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匯編職方典第九百七十七卷目錄 寧波府部匯考三 寧波府關(guān)梁考二 寧波府公署考 寧波府學(xué)??肌磿荷鐚W(xué)附〉 寧波府戶口考 寧波府田賦考 職方典第九百七十七卷寧波府部匯考三寧波府關(guān)梁考二《府志》定??h嘉定橋 在縣東北鼓樓前。 善慶橋 在縣西北,今名總鋪橋。 曹家橋 徐家橋 洞橋 通利橋 市西橋 安樂橋 慶利橋 又名廣利橋。 黃家橋 又名黃泥橋。 永豐橋 在西北坊隅。 太平橋 在總鎮(zhèn)府東南。 永鎮(zhèn)橋 在總鎮(zhèn)府前。 通濟橋 在縣治西北,今名劉衙橋。 橫帶橋 在縣治東北。 董家堰橋 虹橋 又名義慶橋。 雙橋 林師橋 任家橋 西歸橋 七星橋 俱東管二都。 范家橋 又名羅家橋。 韓郎橋 俱東管三都。 大有橋 在馬沮匯地方向系堰基,明崇禎間邑令張琦改建。 新涇橋 白龍廟橋 賀家橋 王沙蟹橋 李監(jiān)橋 童家橋 王家墓橋 路林廟橋 永福橋 孔浦橋 董家橋 通濟橋 明萬歷間,邑人貢士莊岳建,俱西管四都。 壓賽堰橋 蔡家橋 四方橋 永寧寺橋 汪秀才橋 駱駝橋 湯家橋 廣生橋 沈郎橋 周家店橋 壽齡橋 馮家橋 石橋 俱西管五都。 妙勝寺橋 貴駟橋 劉謁造。 陸迪功橋 余博橋 俱西管六都。 李衡橋 幢山橋 浦橋 俱靈緒一都。賢良橋 大橋 澥浦橋 俱靈緒二都。 張家橋 靈緒三都。 安靜橋 砂橋 澤山橋 俱靈緒四都。 松浦閘橋 東湖閘橋 下湖閘橋 俱靈緒五都。 鄭家橋 南宮橋 酒庫橋 進士橋 更名石堰。 崇孝東橋 崇孝西橋 蔣家橋 俱崇丘一都。 高壽橋 周龍橋 俞家石橋 陳家橋 范家橋 龍山橋 大堰橋 高橋 順道橋 謝墅橋 俱崇丘二都。 長山橋 和尚橋 俱崇丘三都。 練盆橋 橫山橋 丁家橋 任鐵渡橋 俱崇丘四都。 大名洋橋 童家橋 蔣博橋 斗紐橋 太公橋 新橋 石湫橋 井亭橋 鼎耳橋 俱靈巖一都。 衛(wèi)家橋 行者橋 方家橋 王家橋 薛家橋 宋隘橋 俱靈巖二都。 牌門橋 上有沃頖牌坊。清水橋 里人御史沃頖建。李鑒橋 蔣家碶橋 湯家橋陳畫橋 俱太丘一都。 大興碶橋 洞橋 三眼橋資圣橋 馬家橋 孫家橋 陳勝橋 俱太丘三都。 石纜橋 謝家橋 上孫橋 師姑橋 大名橋 念條橋 俱海晏一 都。 麻車橋 清店橋 柴家橋 俱海晏二都,正科沃汝明修。 狀元橋 宋紹熙三年,令王阮創(chuàng)立于石欄,刻云人從石上行,狀元此時生。遂以狀元名橋。明初,張信以狀元及第符其言。 東新橋 虞家橋 曉峰橋 第二橋 第三橋 東江橋 俱在縣東昌國。 大浹渡 在縣南一里,即大浹口。 小浹渡 在縣東南十五里,即小浹口。 石橋渡 在縣西十里。 梅墟渡 在縣西三十里,康熙戊午士民陳承湖等呈縣詳憲批免,本圖雜派,置田贍渡。胡家渡 縣南二十里。 朱家渡 東江渡 算山渡 在縣南三十里。 蘆浦渡 在縣東五十里。 蚶岙渡 在縣東南十五里。 施家渡 在縣西南三十里。 穿山渡 在縣南一百里。 梅山渡 嵩子渡 俱在縣東南一百里。舟山渡 在縣東昌國。 象山縣 長樂橋 在縣治東,宋景定三年建,明嘉靖初,道人王正潮重建。 永安橋 在縣治西,跨鳳溪而鎖玉帶,一邑風水之關(guān)。 明倫橋 在儒學(xué)東,又名青龍橋。 宣化橋 在儒學(xué)之西,又名白虎橋。 下路橋 在縣西南。 中路橋 在縣西南。 惠政橋 在縣治南,宋紹興年間編木為之,嘉定十五,年令趙善晉易以石,今移于城外,為釣橋。 象山橋 在縣治南。 綠野橋 在放生池南,俗呼小橋。 徐家橋 在縣治西南。 慶登橋 在縣治西。 迎恩橋 在縣治西南一里,舊名南橋,以筑城毀。明嘉靖三十三年毛令德京重建,改今名。登云橋 在縣治西彭姆嶺下,明嘉靖三十一年建,城橋遂毀。 東安橋 在縣東二里,俗名四板橋。 圓峰橋 在縣北一里,又名昭慶橋。 鳳躍橋 在縣西北一里等慈寺前。 南濟橋 在縣南門外,邑人周希程舍田一丘,拓河建橋以為民便。 新橋 在縣南四里,明正統(tǒng)間建,后因湍水迅急,舟行艱阻。明嘉靖二十九年道人王正潮更為二洞,民便之。 大橋 在縣南六里,宋紹興年間建。 烏溪橋 在縣西六里。 湯家后門橋 在縣西七里。 大溪橋 在縣西八里,明萬歷三十五年吳令重修。 朱家橋 在縣南十里。 火燒橋 在縣東北十里。 登明橋 在縣西二十里。 ??跇颉≡诳h東北二十里,明弘治六年鄭令琳建,嘉靖三十四年毛令重修。 風橋 在縣東北三十里,有仙巖金峰之勝,隱者章位常風于此因名。 錢倉四橋 在縣東北四十里,明嘉靖二十年耆士易顯建。 芝橋 在縣西南三十里。 太平橋 在縣東北四十里,明洪武三年四年倭寇犯境,千戶易紹宗殺賊于此,被害。其孫易寧、易顯乃就此建橋,號曰太平。 歐陽橋 在縣西四十里,舊名儒雅洋橋,明成化間重修,適同知歐陽懋過此因名。 東溪橋 在縣西四十里。 蠣江橋 在縣南五十里。 鎮(zhèn)瀛橋 在縣西六十里,明萬歷三十年省祭周時策等建。 五眼橋 在縣南九十里。 南關(guān)橋 在縣南九十里,侍郎俞士吉出使日本于此發(fā)舟,因名南關(guān)橋。正德間,義官王玉重建。 鎮(zhèn)源橋 昌國衛(wèi)治西橋。 湖頭渡 在縣東三十五里,舊為陳山子渡。明洪武二十一年,官設(shè)渡船二只徭僉,渡夫六名皆出自奉化縣。 黃溪渡 在縣西十里。 淡港渡 在縣西北四十里。 姜嶼渡 在縣西北五十里,舊名吳七娘渡,明洪武二十二年,湯信國公檄奉化置船三只、渡夫六名。成化十八年分撥船一只、夫三名渡淡港。 陳山渡 在縣東北十五里。 吳公渡 令吳學(xué)周于港外高阜處鑿山成路,甚便于登陸,免候潮風浪之險,因名吳公渡。 寧波府公署考《府志》本府〈鄞縣附郭〉府治 居城西北隅,中為正廳,凡五間,東西列曹吏房科,凡三十一間,東承發(fā)司吏戶禮科,西兵刑工科??滴蹰g,知府崔維雅重建。前為露臺,臺上新設(shè)檐廳三間,更前為箴石亭,名曰公生明亭,南為儀門,門之左為寅賓館,今為屬官候見之所,右為廂房各三間,前為大門,門外為照墻,申明、旌善二亭俱在大門外東西。 清軍同知署 在府署南向北,中為正廳重屋,東西為庫為廊,前為儀門外門。 督儲通判署 在府治西南察院行臺之西,中為正廳,前為重屋,東西廊后為川堂,又后為后堂,前為中門、為外門。 海倉督糧通判署 在靈橋門內(nèi),中為正廳,后為川堂,前為儀門,更前為外門。 理刑推官署 在清軍廳南,今改為城守中軍署。 經(jīng)歷司 在正堂左。 照磨所 在正堂右。 僧綱司 在延慶寺。 道紀司 在沖虛觀。 陰陽學(xué) 醫(yī)學(xué) 俱在府治西南。 巡海道公署 在府城之西北隅,其中為正廳,東西列廊房,前為露臺、為儀門,儀門之東為寅,賓館又前為大門,大門之外正南為屏墻,東西兩轅門左右列房各六間,為文武官吏停候之所。 寧波衛(wèi)指揮使司 在郡治西。 鄞縣治 在府治西北,中為正廳,名曰忠愛,東西列曹吏房科,凡二十八間。前為露臺,為箴石亭,南為儀門,門之西為獄禁,東為土神祠,祠之南為寅賓館,外為大門,正堂后為川堂,堂之左右為庫,又為后堂,東西為耳房,堂之后為知縣宅。 縣丞署 在正堂東。 主簿署 在正堂東,今裁。 典史署 在正堂西。 僧會司 未載處所。 道會司 未載處所。 陰陽學(xué) 在治前。 醫(yī)學(xué) 在治前。 縣館 在察院東,今圮。 廣盈倉 在府治西南一里月湖之西,今為廢址。 預(yù)備倉 在府治西南一里月湖之西,廨宇悉圮,僅存廒舍三間。 稅課司 在府治西南百步許迎鳳橋之西,久廢。 大嵩場鹽課司 在府治東南八十里。 察院行臺 在城西北隅。 布政分司 在城東北隅。 按察分司 在布政司東,后漸圮,今改為火藥局。 三司館 在察院西。 寧波鹽倉批驗所 在府東五里甬東隅江次,今圮。 外縣 慈溪縣治 在城北隅,中為正廳,扁曰忠愛堂,左為銀庫贊政廳,一間右為儀仗庫、架閣庫,東西列吏房科各十間,前為露臺,又前為箴石亭,前為儀門,門之左為寅賓館,右為土神祠,一座蕭曹祠,一座再西為羈候所右,為獄禁南為大 門,左右為旌善申明二亭,前為鼓樓,正廳后為川,堂后為后堂,中為知縣宅。 縣丞署 在縣宅東。 主簿署 在縣宅西,今裁為典史宅。 典史署 在縣宅西,即舊主簿署。 察院 在縣治西。 松浦巡檢司 在縣治西北四十里,明洪武初建于松浦東。皇清順治十八年建松浦臺一座,廨宇圮。 向頭巡檢司 在縣西北七十里,舊曰向頭寨。鳴鶴場鹽課司 在縣西北六十里。 陰陽學(xué) 醫(yī)學(xué) 俱在縣西百步許。 僧會司 在縣西南一里許永明寺,舊在東皋寺。 道會司 在縣東南三里清道觀。 布政分司 在縣東北一里慈湖之濱,后移置縣治西,即今察院。 按察分司 在布政司東,今廢。 養(yǎng)濟院 在縣西南一里。 奉化縣治 在城西隅,中為正廳,名為忠愛堂,廳之左為軍器庫,又左為幕廳,右為儀仗庫,又右為西廳。明弘治嘉靖間相繼修葺,東西列曹吏房,科東南為土神祠,西南為獄禁,獄禁北為存留預(yù)備二倉,前為箴石亭,名曰公生明亭。前為儀門,左右為從屋,儀門外東西列榜屋,南為大門,名具瞻樓,樓之左為旌善亭,右為申明亭,外南為宣化坊,東南為新民坊,西南正善坊,正廳后為又新堂,堂之左為耳房庫,右為黃冊庫,堂之后正北為知縣宅,后為吏舍。 縣丞署 在縣宅東。 主簿署 在縣堂西。 典史署 在縣丞署南。 陰陽學(xué) 未載處所。 醫(yī)學(xué) 未載處所。 僧會司 未載處所。 道會司 未載處所。 鮚埼巡檢司 在縣東六十里。 塔山巡檢司 在縣東百里。 察院行臺 在縣東。 布政分司 在縣東一里。 按察分司 在布政司右。 公館 在告成寺前。 養(yǎng)濟院 在縣東北五里。 《鎮(zhèn)??h志》缺。定??h治 在城西南,中為正廳,名曰牧愛堂,左為架閣庫,庫之左為贊政廳,右為儀仗庫,東西列曹吏房科,下為甬道為箴石亭,名曰公生明,亭之前為儀門,門之左右為預(yù)備倉,外東為土地祠,西為獄禁,南為大門,門內(nèi)之左為鹽倉,外為阜成坊,東西為榜房,下為旌善、申明二亭,正廳后為堂,堂之后為知縣宅。 縣丞署 在縣宅東。 主簿署 在縣宅西,今裁。 典史署 在廊東。 總兵府 在縣治北即衛(wèi)治。 城守參將署 在縣治西,即舊總兵府。 管界巡檢司 在縣西四十里,今廢。 長山巡檢司 在縣南四十里,今廢。 太平巡檢司 在縣南百二十里,今廢。 穿山巡檢司 在縣南九十里,今廢。 霞嶼巡檢司 在縣南百里,今廢。 陰陽學(xué) 在縣治。 醫(yī)學(xué) 在縣治。 僧會司 在總持寺。 道會司 在淵德觀。 清泉場鹽課司 在縣南十里,今圮。 長山鹽課司 在縣東南四十里之靈巖鄉(xiāng),今圮。 穿山鹽課司 在縣東南九十里之海晏鄉(xiāng),今圮。 龍頭鹽課司 在縣西北九十里之靈緒鄉(xiāng),今圮。 布政分司 在縣西按察司右,今圮。 按察分司 在縣西布政司左,今圮。 軍門府 在縣治東城隍廟右,明萬歷七年令趙思基建?;是蹇滴趿炅钔踉恐匦?。 象山縣治 在城正北,中為廳事,扁曰公明,左為幕廳,右為際留倉。稍內(nèi)左為耳房庫,右為冊庫,下為露臺,前為箴石亭,名曰公生明亭,圮碑 存東西列曹吏房科,前為儀門,門下左為土神祠,祠下為旌善、申明二亭,右為鹽倉,又前為譙樓,即縣之大門,正廳后為川堂,又為再思堂,左為柬房,右為糧庫,公堂又后為知縣宅,稍南為獄禁。 縣丞署 在縣宅左。 主簿署 在縣宅右,今裁。 典史署 在縣宅東南。 陳山巡檢司 在縣東十三里,今圮。 趙岙巡檢司 在縣東南七里,今圮。 石浦巡檢司 在縣西南百二十里,明洪武二年建,二十年改置千戶所遷司今地,而仍其名,今圮。 陰陽學(xué) 醫(yī)學(xué) 二署缺。 僧會司 道會司 二署缺。 玉泉場鹽課司 在縣南十里。 鹽倉十一所 陳兆倉 木瓜倉 下莊倉 浦東倉 浦西倉 馬岡倉 定山倉 前洋倉 后倉番頭倉 廒后倉四團 布政分司 在縣西百七十步,今圮。 按察分司 距縣二百五十步。 公館 在縣治西二百步,今圮。 府公館 在縣治西,今圮。 錢倉所公館 今新建官廳。 寧波府學(xué)???span style="color: blue;">〈書院社學(xué)附〉 《通志》本府〈鄞縣附郭〉 寧波府儒學(xué) 在府治北鑒橋西,舊在四明山之句章地,唐開元始建明州學(xué)隨州立,宋天禧中徙今地,明正統(tǒng)二年重建,嘉靖八年詔建敬一亭,十年詔建啟圣祠屬縣學(xué)并同建?;是屙樦伟四暄埠5劳鯛柕撝匦?,康熙九年知府崔維雅增修史大成為記。 鄞縣儒學(xué) 在縣治西南,宋慶歷中立學(xué)縣東北,嘉定中徙今所明弘治間拓修?;是屙樦嗡哪曛h董大翮,康熙三年知縣張幼學(xué)各重修。 甬東書院 在縣東五里,宋相鄭清之建,今廢。桃源書院 在縣西三十里,宋王說家塾也,尋廢,后人復(fù)改筑于城西十五里。 鄮山書院 在縣西五里,元大德間鄉(xiāng)儒鄭壽建,今廢。 東湖書院 在縣東三十里,元大歷初邑人陸萸祐建,今廢。鄞江書院 在府治西,廢其址今為寧波衛(wèi)。魯齋書院 在縣西一里元建,今廢。 義田書院 在郡治月湖西廣盈倉基,皇清順治十年海道王爾祿建。 社學(xué) 六所并在城,今廢。 外縣 慈溪縣儒學(xué) 在縣東南,宋雍熙間建于縣治西北,慶歷八年徙今址,明嘉靖中燬于倭寇,同知侯國治知縣劉子延重建?;是蹇滴跏?,知縣吳殿弼重修。 社學(xué) 十五所并在坊隅,今廢。 奉化縣儒學(xué) 在縣東,北宋景祐間始立學(xué),治平初徙今址,明嘉靖中燬,知縣汪應(yīng)岳重建,皇清康熙十一年知府丘業(yè)知縣鄭愫重修。 社學(xué) 二所一在連山驛東,一在縣南,今廢。 《鎮(zhèn)??h志》缺。定??h儒學(xué) 在縣東北,舊在縣東,宋紹興間改建今所,明崇禎間巡海道蕭基知縣龔彝重建?;是宄鯇W(xué)宮傾圮,順治十八年,巡按楊旬瑛康熙六年知縣王元士相繼重修。 翁洲書院 在舊昌國境內(nèi),宋理宗書匾以賜參知政事應(yīng)?。岱山書院 在舊昌國岱山中,宋咸淳中魏矩建元至元間徙于市。 社學(xué) 在縣南。 象山縣儒學(xué) 在縣東南,唐會昌六年建,明弘治間燬,知縣凌傅拓地重建。 聚奎書院 在儒學(xué)南,明萬歷中令周官建。社學(xué) 舊有二十四處在坊郭鄉(xiāng)都,今廢。 寧波府戶口考《府志》府屬總順治九年,本府戶一十一萬八千二百七十四,口三十六萬三千八百三十九。 鄞戶五萬九千八百三十二,口二十一萬四千四百九十六。 慈溪戶二萬六千二百四十六,口六萬三千一百八十四。 奉化戶一萬五千六百七十八,口三萬七千四百一十三。 定海戶一萬四千一十八,口三萬七千八百四十八。 象山戶二千五百,口一萬八千六百六十五。順治十八年,是年遷沿海居民于內(nèi)陸鄞縣遷徙沿海,戶一十三,口二十一,于康熙九年展界全招復(fù)訖。 奉化縣遷徙沿海,戶七百四十二,口一千四百八十。于康熙九年十年十一年展界先招復(fù),戶四百八十六,口一千三百一十五。 定??h遷徙沿海,戶九百四十二,口二千五百四十七,又遷徙舟山昌國戶一千一百一十八,口五千二百二十。于康熙九年十年十一年展界先招復(fù),戶六百五十八,口一千七百七十六。又康熙六年清出戶四百九十一,口一千三百二十六。 象山縣遷徙沿海戶九百二十,口八千四百七十四,于康熙九年十年十一年展界先招復(fù)戶三百二十,口一千五十三,又六年清出人丁七十一丁。 康熙元年本府戶一十二萬五千三百二十,口三十五萬四千五十七,內(nèi)除四縣遷徙棄置訖鄞戶七萬一千一百五十八,口二十一萬四千六百八十九除遷徙外。 慈溪戶二萬六千二百四十六,口六萬三千一百八十四。 奉化戶一萬四千九百五十四,口三萬五千九百一十三除遷徙外。 定海戶一萬一千九百五十七,口三萬八千一除遷徙外。 象山戶一千五,口一萬一百九十除遷徙外??滴跏荒瓯靖畱粢皇f六千五百三十九,口三十五萬八千五百七十七。 鄞戶七萬一千三百四十七,口二十一萬四千七百一十招復(fù)戶口在內(nèi)。 慈溪戶二萬六千二百四十六,口六萬三千一百八十四。 奉化戶一萬五千四百六十五,口三萬七千二百四十三,招復(fù)戶口在內(nèi)。 定海戶一萬三千一百五,口三萬三千一百七十九,招復(fù)戶口在內(nèi)。 象山戶六百九十六,口一萬一千三百八十五,招復(fù)戶口在內(nèi),除鄞縣全復(fù)外,其奉定象山縣尚未盡復(fù)。 寧波府田賦考《通志》府屬總原額田二萬三千八百二十五頃五十畝九分一毫七忽六微。 康熙六年丈出田二十頃九畝八釐二毫一絲二塵。 該田二萬三千八百四十五頃五十九畝九分八釐三毫一絲七忽六微二塵。 共除荒棄田二千五百八十九頃九十三畝三分八釐八毫九絲四忽。 共增開墾田八百二十四頃五十三畝六釐四毫五忽四微。 康熙二十年分見,在田二萬二千八十頃一十九畝六分五釐八毫二絲九忽二塵。 共實徵銀一十五萬四千二百四十四兩一錢七分八釐六毫三絲九忽二微二塵四埃九渺六埃。 共實徵米二萬九千五百五十石二斗七升五,合七勺七抄五圭七粟四黍六粞。 原額地四千四百四十九頃七十三畝四分八釐九毫九忽三微。 康熙六年,丈出地一十六頃八十一畝五分四釐四毫八絲, 該地四千四百六十六頃五十五畝三釐三毫八絲九忽三微。 共除荒棄地一千二百五十一頃四十一畝六分五釐四毫六絲三微。 共增開墾地二百四十九頃四十畝五分八釐六毫五絲二忽八微。 康熙二十年分見,在地三千四百六十四頃,五十三畝九分六釐五毫八絲一忽八微。 共實徵銀一萬七千八百六十六兩九錢七分七釐九毫二絲八忽四微三塵二渺五漠,共實徵米三千五十八石五斗五升八合三抄一撮六粟九粒六黍。 原額山一萬二千六百六頃三十三畝二分二釐四毫。 康熙六年丈出山一頃一十九畝四分二釐八毫二忽。 該山一萬二千六百七頃五十二畝六分五釐二毫二忽。 共除荒棄山三千一十五頃四十九畝四分二釐三毫, 共增開墾山一千七十二頃四十一畝六分九毫。 康熙二十年分見在山一萬六百六十四頃四十四畝八分三釐八毫二忽, 共實徵銀一千七百一十二兩五錢二分八釐四毫三絲一忽八微八塵六渺, 共實徵米二十石七斗一升三合六勺九抄一撮九圭五粟, 原額蕩草蕩河一百三十七頃五十五畝九分七釐三毫九絲三忽。 康熙六年丈出蕩七十五畝二分一釐五毫八絲二忽, 該蕩一百三十八頃三十一畝一分八釐九毫七絲五忽, 共除荒棄蕩河八十六頃八十四畝三分三釐三毫, 共增開墾蕩河一十五頃八十二畝七分二釐一毫。 康熙二十年分見在蕩草蕩河六十七頃二十九畝五分七釐七毫七絲五忽, 共實徵銀八十兩四錢五分二釐一毫七絲五忽五微七渺, 實徵米七石一斗六升七合六勺一抄六撮,原額蛤戽六頃三十九畝二分五釐, 共除荒棄蛤戽五頃八十一畝八分五釐七毫,共增開墾蛤戽六畝, 康熙二十年分見在蛤戽六十三畝三分九釐三毫, 共實徵銀九錢一分二釐八毫五絲九忽二微,原額續(xù)開墾泰丘鄉(xiāng)田地三頃四十五畝一分九釐二絲 康熙六年丈出泰丘鄉(xiāng)田地五畝九分四釐七毫五絲四忽, 該田地三頃三十九畝二分四釐二毫六絲六忽, 共除荒棄田地八十七畝九分九釐九毫,共增開墾田地八十七畝九分九釐九毫??滴醵攴忠娫谔┣疣l(xiāng)田地三頃三十九畝二分四釐二毫六絲六忽, 共實徵銀二十兩七錢二分七釐七毫二絲六忽五微二塵六渺, 原額桑柘木一萬三千三百二十株無科??滴醵攴忠娫谏h夏绢~同上, 原額茶樹一百六株。 康熙二十年分見在茶樹額同, 共實徵銀一錢五分九釐, 共實徵米七升四合二勺, 原額鄞、奉、象三縣民,人帶種,寧昌二衛(wèi)屯田一頃九十七畝五分八釐三毫, 屯地一十頃九十四畝五分三釐九毫, 共除荒棄屯田地一十頃六十九畝五分二釐六毫四絲二忽五微二塵三渺。 康熙二十年分見在鄞奉象三縣,民人帶種寧昌二衛(wèi)屯田地二頃二十二畝五分九釐五毫五絲七忽四微七塵七渺, 共實徵銀二兩四錢三分三釐五毫, 共實徵米三十一石七斗二升三合五勺六抄,原額奉裁昌國衛(wèi),歸并象山縣,帶徵屯田二十四頃七十七畝七分八釐九毫, 屯地六十九頃五十三畝八分七釐九毫,共除荒棄屯田地八十七頃六十七畝三分一釐四毫, 共增開墾屯田一頃三十三畝二分。 康熙二十年分見在奉裁昌國衛(wèi)歸并象山縣,帶徵屯田地七頃九十七畝五分五釐四毫, 共實徵銀一百九十三兩二分五釐七毫二絲八忽六微八塵二渺五漠, 原額人丁三十九萬八千九百四十七丁九分二釐六毫。 康熙六年清出人丁一千三百九十三,口四分二釐該人丁四十萬三百四十一丁三分四釐六毫, 共除遷棄人丁二萬二千二丁一分二釐三毫八絲, 共增招回人丁六千六十九丁六分三釐四毫一絲。 康熙二十年分見在,人丁三十八萬四千四百八丁八分五釐六毫三絲,外有康熙十九年奉化縣招回人丁七十五丁三分八釐,奉文于六年后起科, 共實徵銀二萬四千三百三十兩九錢八分三釐九毫八絲二忽二微, 共實徵米二千二百二十九石八斗五升四勺六抄三撮九圭六粟, 以上田地、山蕩、屯田、人丁等項應(yīng)共徵銀一十九萬八千四百五十二兩三錢七分九釐九毫七絲一忽六微五塵八埃九渺六漠, 加收零積馀米易銀二百二兩九錢三分三釐二毫四絲一微五纖六沙五塵四埃四渺三漠,孤貧米易銀七百五十七兩二錢六分六釐一絲二忽,蠟茶顏料折色加價銀二百三十三兩九錢二分四釐九毫七絲三忽三微三纖六沙二塵六埃七渺八漠, 共該徵銀一千一百九十四兩一錢二分四釐二毫二絲五忽四微九纖二沙八塵一埃二渺一漠, 又加外賦不入地丁科徵銀三千六百七十四兩四錢二釐六絲二微六纖二塵四埃七渺五漠, 以上地丁并外賦等項通共實徵銀二十萬三千三百二十兩九錢六釐二毫五絲七忽四微一纖四沙二塵四埃七渺一漠, 通共應(yīng)徵米三萬四千八百九十八石三斗五升六合一勺三抄三撮五圭五粟六粞, 除收零積馀米二百二石九斗三升三合二勺四抄一圭五粟六粒五黍四粞孤貧米七百五十七石二斗六升六合一抄二撮, 通共實徵米三萬三千九百三十八石一斗五升六合八勺八抄一撮三圭九粟三粒五黍一粞, 遇閏地丁加閏實徵銀四千二十六兩二錢七分一釐四毫四絲一忽三微二纖一沙五塵七埃二渺五漠, 共除荒棄銀三百一十八兩一錢四分五釐一毫二絲八忽五微三纖一沙四塵四埃七渺一漠, 共增開墾銀一百二十五兩九錢二釐二毫八絲七忽六微三纖六塵五埃二渺六漠, 共實徵銀三千八百三十四兩二分八釐六毫四微二纖七塵七埃八渺, 外賦不入地丁加閏實徵銀二十一兩七錢八分三釐七毫九絲七忽二微九塵一渺, 地丁加閏實徵米九百一十九石六斗,除舟山無徵米一十九石六斗四升一合八勺二抄實徵米八百九十九石九斗五升八合一勺八抄。 |
|
來自: 新用戶4541Ay47 > 《02.職方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