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 釋 疑 ①望門投止:指人在窘迫中,見有人家便去投宿,以求隱匿。 ②張儉:東漢高平人,曾彈劾殘害百姓的宦官侯覽,覽反誣他結黨叛亂,朝廷下令捕張儉,逼得他只好逃亡。人們敬重他的人品,只要他去投宿,都冒著生命危險接待他。 ③忍死:忍痛裝死。 ④須臾:極短的時間。 ⑤杜根:東漢定陵人。安帝時,鄧太后臨朝攝政,外戚專權。杜根上書要求太后還政于安帝。太后大怒,令人把他裝在布袋里在殿上摔死。施刑的人敬其品格,撲打不用力,后又載出城外,待其蘇醒。太后派人檢驗,杜根裝死三日,目中生蛆,因得脫身。鄧太后被誅后,他復職為侍御史。 ⑥兩昆侖:指康有為和作者自己。 譯 文 看到有人家就上門投宿,我希望出亡的康有為、梁啟超能像張儉一樣受到人們的保護。也希望戰(zhàn)友們能如杜根一樣忍死待機完成變法維新的大業(yè)。 我橫刀而出,仰天大笑,因為去者和留者肝膽相照、光明磊落,有如昆侖山一樣的雄偉氣魄。 海 海 賞 析 譚嗣同(1865年3月10日-1898年9月28日),字復生,號壯飛,湖南省長沙府瀏陽縣(今湖南省瀏陽市)人,生于順天府(今北京市),中國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維新派人士。其所著的《仁學》,是維新派的第一部哲學著作,也是中國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 譚嗣同早年曾在家鄉(xiāng)湖南倡辦時務學堂、南學會等,主辦《湘報》,又倡導開礦山、修鐵路,宣傳變法維新,推行新政。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譚嗣同參加領導戊戌變法,失敗后被殺,年僅33歲,為“戊戌六君子”之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