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美人誰誤誰,長恨綿綿催心肝,一首白居易的《長恨歌》,道盡了唐時的一段愛恨情仇。詩名曰“長恨”,自然,那個“恨”便是整首詩歌的主題,有唐明皇因貪戀美色而造成江山衰敗的恨,有楊貴妃無奈馬嵬坡香消玉殞的恨,有愛人之間生死永隔的恨……諸多的“恨”,在《長恨歌》中完美融合,使得《長恨歌》體現(xiàn)出豐富的思想內涵,這不僅僅只是一首贊美愛情的詩篇,這也絕不只是一首諷喻朝政的詩歌,對于真摯愛情的贊頌和對于君王庸碌的諷喻,在這首詩歌中交織纏繞,這才有了這首流傳千古、纏綿悱惻的千古絕唱。 元和元年的時候,白居易和他的朋友陳鴻、王質夫一起游覽仙游寺,閑聊的時候,他們無意之中想起了五十多年前的天寶往事,想起了當年唐明皇和楊貴妃的愛情悲劇。白居易十分感慨,于是,陳鴻書撰寫了傳奇小說《長恨歌傳》,而白居易則寫了這首長篇敘事詩《長恨歌》。一詩一傳,詩傳合一,相得益彰,萬古流芳。 詩名曰“長恨”,那么這“恨”究竟從何而來呢?這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要說“恨”,其實也分很多種,如果是家國被毀,父母被殺,那自然是恨入骨髓,不共戴天的大恨;可是,如果是“美人卷珠簾,深坐蹙蛾眉。但見淚痕濕,不知心恨誰”,這樣的怨恨,其實并不是真正的恨,正相反,體現(xiàn)著濃濃的情意。想當年,有一位叫江淹的大才子,寫了一篇《恨賦》,全文哀恨綿綿,從得志的皇帝恨命不長久,寫到了失意的文人哀傷怨恨,將人間種種幽怨和遺恨,全都囊括其中,算得上是對于這個“恨”字,有著很深刻的剖析了。而白居易呢,他也以“恨”為題,寫得哀艷動人,揪人心痛,催人淚下,要理解白居易筆下的這個“恨”字,還得細細地品讀一番這首《長恨歌》。 既然這是一首敘事長詩,那么,在詩中自然是有著起承轉合的,這首詩歌,可以分成四個部分。 從詩歌的開首,到“盡日君王看不足”,是《長恨歌》的第一部分。楊貴妃美若天仙,這是人所共知的,要不然的話,她也不能名列四大美人之一。對于怎樣的人,算是美的,那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啊,所以,為了寫出楊貴妃的美傾國傾城,白居易采用了側面烘托的手法,先不寫楊貴妃,而是從唐明皇入手,“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作為一個皇帝,自然是閱盡天下美人,那唐明皇曾經(jīng)寵愛過的梅妃,據(jù)說也是清雅秀麗的,可是,君王依然嫌不足,朝思暮想,還在繼續(xù)尋找著傾國的美女。白居易不愧是善于寫諷喻詩的高手,僅僅只是開篇第一句,就暗含玄機,不僅暗示了楊貴妃的美,傾國傾城,無人能敵,更暗喻了唐明皇重色誤國,所以才會造成最后“長恨”的結局。 不過,如果按照這樣的春秋筆法繼續(xù)寫下去的話,很有可能全詩都變成了譴責,而在白居易的心中,對這兩位其實是愛恨交加的,所以,自然不能連篇累牘全是諷喻,接下來,白居易筆鋒一轉,開始用優(yōu)美的筆觸,描寫李楊二人的愛情故事,層層遞進,寫得感人肺腑。 女主人公楊貴妃在這時驚艷登場,白居易不寫則已,一寫,就將一位國色天香的佳麗,展現(xiàn)在了世人的面前。女子什么時候是最美的,無過乎那一低頭的溫柔,那一回首的含情,就好像在王實甫的《西廂記》中,那崔鶯鶯之所以能夠使得張君瑞為之癡狂,就是因為“怎當他臨去秋波那一轉”。白居易也用了這樣的手法,只是“回眸一笑百媚生”,這七個字,不僅可以使得“六宮粉黛無顏色”,簡直是可以令得天下間所有自負顏色的女子們,全都自慚形穢,自愧不如。接下來,便是描寫楊貴妃那嬌羞的形態(tài),不管是“春寒水滑洗凝脂”,還是“侍兒扶起嬌無力”,那種柔弱,那種嬌媚,足以令任何人為之心動,為之心疼。如此一個美人,自然是“三千寵愛在一身”啊。 由于白居易是一個擅長寫諷喻詩的大家,所以,這樣的一段形容,勢必會讓人想到,他這么寫的目的,就是為了反諷那唐明皇的重色,那楊貴妃的狐媚惑主?;蛟S也有這樣的可能吧,不過,白居易在詩中寫到李楊愛情的時候,用盡了纏綿含情之詞,倒是讓人覺得,他對于他們愛情悲劇,還是比較同情的呢。 的確是如此,將亡國的責任,推卸到女子的身上,說什么紅顏禍水,一笑傾國,道什么美人笑壁,后主入井,這是最沒有道理的,白居易的本意,或許也并不在“欲懲尤物”。其實,國家的興亡,還是由掌握國家政權的君王和眾位大臣的良莠來決定的。一代賢德的君王大舜,他有兩位貌美如花的妻子娥皇、女英,她們都是母儀天下的萬世表率,可是,試想一下,如果大舜是一個像桀紂一般的暴君,就算娥皇、女英生性再純良,恐怕也沒有用,而史上那些著名的昏君,他們的后宮,也不可能全部都是如妲己一般以美色誤國的狐媚吧。就好像花蕊夫人曾經(jīng)說過的那樣,“君王城上豎降旗,妾在深宮那得知”,說什么女色誤國,其實只是推卸責任的一個借口而已。 當然,其實白居易的詩中,還是有諷喻的成分的,不過,應該在這一句,“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憐光彩生門戶”,別的都沒有什么,可是,任憑草包的外戚專權,那就不是一件好事了。楊貴妃就有一個無能的堂兄楊國忠,依仗自己和貴妃的關系,為非作歹,如果說安史之亂的產(chǎn)生和楊貴妃有那么一點關系的話,或許就在于她的這個不爭氣的堂兄了。 好景不長,白居易旋即就寫到了安史之亂,從“漁陽鞞鼓動地來”一直到“回看血淚相和流”,這是詩歌的第二部分。白居易并沒有詳細地說明安史之亂的形成原因,而是直接寫了安史之亂給李楊二人帶來的悲劇。這一段,寫得哀婉傷感,催人淚下,正好和上面一段的纏綿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給人們帶來了強烈的視覺沖擊。 安祿山的軍隊打進來之后,唐明皇帶著楊貴妃匆匆逃亡,在逃往四川的路上,兵士們突然起了嘩變,要求誅殺罪魁禍首。楊國忠在和吐蕃使者說話的時候,被陳玄禮抓住了把柄,借機殺死,而后,“六軍不發(fā)”,軍士們又逼著唐明皇殺楊貴妃。如果說,楊國忠的死,還算是罪有應得的話,那么,楊貴妃就純粹是充當了替罪羊了,落難君主唐明皇非但沒有能力救她,而且,這將楊貴妃賜死的命令,居然還是唐明皇親自下的。丈夫,竟然要殺自己的妻子,這樣慘絕人寰的事情,擱在普通人的身上,恐怕是要遺臭萬年的了。在民間傳說中,有一個陳世美和秦香蓮的故事,陳世美貪慕富貴,派殺手追殺結發(fā)妻子秦香蓮,最后,包大人知道了這件事,用鍘刀鍘了那個負心漢陳世美,陳世美有這樣的結局,老百姓人人稱快??墒?,這樣的事情,擱在君王家,又有所不同了,唐明皇并不是不愛楊貴妃,不然的話,也不會帶著她出逃了,可是,他卻無能為力,救不了楊貴妃,而且,也不能與之殉情,因為,在他的身上,還肩負著恢復國土的重任啊。所以,唐明皇有必須要活著的理由,這便可憐了楊貴妃,馬嵬坡上魂消散,成了無辜的受害者。 造成這一悲劇的根源,其實還在唐明皇的身上,如果他不是迷色誤國,很可能就不會有安史之亂,這悲劇就不會產(chǎn)生了,他現(xiàn)在想到要以國事為重,可是,這樣的領悟,已經(jīng)后悔遲了,他必須要犧牲無辜的貴妃才能繼續(xù)維持自己作為君主的尊嚴。在這第二段中,我們可以看到白居易對于楊貴妃的死,有著真摯的同情,對于唐明皇的選擇,有著深深的遺憾。 接下來,自然是描寫唐明皇對于楊貴妃的思憶之情了,從“黃埃散漫風蕭索”到“魂魄不曾來入夢”是詩歌的第三部分。白居易通過三個不同的場景來表現(xiàn)唐明皇對于楊貴妃的深深思念。在避難蜀中的時候,看見山清水秀的蜀中美景,唐明皇卻一點都高興不起來,行宮見月,雨夜聞鈴,這些傷心之色和斷腸之聲,始終縈繞在他的心頭。長安收復后,在回京的路上,路過馬嵬坡,“不見玉顏空死處”,這又再次讓他淚如雨下?;氐介L安宮苑之后,池苑依舊,美人不再,不論是春風桃李,還是秋雨梧桐,不論是南苑秋草,還是滿階紅葉,都牽扯著他的心,日復一日的思念,讓唐明皇徹夜難眠。其實,他真的很想進入沉沉的睡夢之中,因為他覺得,如果那樣的話,就能夠和楊貴妃在夢中再次相聚,只可惜“悠悠生死別經(jīng)年,魂魄不曾來入夢”,就算是在夢中,他們也沒有再見面的機會,這又如何不讓人肝腸寸斷呢? 很多人都說,帝王之家難有真正的愛情,或許的確是這樣吧,就好像唐明皇那樣,在國難臨頭的時候,在馬嵬坡拋棄了楊貴妃,令得她香消玉殞,可是,那是他在無可奈何之下被迫做出的決定啊,在事情安頓下來之后,回想起以前的點點滴滴,他又覺得悲從中來,或許,他也會后悔自己曾經(jīng)做的決定吧。在這一段中,我們能夠看到,白居易對于李楊的愛情,賦予了深深的同情,帝王之家本來就難得真正的愛情,所以,唐明皇能夠懷著如此真摯的情感,思念楊貴妃,這樣的感情,其實是很難能可貴的。 白居易不僅善于敘事,他在描寫心理、情感等方面的功夫,也是一流的,這長長的一段有關于唐明皇思憶楊貴妃的內容,是有著層次的,從場所上來說,從蜀山到行宮;從時間上來講,從白天到黑夜,從春天到秋天,這說明,唐明皇的思念,是時時在、處處在的,觸景傷情,睹物思人,詩歌從各個方面反反復復地渲染著唐明皇的苦苦追求和不懈尋覓,在跌宕回旋,層層渲染的過程中,人物的情感上升到了高潮。 在上升到了高潮之后,就進入了整首詩歌的第四段了,從“臨邛道士鴻都客”到最后的“此恨綿綿無絕期”,在詩歌的最后部分,唐明皇對于楊貴妃的思念也進入了最高潮,在現(xiàn)實生活中找不到,他就轉而到夢中去找,夢中還是找不到,就最后到仙境中去找。這最后一段的內容,便是說唐明皇派方士尋找楊貴妃的魂魄的過程,白居易用浪漫主義的手法,寫出了唐明皇的孤單寂寞,以及對往日的哀傷追憶。 如果整首詩歌在唐明皇對于楊貴妃的苦苦思念中結束的話,未免顯得不完美了,這樣的結局不夠浪漫,所以,白居易為整首詩歌添加了這樣一個浪漫到了極致的結尾。 相傳,漢武帝有一個很寵愛的妃子李夫人,在李夫人死后,漢武帝思念成狂,一個叫李少翁的方士知道了之后,就向漢武帝稟告,說自己能施法術,讓他們再次相會。于是,在一個凈室之中,香煙裊裊,薄薄的紗幕后面,點著蠟燭,李夫人的影子出現(xiàn)在了紗幕之上?!笆切?,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姍姍其來遲?!?br> 這樣的一個故事,給了白居易無窮的啟發(fā),于是,他便塑造了一個“能以精誠致魂魄”的“臨邛道士鴻都客”。有了這位高人之后,“上窮碧落下黃泉”,竟然在海外的仙山,找到了已經(jīng)得道成仙的楊玉環(huán),而且,“唯將舊物表深情,鈿合金釵寄將去”,將東西帶給了唐明皇,還許下了堅貞不屈的誓言:“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叮囑唐明皇不要忘記這生生世世永為夫妻的誓言。 看到這里,白居易寫此詩歌的意圖,便更加清楚明白了,說什么“懲尤物、窒亂階”,道什么“尤物惑人”、“狐媚害人”,這些,都并不是白居易寫這首《長恨歌》的真正目的,要不然的話,他也不會在最后,將楊貴妃描寫成是一個“玉容寂寞淚闌干,梨花一枝春帶雨”的仙子形象。若說白居易在此詩歌中略有諷喻,那也主要是針對唐明皇的,誰讓他“漢皇重色思傾國”的呢,楊貴妃之死,也是他一手造成的。不過,“人非木石皆有情”,在最后,那一長段關于唐明皇思憶楊貴妃的描寫,說明白居易對于這位君主,還是有著深深同情的。 其實,唐明皇和陳后主、隋煬帝、李后主、宋徽宗之類的君主,還是有著本質的區(qū)別的,應該說,他的前半生,還可以算得上是一個明君,他先是解決了韋后和安樂公主的問題,穩(wěn)定了唐室,后來,又殺死了企圖作亂的太平公主,再次鞏固了政權。他在位的時候,勵精圖治,使得唐朝進入繁榮昌盛的開元、天寶盛世,應該說,還是一個有道的君主。 只可惜,年老之后,他漸漸變得昏憒,輕信重用了一些小人,比如口蜜腹劍的李林甫等,然后,又沉溺于美色,寵愛楊貴妃,在歌舞升平中麻痹了自己的神經(jīng),這才造成了安史之亂的發(fā)生。 所以說,對于唐明皇來說,或許,我們也應該從兩方面來看待,將唐明皇的形象一分為二,重色輕國的那個人,是唐明皇,而一往情深的那個人,也是唐明皇??赡芤舱且驗檫@樣的原因吧,白居易在寫《長恨歌》的時候,既寫了李楊愛情的真美,又寫了戰(zhàn)爭的殘酷,君王的昏憒,并將兩者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雖然說“甚美必甚惡”,但是,或許在白居易看來,不能因為“甚惡”而抹煞“甚美”,所以,整首《長恨歌》中,贊美愛情的成分,還是占了絕大多數(shù)。 不僅如此,普通詩人塑造皇帝的時候,都喜歡將皇帝塑造成理想化的,高高在上的君主,可是,白居易卻偏偏不這樣,他將唐明皇,這樣一個居于廟堂之上的王者,變成了一個有愛情,有苦惱,有錯誤,有缺點的癡情皇帝,變成一個人情味十足的,有血有肉的人。而《長恨歌》這首詩歌,也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真實的人物形象,有了這樣真摯的人物情感,因此才會變得不朽。 “胭脂淚,留人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一個是不幸遭逢衰變,險些家國不保的君主;一個是紅顏薄命,最終難免香消玉殞的解語花;一段繾綣纏綿,感人肺腑的愛情故事,可惜相愛卻無法相守一生?!堕L恨歌》之“恨”,究竟說的是什么,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不同的答案,或許,我們無需執(zhí)著于問題的正確答案究竟是什么,只需要知道,“天長地久有時盡”,人間真情無絕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