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而第一 01.1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span> 二、釋 解 先師說:“為學的君子應當在'仁之為人’的仁德之體上用功,在'泛愛眾而親仁’的'為人’上著力修行,讓仁德道義敞亮于心,使自己成為有道的人。因此,為學者不要愁別人不能了解自己,而要愁自己不能準確地識別人的善惡,不能從'仁之為人’的職責擔當中了解辨識人。” 三、釋 字 患 《說文》:患:憂也。從心上貫吅,吅(毌)亦聲。胡丱切。,古文從關省。,亦古文患。段注:“從心上貫吅,吅亦聲”,此八字乃淺人所改竄。古本當作“從心毌聲”四字。毌、貫古今字,古形橫直無一定,如目字偏旁皆作罒,患字上從毌,或橫之作申,而又析為二中之形,蓋恐類于也。《春秋繁露》曰:“心止于一中者謂之忠;持二中者謂之患。患,人之中不一者也。”董氏所說,固非字之本形矣。古毌多作串,《廣韻》曰:“串,穿也。”親串即親毌。貫,習也。《大雅》:“串夷載路。”傳曰:“串,習也。” 蓋其字本作毌,為慣、摜字之假借也。《廣韻》又謂炙肉之器為“丳”。初限切。亦毌字之變體也。 《廣韻》:患:病也。亦禍也,憂也,惡也,苦也。胡慣切。 漢字“患”從心毌聲。毌,貫穿,毌、貫古今字。會憂心如穿之意。張舜徽《說文解字約注》中按:“毌乃初文,貫為增偏旁體。毌與關雙聲,患從毌聲,猶從關聲耳。古文從關(關)省,即從關省聲也。蓋亦兼從關得義,憂之橫梗在心者謂之患,猶以木橫持門戶謂之關,語原一耳。”董仲舒以“心止于一中者謂之忠,持二中者謂之患?;迹酥胁灰徽咭病闭`從心從二中會意,但其說意亦可通。本義為憂慮、擔憂、憂患,引申指弊病,疾病,又指生病、患病。 知(智、、) 《說文》:知:詞也。從口從矢。陟離切。段注:白部曰:“,識詞也。從白、從虧、從知?!卑矗恕霸~也”之上,亦當有“識”字。知、義同。故作知。 《約注》:知:徐鍇曰:“凡知理之速,如矢之疾也?!倍斡癫迷唬骸鞍撞浚?虧,識詞也。從白,從兮,從知?!创嗽~也之上,亦當有識字。知、義同,故作知。識敏,故出于口者,疾如矢也?!彼椿瞻矗航袼转q稱言辭捷速者曰“矢口而出”,必憭然于心,而后能無隘于口,是之謂知耳。 《玉篇》:知:豬移切。識也,覺也。 漢字“知”從口從矢,從口,指言說表白,從矢,指疾速如矢。徐鍇《說文解字系傳》:“凡知理之速,如矢之疾也,會意?!备邩浞墩行我袅x綜合大字典》:“人遇知事理,通達人情,必憭于心而疾于口,以見其所表白之識見,既敏捷,又明確,故知之本義作'識’解,知識、識見之稱?!北玖x為察覺、明白、知識、知道,引申有識別、區(qū)別、學問、識見、智慧、意識等義。 四、素 說 前一章通過子貢和先師對話,讓人們從先師“可也”的肯定中,把握子貢執(zhí)守于“就有道而正焉”的為學所得;從“未若”的提升教誨中,體悟棄執(zhí)從仁“就有道而正焉”的好學進階深入;從“告諸往而知來者”的教導中,領悟《詩經》中的“親仁近道”之教。本章通過先師“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的教導,讓已經掌握“愛眾而親仁”的弟子,從“知人”之中體悟把握“仁之為人”的仁德之體,進而在仁德之體上致力用功。 先師說:“為學的君子應當在'仁之為人’的仁德之體上用功,在'泛愛眾而親仁’的'為人’上著力修行,讓仁德道義敞亮于心,使自己成為有道的人。因此,為學者不要愁別人不能了解自己,而要愁自己不能準確地識別人的善惡,不能從'仁之為人’的職責擔當中了解辨識人。” 本章需要注意“患不知人也”是告訴為學者:為學不能單從“仁德之用”的禮義道義上用功,還要在“仁德之體”的目標“人”上修行著力。為學的目的是承襲先王之道,是傳承禮樂文明的人道秩序,這些道義的文明之體是具體的“人”,禮樂和道義都是“人之用”。本章是《學而篇》的最后一章,是承接前一章,在弟子具有了體悟“體用”關系的才智能力之后的教導,讓弟子從親仁近道的“就有道而正焉”修行學習中,能夠識得孝悌、禮樂、信義等等都是“仁之為人”的仁德至善之“用”,在弟子能夠識得“用”之后,教導弟子不要愁別人了解不了解自己,而應該愁自己不能從“仁德之體”的具體“人”中去修行把握“仁之為人”的仁德之善道。蕅益在《四書蕅益解》中說:“自利,則親師取友,必要知人;利他,則應病與藥,尤要知人?!眲氶墩撜Z正義》中說:皇本作:“不患人之不己知也,患己不知人也?!备啕?、足利本亦作:“患己不知人也。”《釋文》云:“'患不知也’,本或作'患己不知人也’。俗本妄加字,今本'患不知人也’?!标笆狭铡督浟x雜記》:“古本作'患不知也’,與《里仁》'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語意同。'人’字,淺人加?!苯又刚f:“皇本有王《注》云:'但患己之無能知也。’己無能知,即未有知之義,則皇本'人’字為俗妄加無疑?!秉S懷信《論語新校釋》中采用了劉說,認為“患不知人也”中的“人”為淺人所加,其實,這是沒有具體證據的想當然,不可信。微析細讀《論語》,方知本章“患不知人也”的“人”是不可缺的“字眼”,這和《論語·堯曰篇》末章末節(jié)的“無以知人也”呼應,突出了孔門之學、教、行的以“人”為本的“人之體”。 |
|
來自: 素說 > 《素說《論語》二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