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昌碩(1844-1927)近代著名畫家 吳昌碩(1844-1927),出生在浙江省安吉縣鄣吳村(今屬孝豐縣)。原名俊,又名俊卿,初字香補、薌圃,小名“鄉(xiāng)阿姐”。他出身于世代書香門第,詩文傳家。 吳昌碩一生作畫難以計數(shù),每有所作,必有題詠。吳昌碩在繪畫上的完成度,往往通過長題書法得以增效。少則一長題,多則雙題,甚至多題。這些長題,除了極個別的作品援引古詩之外,基本上是自作詩文。盡管由于晚年繪畫數(shù)量激增來不及作詩而請好友沈石友等代作部分題畫詩外,多數(shù)還是出自缶翁本人。 吳昌碩自幼愛好金石,22歲時雖考取秀才,但無心繼續(xù)考取功名,而潛心金石書法。后從俞樾習文字、訓詁、辭章之學,再赴蘇州,長期居住蘇州并游居上海,“盡交當世通雅方聞擅藝能之彥”,特別是結交蘇州名士吳大澄、吳云(平齋)、潘祖蔭(鄭齋)等,得遍覽各家所藏金石書畫、歷代文物,大開眼界;從師楊峴(見山)學習書法、詩文,而一生獨鐘愛石鼓文,十年如一日,以致人書俱老;受任頤(伯年)影響,學習繪畫,并以書入畫,開文人畫新風氣。 吳昌碩 1915-1916年作 花卉十二屏 鏡心 成交價格:RMB 209,300,000 就各單項藝術而言,篆刻將“書從印入,印從書出”的鄧石如篆刻理念融于石鼓文書法之中,集浙皖刀法之長,別增后期制作,蕩滌纖曼,而求渾樸厚重,寓巧于拙而入于拙,開“吳派”印風;書法以石鼓文化出己意,并以石鼓筆法作行草,圓渾如古鐵,郁勃似盤蠖,為篆書、行書開出新境,再與篆刻聯(lián)姻,相輔相成,互為刀筆,氣勢奪人,力能扛鼎;繪畫以篆法為干,草法為枝,一任書寫,隨境題跋,點線面完美的配置,將寫意繪畫提升到一個前無古人的高度,開海派繪畫新篇;詩文古趣,雖不及唐宋名流,而能一如其書畫篆刻,真氣彌漫,抒攄胸臆,尤以題畫詩為勝,佳作迭出,詩書畫印渾然一體,樹立了“詩書畫印”新的文人綜合藝術標準,影響海內(nèi)外至今不減。 在近現(xiàn)代中國書畫史上,作為“后海派”的代表畫家,一代宗師吳昌碩的光芒無疑是最為耀眼的。而“海上畫派”這個同上海1843年開埠以后一起成長起來的畫派給當時充盈著陳詞濫調(diào)的清末畫壇帶來一絲清新的“海風”。相對于“前海派”以兼工帶寫的花鳥畫和人物畫較為突出的大家趙之謙、虛谷、任伯年等來說,后海派在20世紀初的二三十年中,大寫意花鳥畫逐漸壓倒了人物和兼工帶寫的花鳥畫、而吳昌碩無疑自始至終都充當著金石大寫意花鳥風領袖人物的角色。 吳昌碩 致三多花卉冊 冊頁 (四開八頁) 成交價格:RMB 51,750,000 吳昌碩在五十五歲以前的繪畫藝術是廣泛涉獵、不斷學習、轉益多師的孕育時期。從五十五歲左右開始,他的繪畫藝術進入了升華創(chuàng)造階段,同時仍然不斷向前人和同時代人不斷學習借鑒,在五十六歲做了一月安東縣令后徹底放棄入世濟世的想法,全身心投入藝術創(chuàng)作中,到六十歲時,開始自定潤格鬻畫。 在吳昌碩的晚年,隨著西方文化和教育體制的挑戰(zhàn),和受西方文化影響的新文化運動的沖擊,傳統(tǒng)藝術的基礎動搖了,吳昌碩繼續(xù)實踐傳統(tǒng)繪畫被賦予了一種更為公眾的甚至民族的特性,吳昌碩的金石氣可以看作中國文人畫傳統(tǒng)的最后的榮光。在中國新舊文化交替的歷史背景下,吳昌碩是對傳統(tǒng)中國文化的繼承和創(chuàng)新的關鍵人物,是金石畫風從晚清過渡到民國的主要繼承者,也是近現(xiàn)代中國藝壇承前啟后的一代巨匠,其地位與影響力沒有人能與之相比。吳昌碩及吳門一派的書畫家成為上海和中國畫壇的主流,形成“家家昌碩,人人缶翁”的局面。 吳昌碩字畫求購/送拍電子郵箱:xgd1623827719@163.com 若您想求購名人字畫,請按照如下格式發(fā)送至我們的郵箱: 畫家名+題材+規(guī)格+預算 若您想送拍藏品,請準備作品如下材料發(fā)送至我們的郵箱: 1. 藏品的清晰彩色照片(單附落款、印章的局部放大圖)。 2. 藏品的尺寸,材質及其他細節(jié)描述。 以下是吳昌碩作品拍賣成交記錄: 數(shù)據(jù)來源于雅昌藝術網(wǎng) 數(shù)據(jù)來源于雅昌藝術網(wǎng) |
|
來自: 吟嘯且徐行 > 《近現(xiàn)代書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