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靈帝五年,曹操為典軍校尉。獻帝初平二年春,關東諸將以朝廷幼沖,迫于董卓,欲立幽州牧劉虞為主。操曰:“吾等所以舉兵,而遠近響應者,以義動故也。今幼主無昌邑亡國之釁,一旦改易,天下其孰安之?諸君北面,我自西向?!苯ò苍昵锇嗽?,曹操在許,謀迎天子。荀彧曰:“自天子蒙塵,將軍首唱義兵,今兆民懷感舊之哀,誠因此時,奉主上以從人望?!辈倌宋饔熳?,董承等據(jù)險拒之。操問董昭曰:“今當施何計?”曰:“將軍誅暴亂,五伯之功也。今留匡弼而事勢不便,惟有移駕幸許耳?!辈僭唬骸吧?!”遂遷都許。詔書下袁紹,責以“不聞勤王之師,但擅相討伐”。紹上書深自陳訴。先是,紹患事有不便于己者,欲移天子都鄄城,使說曹操,拒之。郭嘉往見袁紹,謂紹謀臣曰:“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不知用人之機,多端寡要,好謀無決,欲與共濟天下大難,定霸王之業(yè),難矣!”遂去而就操。三年秋九月征袁術,術棄軍走。五年復出兵戰(zhàn)袁紹,紹軍大潰。六年春三月,曹操以袁紹新破欲以其間擊劉表荀彧曰紹既新敗宜乘其困遂定之若紹收其余燼乘虛以出人后則公事去矣操乃止。十七年冬十月,董昭以為丞相有今日之功,不可久處人臣之勢,宜進爵國公,九錫備物,以彰殊勛。荀彧曰:“曹公本興義兵以匡朝寧國,不宜如此?!辈儆墒遣粣?。彧以疾留壽春,飲藥而卒。 臣光曰:孔子之稱管仲之仁,豈非以其輔佐齊桓,大濟生民乎?荀彧佐魏武而興之,其功豈在管仲之后乎!而杜牧乃以為“彧之勸魏武取兗州則比之高①、光②,官渡不令還許則比之楚、漢,及事就功畢,乃欲邀名于漢代。”臣以為使魏武為帝,則或為佐命元功,或不利此而利于殺身以邀名,豈人情乎! (節(jié)選自《通鑒紀事本末·曹操篡漢》) 【注】①高:指漢高祖劉邦。②光:指漢光武帝劉秀。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曹操以袁紹新破/欲以其間擊劉表/荀彧曰/紹既新?。顺似淅於ㄖ艚B收其余/燼乘虛以出人/后則公事去矣/操乃止 B.曹操以袁紹新破/欲以其間擊劉表/荀彧曰/紹既新?。顺似淅В於ㄖ艚B收其余燼/乘虛以出/人后則公事去矣/操乃止 C.曹操以袁紹新破/欲以其間擊劉表/荀彧曰/紹既新?。顺似淅於ㄖ艚B收其余燼/乘虛以出人后/則公事去矣/操乃止 D.曹操以袁紹新破/欲以其間擊劉表荀彧/曰/紹既新?。顺似淅В於ㄖ艚B收其余/燼乘虛以出人/后則公事去矣/操乃止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典軍校尉,西園八校尉之一,軍中最高級別的軍官,掌管京師附近的兵權,多由皇帝的親信擔任。 B.蒙塵,本義是蒙受塵垢?,F(xiàn)多比喻美好的人、物受玷污或埋沒,文中比喻帝王失去政權,流亡出奔。 C.五伯,一作“五霸”,即春秋五霸,指春秋時的五諸侯之長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 D.九錫,古代天子賜給諸侯、大臣的九種器物,為最高禮遇。后因朝臣篡位多先邀九錫而成篡位的代稱。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關東諸將因獻帝年幼且受董卓控制而想廢帝另立;曹操以獻帝無大過而改立將令天下不安為由反對,針鋒相對地表示支持獻帝。 B.荀彧不僅能著眼于天下民望之大勢向曹操建言,還能在具體的軍事行動上審時度勢為曹操謀劃,是具有遠見卓識的謀臣。 C.曹操挾天子詔令而重責袁紹,然后又斷其欲借天子以求自保的打算;大敗袁紹后即乘勝追擊,不給對方卷土重來的機會。 D.曹操打著興義兵輔幼主的旗號,在謀臣助力下征戰(zhàn)豪強連連得勝,董昭以為他當進爵國公邀九錫,可謂正合其篡漢的野心。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 (1)今留匡弼而事勢不便,惟有移駕幸許耳。(4分) (2)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不知用人之機,多端寡要,好謀無決。(4分) 5.司馬光、杜牧兩人對荀彧的評價是否相同?請結(jié)合文本內(nèi)容簡述。(3分) 【參考答案】 1.C(①“欲以其間擊劉表荀彧曰”中“擊”的賓語是“劉表”,故“劉表”后必須斷句,而“荀彧”是“曰”的主,故語不能斷②“宜乘其困遂定之”是一個連貫行為,都受“宜”字統(tǒng)領,故不斷開③“余燼”一詞比喻戰(zhàn)敗后殘余的兵力,不能斷開;④“乘虛以出人后”是獨立句子,“則”作上下句連詞引出結(jié)果,故應該在“則”的前面斷句。綜合排除,C項正確) 2.A(“最高級別的軍官”錯誤,應該是中級軍官。) 3.C(“然后又斷其欲借天子以求自保的打算”理解錯誤,原文中有“先是”一詞,是“此前”的意思) 4.Cl)現(xiàn)在留下來輔佐(天子)情勢不利,只有移動天子大駕到許地去。(得分點:“匡弼”“不便”“幸”各1分,句意1分) (2)袁紹只想仿效周公謙恭禮待賢士,卻不懂得用人的方法。頭緒繁多卻缺乏要領;喜歡謀略,但又沒有決斷。(得分點:“下士”“機”“多端寡要”各1分,句意1分) 5.①評價不同。②杜牧對荀彧持批判否定態(tài)度,認為他力助曹操征討天下時,可將他與漢高祖等皇帝相比,到曹操奪取天下的大勢已定時才想起要留得一個盡忠于漢的名聲;③司馬光則給予荀彧堪比管仲濟民之仁的評價,認為關鍵時刻不求做開國大臣的殊榮而冒著生命危險反對曹操稱魏公、加九錫,是常人難以做到的盡忠于漢的舉動。(每點1分。意思答對即可,②③點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給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