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人愿意吃腐爛的食物,但我們對于面包、酸奶、巧克力等發(fā)酵食品卻是愛不釋手。實際上,腐爛與發(fā)酵的原理基本相同,均起源于微生物對食品的代謝作用。 穿越時空的美味 近代微生物學之父路易·巴斯德(Louis Pasteur)在1857年提出,所有發(fā)酵都是由微生物引起的,而特定的微生物會引起特定種類的發(fā)酵。 盡管我們直到19世紀才弄明白發(fā)酵的個中緣由,但人們制作和食用發(fā)酵食品已有近萬年的歷史。發(fā)展至今,各種發(fā)酵制品繁多,按照制成的食品通??梢苑譃椋殿?/strong>: 第一,酒精飲料類,如黃酒、啤酒等; 第二,乳制品類,如奶酪、酸奶等; 第三,豆制品類,如豆豉、納豆、毛豆腐等; 第四,發(fā)酵蔬菜類,如辣白菜、泡菜、酸黃瓜等; 第五,調味品類,一般是谷物發(fā)酵制品,如醋、醬油、味精等[1]。 另一項發(fā)酵食品的里程碑事件發(fā)生于1900年代,彼時正在巴黎巴斯德研究所工作的俄羅斯科學家、未來的諾獎得主——伊力亞·梅契尼科夫(Elie Metchnikoff)試圖找出參與發(fā)酵的微生物對人類健康的影響。 通過對保加利亞人飲食習慣的研究,他發(fā)現(xiàn)長壽人群有著經(jīng)常飲用發(fā)酵乳制品(如酸奶)的習慣,并于1907年在The Prolongation of Life: Optimistic Studies一書中提出了“酸奶長壽”理論,即酸奶中的乳酸菌可能抵制胃腸道代謝的腐爛作用,從而預防疾病和衰老。 伊力亞·梅契尼科夫或許是最早進行發(fā)酵食物及腸道菌群抗衰研究的學者了。 圖注:路易·巴斯德(左)與伊力亞·梅契尼科夫(右) 健康長壽,不止酸奶 事到如今,梅契尼科夫的酸奶長壽理論是否經(jīng)受住了時間和科學的檢驗呢? 答案是肯定的。Dennis和Robert篩選調查了108項發(fā)表于1977-2017年間關于酸奶和健康的研究[2],發(fā)現(xiàn)乳糖消化和耐受性與酸奶攝入之間存在因果關系,攝入酸奶能有效降低乳腺癌、結腸直腸癌和2型糖尿病的風險,并能改善體重、維持心血管、骨骼和胃腸道健康。 文章末尾提出,酸奶等發(fā)酵奶制品具備優(yōu)于牛奶的健康增益效果,應該鼓勵將其加入國家膳食指南。 實際上,除了發(fā)酵奶制品,許多種發(fā)酵食品都具有促進健康和延年益壽的效果。如紅曲米,一種以稻米為原料,用紅曲霉菌發(fā)酵而成的中國傳統(tǒng)食物。自唐代以來,它一直被用作著色劑、防腐劑、調味劑,并被用于“改善消化、脾臟、血液循環(huán)、解決血瘀”[3]。 近年來一項臨床試驗證實,補充紅曲米可以使LDL-膽固醇和載脂蛋白水平分別降低20.5%和14.4%,該功效可能是由單胞素化合物家族引起的[4]。 圖注:紅曲米 再如納豆(Natto),它是一種由納豆芽孢桿菌發(fā)酵的日本食品。日本一項超過29000名受試者的隊列研究表明,攝入納豆可能會降低心血管疾病的死亡風險[5]。 此外,納豆水提取物還顯著延長了線蟲的壽命,增強了它們對氧化和熱應激的抵抗力,延緩了脂褐素的積累,而未經(jīng)過發(fā)酵的大豆提取物則沒有此類功效,這可能與抗氧化肽、多胺和酚類化合物在大豆發(fā)酵生產過程中的積聚有關[6]。 舌尖享受,腸道抗衰 我們的祖先在不經(jīng)意間發(fā)現(xiàn)了發(fā)酵食物的美味與便利,并在接下來的近萬年里享受著隨之附贈的保健和抗衰效果。 首先,發(fā)酵能夠改良食物中營養(yǎng)成分的富集情況。如微生物的分解代謝途徑能降低肉類和植物中高熱量的單糖和雙糖(如葡萄糖、蔗糖和果糖)的濃度從而改善血糖水平,以及提高食物耐受性(如乳制品中的乳糖)從而促進消化吸收。 其次,食用發(fā)酵食品亦能直接影響的我們的腸道菌群本身。如2020年一項基于組學的研究分析了28114份腸道菌群樣本,揭示了消費發(fā)酵食品與腸道菌群之間的關系。相較于對照組,食用發(fā)酵食品的被試樣本中富含更多的共軛亞油酸(Conjugated linoleic acids, CLA)——一種天然存在的有益脂肪酸[7]。 圖注:基于組學研究的樣本分析結果 最后,除了直接的影響,發(fā)酵相關微生物及其細胞產物還能與腸道上皮細胞或宿主免疫系統(tǒng)相互作用,從而提高機體整體健康水平,延緩衰老[8]。 圖注:發(fā)酵食品對健康有益的機制基礎 What's more 此外,關于發(fā)酵食品,讀者們最常聽到的另一個詞便是益生菌了。那么究竟什么才是益生菌,所有的發(fā)酵食品都是益生菌發(fā)酵的嗎?2019年國際益生菌和益生元科學協(xié)會(ISAPP)發(fā)表聲明,制定了嚴格的標準以定義益生菌、發(fā)酵食品和益生菌發(fā)酵食品(圖2)。 只有那些經(jīng)過驗證,對人體健康有益的安全菌種才能被稱作益生菌,且在最終產品中包含足夠數(shù)量的益生菌才能稱作益生菌發(fā)酵食品[8]。 圖注: 益生菌、發(fā)酵食品和益生菌發(fā)酵食品的區(qū)別 最后,筆者想與讀者們談談發(fā)酵食品的安全問題,從而幫助大家兼顧美味與健康。 盡管發(fā)酵食品占據(jù)了全球人類飲食的1/3,但各國政府在制定膳食指南指導方針時似乎并未給予足夠的重視,唯一有具體指南的國家是印度,它鼓勵孕婦食用發(fā)酵食品[9]。這種局面的造成可能與科學研究水平及監(jiān)管政策的落實有關。 實際上大多數(shù)用于食品發(fā)酵的微生物都是無害的,但我們仍應警惕食源性病原體的污染(如沙門氏菌、肉毒桿菌)以及能攜帶傳播性抗生素抗性基因的發(fā)酵食物(如陳年奶酪、香腸)。 一些發(fā)酵食品的微生物代謝物也會帶來安全風險。酒精(如葡萄酒、啤酒和白酒)和鹽(如醬油或泡菜)是一些發(fā)酵食品的固有成分,應適量食用。 組織胺、酪胺和其他生物胺是由一些乳酸桿菌在奶酪、肉類、蔬菜、大豆和葡萄酒發(fā)酵過程中通過氨基酸的脫羧作用形成的。當宿主缺乏相應解毒能力時,這些胺類物質可以引起輕微或更嚴重的影響,如偏頭痛等[10],保持衛(wèi)生以及使用脫羧酶陰性的發(fā)酵劑是目前減少或減輕生物胺形成的最佳策略。 —— TIMEPIE —— 參考文獻 1. Gasbarrini G, Bonvicini F, Gramenzi A. Probiotics History. J CLIN GASTROENTEROL 2016, 50(Supplement 2): S116-S119. 2. Savaiano DA, Hutkins RW. Yogurt, cultured fermented milk, and health: a systematic review. NUTR REV 2021, 79(5): 599-614. 3. Yang CW, Mousa SA. The effect of red yeast rice (Monascus purpureus) in dyslipidemia and other disorders. COMPLEMENT THER MED 2012, 20(6): 466-474. 4. Cicero AFG, Fogacci F, Rosticci M, Parini A, Giovannini M, Veronesi M, D Addato S, Borghi C. Effect of a short-term dietary supplementation with phytosterols, red yeast rice or both on lipid pattern in moderately hypercholesterolemic subjects: a three-arm, double-blind,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NUTR METAB 2017, 14(1). 5. Nagata C, Wada K, Tamura T, Konishi K, Goto Y, Koda S, Kawachi T, Tsuji M, Nakamura K. Dietary soy and natto intake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mortality in Japanese adults: the Takayama study.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2017, 105(2): 426-431. 6. Ibe S, Kumada K, Yoshida K, Otobe K. Natto (fermented soybean) extract extends the adult lifespan of Caenorhabditis elegans. Biosci Biotechnol Biochem 2013, 77(2): 392-394. 7. Taylor BC, Lejzerowicz F, Poirel M, Shaffer JP, Jiang L, Aksenov A, Litwin N, Humphrey G, Martino C, Miller-Montgomery S, Dorrestein PC, Veiga P, Song SJ, McDonald D, Derrien M, Knight R. Consumption of Fermented Foods Is Associated with Systematic Differences in the Gut Microbiome and Metabolome. MSYSTEMS 2020, 5(2). 8. Marco ML, Sanders ME, G?nzle M, Arrieta MC, Cotter PD, De Vuyst L, Hill C, Holzapfel W, Lebeer S, Merenstein D, Reid G, Wolfe BE, Hutkins R. The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Association for Probiotics and Prebiotics (ISAPP) consensus statement on fermented foods. Nature reviews.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 2021, 18(3): 196-208. 9. Nutrition NIF. Dietary guidelines for Indians. 2011 ]https://www. nin.res.in/downloads/DietaryGuidelinesforNINwebsite 10. Alvarez MAMM. The problem of biogenic amines in fermented foods and the use of potential biogenic amine-degrading microorganisms as a solution. Trends Food Sci. Technol 2014(39): 146-15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