因此,此篇華翰,可謂意味深遠啊。 據(jù)說,這篇文章一出世,就引得世人驚嘆,爭相誦讀,不僅如此,這篇賦文,流傳千古,膾炙人口,曾經(jīng)得到過“古來之賦此為第一”的美譽。劉勰曾經(jīng)在《文心雕龍》中說過:“賦者,鋪也,鋪采摘文,體物寫志也”,所以說,“體物”固然重要,“寫志”更要緊。朱熹也曾經(jīng)說過:“鋪陳其事而直言之謂賦”,再看杜牧這篇《阿房宮賦》,先是極盡鋪敘夸張之能事,然后又再結(jié)尾處發(fā)出議論,以寄托諷刺,正好體現(xiàn)了賦的特點,難怪可以流傳萬世呢。 只可惜,對于唐朝的統(tǒng)治者來說,就算他們真的已經(jīng)讀懂了杜牧文章中所說的深意,可是,他們卻未必能夠真的改過。杜牧在《阿房宮賦》中,告誡唐朝的統(tǒng)治者,不要只圖自己奢侈享樂,要當心重蹈覆轍,可是,身在高處的皇帝們,卻并沒有將這樣的逆耳忠言聽進去,最終,黃巢起義爆發(fā),歷史再一次重演了,唐王朝就好像當年的六國和秦王朝一樣,歸于滅亡。 難道這是不可更改的宿命嗎?不,如果是宿命,那就是說早就注定,不可更改,可是,當時的唐朝統(tǒng)治者,明明還是有機會可以挽狂瀾于既倒的啊。遺憾的是,他們看見了杜牧的這篇文章之后,卻不能從諫如流,及時悔改,這才造成了悲劇的再次重演。 對于杜牧而言,他雖然有經(jīng)天緯地的志向,自稱有“平生五色線,愿補舜衣裳”的理想抱負,可是仕途竟然十分不順,當了十多年的幕僚,所得到的只是“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幸名”,充滿了失意之感。中唐后期,朝政難以捉摸,黨派之爭相當嚴重,已經(jīng)到了不是任何人能夠左右的地步了,于是,他便只能選擇了縱酒高歌的生活。 但是,風流倜儻,依紅偎翠,這并不是真實的杜牧,乃是他在不得已的情況之下,將自己的真性情深深地隱藏了起來。杜牧的詩歌,在中唐后期和李商隱并名,兩人合稱“小李杜”,杜甫是“老杜”,他則是“小杜”,天底下姓杜的人,詩歌寫得好的人,那真是太多了,但是,唯有杜牧和杜甫并名,這是為什么,就是因為他的詩歌繼承了杜甫擔憂國事,批判時弊的精神。比如他的《泊秦淮》:“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就是借古諷今的佳作。金陵乃是六朝繁華之地,但是,當隋軍攻破金陵之后,那金陵的王者之氣,便在紙醉金迷的生活中黯然消逝了。然而,中唐后期的那些統(tǒng)治者們,不能以古為鑒,他們眼見得大唐已經(jīng)走向了衰亡,卻依然沉溺在燈紅酒綠之中,這樣做的結(jié)果,只能是步當年陳后主的后塵,這又如何不叫杜牧傷心呢。 可是,傷心又能如何呢,在杜牧年輕的時候,他就早已將自己的肺腑之言,寫進了《阿房宮賦》啊,可是,卻沒有引起統(tǒng)治者的重視。杜甫當年曾經(jīng)寫下了“三吏”、“三別”,對封建統(tǒng)治者進行了無情的批判,可是,唐朝統(tǒng)治者沒有因此而頓悟,多少年后,他的后繼者“小杜”又接替他喊出了“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這樣的句子,卻依然還是沒有使統(tǒng)治者頓悟。兩個不同時代的人,卻有著類似的命運,歷史,再一次重演了。 那么,對于我們今天的人,再次看到杜牧的《阿房宮賦》,我們,又當如何領悟文中的真諦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