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最近,生育的話題再度甚囂塵上。 惹得我不禁好奇,忍不住打開了這部熱播劇。 《親愛的小孩》改編自王小帥2007年的電影《左右》。 大致情節(jié)是,秦昊和任素汐扮演的夫妻,面對一系列無法調(diào)和的家庭矛盾,最終分道揚鑣。離婚后各自重組家庭,生活趨于平靜。 未料想,二人的女兒卻患上白血病。 在化療無效的情況下,醫(yī)生從醫(yī)學(xué)角度出發(fā),建議二人再生一個孩子,用這個孩子的臍帶血來拯救女兒的生命…… 情節(jié)的確狗血。 但是,這部劇拍得并不疏離。 從導(dǎo)演、編劇到演員,都沒有抱著“糊弄觀眾”的心態(tài),完完全全把普通人的許多生活細節(jié)真切地投射在了電視熒幕上。 尤其是將一個女人的生育過程“工筆”般地刻畫出來。 劇中的第一幕擊中了我。 任素汐扮演的方一諾站在鏡子前,凝視自己精致的妝容。 幾個卸妝鏡頭之后,膚色黯淡無光,盡顯疲態(tài)。 緊接著,她褪去外衣,下身突兀地露了一個巨大的孕肚,與她纖細的四肢極不相符。 孕肚兩邊是大片大片的紫紅色妊娠紋。 一條深黑的線,像是刀痕一樣剌過肚皮。 一諾撫摸著身體,哽咽著難過…… 隨后,浮腫的手腳,小便失禁的無力感,激素促使下焦躁崩潰的情緒,喪偶式育兒的痛苦……逐一暴露。 尤其是產(chǎn)后一諾的一次落淚,讓我瞬間就能體會到她的心碎: 半夜,一諾喂奶后,特別口渴,渾身疲憊,無力動彈。 她虛弱地喊,“老公,倒杯水吧,嗓子不行了”。 身邊的丈夫肖路睡得像死豬一樣,毫無回應(yīng)。 這時,是月嫂進來,遞給她了一杯水。 一諾突然就哭了出來…… 未體驗過哺乳期艱難的人,怕是無法理解一諾此時感動又委屈的心情的。 可見,劇組主創(chuàng)為了讓故事不跳脫,不懸浮,是費了一番心力的。 由此真實地展現(xiàn)了一個孕媽的狀態(tài)。 很有意思的是,也正因如此,這部劇被媒體蓋章是販賣“生育焦慮”。 一番言論讓許多媽媽們現(xiàn)身說法,指出真正的生育往往更殘酷。
小時候,看電視劇里演的,覺得生個孩子特別容易。 伴著女演員對著鏡頭的幾次干嘔,全家人歡天喜地。 孕婦享受著種種優(yōu)待和特權(quán),嬉笑著扶著孕肚,準備迎接一個新生命的降臨。 然后,嗖得一下,幾個鏡頭過去,孩子就呱呱墜地了。 以前從來沒有人告訴過我們,成為母親,需要面對哪些改變,要做怎樣的心理建設(shè)。 事實上,母愛之所以被贊譽“偉大”,正是因為女性從懷孕,到生產(chǎn),再到養(yǎng)育與親子關(guān)系中,從身體到心理,“必須”要承擔(dān)某些極致的痛苦,做出某些犧牲。 講述母親生育不易的文章,我們寫了很多,也看了很多。 今天,我們把視角推向另一層面。 事實上,比起單純的歌頌偉大,更現(xiàn)實的情況是,母愛并不是每時每刻都讓人愉悅。 這是一種酸咸甘苦,五味雜糅的感情。 比如,下面這段獨白,我相信在每個少年成長過程中,都或多或少地出現(xiàn)過: 這則橋段出現(xiàn)在電影——《我殺了我媽媽》。 聽名字,挺故弄玄虛的。 實際上,是妥妥的“標題黨”。 電影只是針對16歲的單親少年于貝爾與母親間的稀松平常的故事。 如果要說有什么“可怕”的,那就是它和《親愛的小孩》一樣,真實得可怕。
在美少年于貝爾(澤維爾·多蘭 Xavier Dolan 飾)很小的時候, 父親由于厭倦婚姻生活,就跟母親香黛兒(安妮·杜爾瓦勒 Anne Dorval 飾)離了婚。 從此,于貝爾的世界里,就只有媽媽。 他與媽媽一起玩耍,一起玩笑,無話不談。 甚至,哪怕靜靜看著媽媽,也很安心。 可是,這樣的日子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就不見了。 十幾歲時,青春期如期而至,于貝爾突然變得抗拒有關(guān)母親的一切。 看著媽媽的嘴上沾滿了奶油,還不停地吸吮。 這幅不雅的吃相,能讓于貝爾立馬翻出無數(shù)個白眼。 在少年的眼里,媽媽是個無藥可救的女人。 “當我想到世界上最差勁兒的母親的時候,腦海里出現(xiàn)的總是你。” 媽媽的“罪行”,于貝爾能列舉出一大堆: 比如,在公眾場合對他大呼小叫,讓他無地自容。 老愛拿別人家的孩子和他作比較。 無時無刻不在宣揚自己為他這個兒子的付出: “你去問問,他們有誰是這樣,有人接送上下學(xué)的?” 面對自己有理有據(jù)的要求,就以不給零花錢來威脅他。 穿著滿身褶皺、顏色艷俗的衣服卻自恃品位好。 一邊開車,一邊化妝,闖紅燈還死不承認。 明明前些日子說難聽得要死的廣播,現(xiàn)在偏要聽。 當他認真的和她聊天時,她要么心不在焉。 一句話能重復(fù)一萬多遍,就像老年癡呆。 要么就是陰陽怪氣,以為兒子別有用心。 上午答應(yīng)了的事情,下午就出爾反爾。 還愛替他做決定,從不理會他的感受。 哪怕一到晚飯時間,他果斷拒絕同學(xué)的邀約,趕回家里和媽媽共進晚餐,事情都沒有向美妙的地步發(fā)展: 媽媽永遠一如既往地問:“你今天過得怎么樣?” 這么沒營養(yǎng)的對話他聽了十幾年。 于貝爾的不耐煩讓媽媽很莫名其妙: “難道現(xiàn)在的小孩,都是像你這樣跟媽媽說話的嗎?” 于貝爾也不甘示弱: “難道現(xiàn)在的媽媽,都是像你這樣教育小孩的嗎?” 從開始進門,到坐下來吃飯。 母子倆唇槍舌劍幾番,動輒就嘰哩哇啦亂叫,總之不能心平氣和地說幾句話。 兒子一天到晚對她不滿,媽媽也很不爽: “你不愿意的話,就去跟你爸爸住??!我說得夠清楚了嗎????!” 這無解爭吵,時刻提醒著于貝爾,自己是媽媽的負擔(dān)。 媽媽看見自己就煩,無非是因為她當初其實根本不想要小孩。 結(jié)婚生子是因為每個人都希望她這么做,例行公事而已。 不然,有哪個媽媽會在兒子上課的時候闖進教室,對著兒子大吼大叫? 不然,有哪個媽媽從不耐心聽自己的兒子說話和辯解? 他抓狂、暴躁、憤怒,腦海里幻想過無數(shù)次離開母親。 但也只是想想。 慫,不過是因為自己還沒成年,沒能力養(yǎng)活自己,不得不日復(fù)一日忍受著“不可理喻”的母親。 而要承認這個穿衣花哨,舉止粗俗又固執(zhí)己見的中年女人是自己的母親,絕無可能。 漸漸地,于貝爾開始幻想媽媽死了。 學(xué)校進行家庭背景調(diào)查時,于貝爾告訴老師: “我母親已經(jīng)去世了?!?/span> 作文課上,于貝爾的論文題目是:《我殺了我媽媽》。 和母親吵得最不可開交的時候,他甚至幻想過具體的場景。 比如,參加媽媽的葬禮。 那時,媽媽安靜地躺在擺滿鮮花的棺冢,世界可算是清凈自由了…… 所以,他羨慕男友安東尼和母親的關(guān)系,他們可以肆無忌憚的打鬧,玩笑。 安東尼的媽媽永遠無條件支持自己的兒子。 其實,于貝爾小時候和媽媽也是如此啊。 他跑回家偷偷翻出相冊,看著年幼時和媽媽的合照,竟然不自覺地笑了…… 他決定對媽媽好一點,也許這樣就可以回到以前的樣子。 隔天,母子倆史無前例地一起買菜、打掃屋子,做了一桌精致可口的飯菜。 于貝爾還史無前例地關(guān)心起了媽媽上班的情況。 兒子這樣懂事,讓媽媽大感意外。 只是這種意外持續(xù)了不到一天。 香黛兒跟朋友在閑聊時,碰到了安東尼的媽媽。 安東尼的媽媽高興地跟香黛兒說: “我們的兒子啊,他們在一起兩個月了!” 香黛兒懵了—— 為什么這么重要的事情,兒子在她面前只字未提? 這位倔強又堅強的母親在她的人生中第一次感到難以言狀的無奈和難過。 不是因為兒子是同性戀,而是因為她與兒子竟然到了如今需要外人來告知秘密的程度。 “他小時候很愛粘著我我。他總是問這問那,一刻不停。而如今,就好像,這一切都消失了……” 她甚至無法質(zhì)問兒子為什么不告訴她。 因為只要她一開口,兒子就會認定作為母親的她不信任自己。 香黛兒想要重塑母子關(guān)系,修復(fù)這些細小但深刻的裂縫。 晚上,她主動提出滿足兒子的興趣要求,帶著于貝爾去唱片店買碟片。 然而,兒子沉溺于挑選唱片。 在門口等了15分鐘的香黛兒“老毛病”就犯了。 和上次沖進教室一樣,直接沖進唱片店,當著其他人的面對兒子咆哮。 于貝爾徹底失控,他對著母親說出了自己幻想過無數(shù)次的話: “我恨你!我受不了你了!” 隨后,任性的少年上演了離家出走的老戲碼。 當然,媽媽不可能任由兒子上躥下跳。 既然家里你不愿意待,那就滾去寄宿學(xué)校吧。 送兒子去車站的路上,香黛兒和兒子告別。 可這個毛頭小伙子滿腦子都是恨意。 母親的做法無疑加重了兒子一直以來的想法:她巴不得早點甩掉我這個包袱。 站在大街上,他用最惡毒的語言咒罵媽媽。 宣布這場母子大戰(zhàn)進入高潮部分。 這是我最不愿意直面的鏡頭。 因為不得不承認,于貝爾那幅歇斯底里、荷爾蒙失調(diào)的模樣,真是和曾經(jīng)青春期的我一模一樣。 媽媽聽著兒子這些傷人尖刻的詞語,沒有一句反駁。 她看著發(fā)瘋的兒子,欲言又止后只能默默走開。 一通發(fā)泄之后,于貝爾絕望地、聲嘶力竭地喊道: “如果我今天死了,你會怎么辦?” 你看,說到最后,在這個少年的心底,他還是擔(dān)心媽媽不愛他了。 而媽媽則傷感地看著那個叛逆的背影,低聲喃喃: “那明天我也會死……” 聲音很小,已經(jīng)跑遠的兒子并沒有聽到…… 與母親相依為命,同性戀的身份,在寄宿學(xué)校被欺凌,這些都是這部影片的導(dǎo)演兼主演,澤維爾·多蘭的真實經(jīng)歷。 他將母子間焦灼的日常,青少年隨時暴躁發(fā)狂的內(nèi)心世界,幾乎是強迫性地推到每個人的眼前。 他要觀眾看清,這就是青春期撞上更年期的愛和尷尬。 母親與孩子是相愛的,但就是找不到合適的方式相處。 厭煩彼此,互看不爽,恨不得讓對方立刻消失。 所以,多蘭把片名命名為“我殺了我媽媽”。 當然,少年于貝爾并沒有真的殺了媽媽。 于貝爾說:“我確信每個人在生命中的某個時候都恨過自己的媽媽。” 但他又說:“奇怪的是,當別人傷害她的時候,我會有殺了那個人的沖動。” 縱使你滿身缺點,甚至看似無情般地刺傷過我,我還是舍不得失去你。 于是,在學(xué)校被欺凌后的某天晚上,于貝爾喝醉酒,第一時間想到的人,還是自己的母親。 他從寄宿學(xué)校踉踉蹌蹌跑回了家,搖醒了睡夢里的媽媽: “媽媽!我現(xiàn)在知道什么叫愛了,媽媽!” 如同幼時一樣依偎在媽媽懷里…… 身處局中人,兒子很難看到媽媽在成為媽媽之后,這15年間的辛苦和眼淚。 有一次,于貝爾從寄宿學(xué)校逃跑。 校長打電話告訴香黛兒,并暗示是她沒有好好教育孩子。 香黛兒一陣委屈。 她的媽媽很早就得了精神病,因而幼年時,她有一半的時間是在醫(yī)院度過。 結(jié)婚后丈夫又拋棄了她。 她一面叱咤職場,一面含辛茹苦把兒子養(yǎng)大。 單親母親的辛酸,誰能體諒啊? 而學(xué)校害怕學(xué)生逃跑名聲不好,就把責(zé)任都推到她的頭上。 她一股腦對著電話那頭的老師大吼一通后,立刻動身去找她操心了半生的那個“造孽”的孩子。 她知道兒子在哪。 于貝爾跑回了兒時與媽媽同住的那棟老房子,坐在石碓上。 在電影的最后,母子二人并肩坐在一起,緊握著彼此的手,什么都沒說。 曾經(jīng)的互相傷害,仿佛從未發(fā)生過……
澤維爾·多蘭,16歲寫下這部電影的劇本,17歲籌備拍攝,20歲自編自導(dǎo)自演。 很神奇,這部影片沒有什么離奇曲折的劇情。 卻在第62屆戛納電影節(jié)導(dǎo)演雙周單元首映后,艷驚四座,一舉奪得了三項大獎。 多蘭對情感的處理和拿捏,有一種難能可貴的老道。 他尤其喜歡運用慢鏡頭和隱喻的方式傳遞情感。 比如,男主角和母親吵架時,多蘭用了一個男主角摔碎餐具的慢鏡頭; 與父親理論時,又用了一個櫥窗玻璃破碎的慢鏡頭。 既象征少年內(nèi)心爆發(fā)的憤怒,又隱喻親子關(guān)系的破裂。 而且,即便多蘭是站在自己少年的視角拍攝,電影卻并沒有在情感上偏袒哪一方。 兩代人相處得磕磕絆絆,大多數(shù)情況下,很難說清楚是誰對誰錯。 香黛兒是一位偉大又可愛的普通母親。 她對兒子的態(tài)度,其實也代表了大部分家長。 他們自認為自己有一套溝通邏輯,讓自己代入孩子的“朋友”的角色,使對話變得更順暢。 但偏偏事與愿違,總是莫名陷入自說自話的表達狀態(tài)。 片中,無論是兒子也好,媽媽也好,都曾試著和對方心平氣和地聊天。 不過,每次都毀于一旦,溝通演變成爭執(zhí),最后不自覺地放狠話刺傷彼此。 母親只能又坐回到了“家長”的位置,用居高臨下的口吻結(jié)束對話。 又“莫名其妙”地招致了孩子的“恨意”。 我突然想起讀《明朝那些事兒》時,全書最打動我的一句話說: “在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愛都是為了相聚,只有母愛,是為了分離?!?/span> 媽媽期望孩子能按照自己的希冀長大。 孩子卻期盼獨立,極力想要掙脫母愛的牽絆和束縛。 因而,親子間,彼此都以愛之名,嘗試抹掉對方身上自己不喜歡的部分。 矛盾自然而然地就出現(xiàn)了。 所以,不管你愿不愿意承認,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地恨過自己的母親。 可是: “親愛的母親,我只信任你。 這個迷惑人的世界上到處都是陷阱和漩渦,把我脆弱的小舟傾覆。 我多想一直躲在你溫柔的懷抱里,永遠都幸??鞓??!?/span> 恨意之外,你又不知不覺地深愛著自己的母親。 而“這種愛像人活著一樣自然,只有到了最后分別的時刻,才能看清這種感情的根扎得多深?!保瓷#?/stron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