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書中說,智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該怎樣理解?做人難,做女人更難,到底難在哪里呢?我們絕大多數人都生活在怎樣的無形牢籠之中?為什么智慧是一切德行的根本?為什么要知行合一、人我合一、言行合一、義利合一?《中庸》第20章的第三段,雖然很短,但是非常重要,因為這一小段里面有《中庸》這本書的一大核心思想。就是“天下之達道五”和“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我們上一章詳細地一起剖析了“天下之達道五”,也就是五種人際關系為什么重要?為什么是天下人都必須處理好的?今天咱們一起來聊一聊知、仁、勇這三達德,為什么智慧、仁愛、勇敢是天下最高的德行?2018年五月份,精讀《中庸》的時候,讀到這一章,我給自己提了這道思考題。當時,針對知、仁、勇各寫了一段心得,我們今天把當年寫的心得,和追加的思考,一起跟大家分享一下。人生活在五種人際關系之中,錯綜復雜、利害交織,道義和情感,經常處于難以平衡和取舍的狀態(tài)。因此,要想處理好人我、利害、遠近、情理的切割與取舍,洞察力和分析力便是一個關鍵。沒有智慧,自然容易短視和偏激,待人接物容易失度,會造成一連串的壞結果。而有智慧的人,是能夠參透人我、好壞、遠近、利和義是一體兩面的,這樣的話才更有洞察力。今天再讀當年的這小段心得,讓我想起宋丹丹的小品,里面有一句臺詞:其實,無論是誰,都沒有辦法什么都得到,有得必須得有失。不管你官多大,不管你財富有多少,不管你的智慧有多深,人都會在天理和人欲之間不停地掙扎和取舍。做人為什么難?做女人為什么更難?難不就難在這取舍嗎?女人難,主要難在過度感性嘛!過度感性就意味著情感和理性之間的沖突嘛!就更難以取舍嘛!我們普通人總是這樣子,自己好了,好像別人會不太好。別人很好了,自己又不怎么太滿意。想得到吧,又怕付出了代價得不到。得到了以后吧,又怕再失去。得到了利益,又害怕沒有盡到該盡的義務,最后被清算。去盡了自己該盡的義務,又害怕自己得不到該得的回報。如果人的智慧到位了,就會看清楚得和失、好和壞、人和我是一體兩面。這樣的情況下,他的得失心就淡了,好惡心就少了,執(zhí)著心就會清了。我們絕大多數普通人都生活在一座由四堵無形的高墻筑成的牢籠里,這四堵高墻分別是生死、得失、愛恨和榮辱。我們都活成了風箱里的老鼠,一會兒跑這邊,一會兒跑那邊兒,一刻不得安生。當智慧看懂了得和失、生和死、榮和辱、愛和恨是一體兩面的,是相互轉化的,人心態(tài)就完全會不一樣了。當年寫的心得是:處理人際關系的大法則就是待人如己、將心比心。如果我們沒有一顆善待別人的仁愛之心,只是簡單地算計,用利害關系來處理天生就帶有感性成分的人際關系,我們很容易走向極端,甚至會變成那個納粹頭子希特勒,冷血、無情。只有真誠的愛,才能夠讓自己升起同理心;有了同理心,才更容易獲得對方的共鳴,從而進入人際關系的良性循環(huán)。今天再讀這段心得,讓我想到一個問題,印度傳進來的佛家特別強調慈悲,咱們中國的儒家特別強調仁,西方的基督教特別強調愛。這是不是告訴我們,真正悟了道,明了理的人,一定會有一顆仁愛之心,一定會自然而然、自動自發(fā)地去愛別人、關心別人、幫助別人。實際上,我們再進一步分析就會明白,這些人之所以會有仁愛之心,會愿意去利他,很主要一個原因是因為,第一個他們有智慧,他們能夠看見人我不二,人我合一,能夠領會利他即是利我。因為天道好還,因果不虛,有舍必有得,所以真正的智慧到家了,一定會有平等心和慈悲心,不僅僅待人如己,而且能夠善待萬物。我記得葉曼老師,是一位很有修養(yǎng)的大菩薩,他很小的時候聽見火鍋店殺羊,聽見羊的叫聲,以后就再也不吃肉了。因為她說:“聞其聲,不忍食其肉”。這就是慧根深,悲心重的表現。當年寫的心得是:人性的內在都有恐懼和貪婪兩只猛獸,就算是能認識到善待對方,就是善待自己的道理,從情感上也有一顆愛心,但是在取舍的時候是要做自我犧牲的。愛別人是要付出自己利益的,有的時候還要付出生命,所以這是非常難以做到的。更關鍵的是很多成就他人的事情,都特別不容易完成,需要足夠的能力和勇氣,需要強大的自律和執(zhí)行能力,需要能夠戰(zhàn)勝人性中的自私和貪婪,而能夠做到這一點最最重要、最最根本的就是勇氣。今天再讀這段心得,就讓我想到兩句話。第一句話是現代人講的:這個世界上最遠的距離是從知道到做到。第二句話只有四個字,是明代大思想家王陽明強調的“知行合一”。“知行合一”為什么幾百年來一直被稱道,一直被傳播。還不是因為知行合一,第一很重要,第二很難做到,第三做到的人很少嘛。對于我們今天很多人來說,別說要命,就是要錢,感覺都比要命還難受。為什么會有這種情況呢?是因為我們絕大多數人都看不懂這個“勇”字的背后是個“義”字。義者宜也,義就是應該去做的事,去應該做到位的事,做到為而不過分的事。很多時候要做到就要犧牲,就要戰(zhàn)勝困難。如果不是對人我合一,利他即是利人的根本道理心領神會,很難有這種自我犧牲的精神,很難能做到拿自己開刀。雖然君子要有知、仁、勇這三種天下最共通的大德,但是這三種德行只是外在表現不同,其根源則完全相同,那就是對亙古不變的天道體認和堅守。能夠做到人我合一、言行合一、義利合一。這個合一就是道,就是中庸,就是一陰一陽之謂道。反過來說,一個人悟了道,尊了道,他一定會有知、仁、勇這三種德行,也一定會處理好人生當中最重要的五種關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