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預(yù)告 五環(huán)作文讓你寫作飛起來,5月1-5日連續(xù)五天的每天晚上6:00-7:00,山伯老師在山伯教育視頻號邀您共赴作文之旅,我在山伯教育視頻號等著您! 近期,網(wǎng)絡(luò)上有兩個熱點事件,皆與二胎子女有關(guān)。 對照來看,頗為引人深思。 第一個事件是:一位姐姐在返校途中,發(fā)現(xiàn)包里多了5000元錢。一問媽媽才知,原來是11歲的弟弟,擔心姐姐在外上學錢不夠花,就把自己的壓歲錢,偷偷塞給了姐姐。 一時間網(wǎng)友暖心不已,高呼:這樣的弟弟請給我來一打! 姐姐回應(yīng):弟弟一直是位暖男,寒假里還給自己做飯,這錢自己也舍不得花,打算幫弟弟把錢存起來。 第二個事件是:家里搬了新房子,父母在一番糾結(jié)之后,把較大的一間房分給了姐姐。妹妹覺得父母偏心,與媽媽大吵大鬧,然后趁家人外出,闖入姐姐房間,砸碎屋里的玩具、擺設(shè),拆了半張床,把姐姐的被子、衣服剪得面目全非。 媽媽無奈之下,只得上知乎提問,向網(wǎng)友求助。 網(wǎng)友紛紛猜測:敢這樣做,這位妹妹恐怕才是真正受偏愛的那一個,畢竟,被偏愛的總是有恃無恐。 媽媽回應(yīng):平時姐姐住校,確實會和妹妹比較好。 同為二胎子女,姐弟相親相愛,姐妹爭房砸物,造成這種差異的因素必然是多種多樣的,但最不可忽視的,是兩家父母在其中的作用。 弟弟給姐姐塞錢,媽媽只是告知姐姐,然后不加評判地坐觀自己的兒女你來我往、投桃報李;妹妹爭奪房屋,砸毀姐姐的東西,媽媽在期間多次出場,卻毫無建樹,甚至搞不清楚自己到底在偏心誰。 其實,在多子女關(guān)系中,優(yōu)秀的父母,會懂得只做好一名“裁判”,制定規(guī)則、掌控全局、居中平衡。 子女便如生活場上的“運動員”,是良性競爭還是惡意犯規(guī),是互幫互助還是互相傷害,關(guān)鍵在于家中的“裁判”是否懂得平衡之道。 一 父母偏向,導(dǎo)致子女失和 看過《爸爸去哪兒》的都知道,演員沙溢的兩個兒子安吉和小魚,是兄友弟恭的典范。 可誰知,好哥哥安吉,曾經(jīng)還偷偷掐過小魚呢? 只因當年,倆兄弟一旦有矛盾,媽媽胡可會先維護年紀小的小魚,久而久之,安吉便把對媽媽的不滿與憤怒轉(zhuǎn)嫁到了弟弟身上,并沖著弟弟大喊:都是你,把我害得這么慘! 幸虧,胡可及時發(fā)現(xiàn)倆兄弟不和的根結(jié),停止了替小兒子出頭的舉動,倆兄弟自己打打鬧鬧,反而感情越來越好。 其實,在幼小的孩童心中,對兄弟姐妹的血緣親情是沒有多少概念的,孩子們之間大部分感情來源于相處與陪伴。 正如和其他小朋友相處時一樣,兄弟姐妹之間,小摩擦、小碰撞的出現(xiàn)也是難免的。 父母若是強行介入,并表現(xiàn)出対一方的維護,很容易讓孩子們從小摩擦升級到大戰(zhàn)爭。 正如魯?shù)婪?德雷克斯在《父母.挑戰(zhàn)》一書中所說:父母表現(xiàn)出來的任何偏袒,只會加劇孩子們之間的競爭。 孩子的世界自有其規(guī)則,除非矛盾升級,大人不必強行抑強扶弱。 畢竟,玩具、游戲之爭,只存于一時;而父母的介入,則可能在孩子心里種下一個終極疑問:爸媽是否更愛別人? 若想改善孩子們之間的關(guān)系,不如像美國教育專家魯?shù)婪?德雷克斯建議的那樣: 讓他們獨處,享受彼此陪伴的時光吧。 二 孩子爭執(zhí)的本質(zhì) 是為了爭奪父母的愛 曾有個新聞,轟動一時。 有位小女孩,從出生起,就被父母捧為掌上明珠。 小女孩6歲時,媽媽生了弟弟,偶爾照顧不過來,會把小女孩托給鄰居大媽照看一會兒。 鄰居大媽愛開玩笑“你爸媽生了弟弟,就不愛你了!”“你爸媽不要了,還是來我們家當女兒吧!” “因為有了弟弟,所以爸爸媽媽不愛我!”這句話就像是一道魔咒,日夜在小女孩頭頂轟鳴。 弟弟滿月宴時,小女孩終于徹底爆發(fā),趁大人不注意,把熟睡的弟弟從10樓扔了下去。 本是兒女雙全的幸福家庭,轉(zhuǎn)眼,成了人間慘劇。 心理學上有個專業(yè)說法,叫“同胞競爭障礙”,指的是通常在年齡稍小的弟弟妹妹出生之后,大孩子身上發(fā)生的某種程度的情感紊亂, 多數(shù)二胎子女,都會經(jīng)歷這個階段。父母若處置得當,這個階段會輕松度過;若處置失措,孩子會逐步喪失安全感,覺得:爸媽有了別的孩子,就會不要我了。 這種非此即彼的想法就像是一臺異常靈敏的天平,一不小心就會傾斜到底。 《斯波克育兒經(jīng)》中有這樣的觀點:大寶嫉妒小寶的根本原因是認為小寶分走了父母的愛。 大寶、小寶之爭,本質(zhì)是對父母的關(guān)愛之爭。若是父母顯出對一方的偏愛,對另一個孩子來說,不亞于遭受最愛之人的背叛。 在孩子們的競爭中,父母態(tài)度的重要性至關(guān)緊要,因此,父母要打起精神,盡力維持住倆娃之間的平衡。 三 維持平衡,父母至少要做到三點 維持平衡,顧名思義,需要父母盡可能地居中裁判:切莫拉偏架,切莫顯偏愛,切莫生出分別心。 做到讓大寶 小寶「互不相讓」 一位叫崔兢的六年級小女孩,曾在《少年說》的舞臺上,聲淚俱下地向父母控訴:為什么每次妹妹做錯了,卻要我道歉? 她爸爸回答:古代講孔融讓梨,古代都知道以大讓小,你又比她大,這個道理還用爸爸說嗎? 崔兢已哭得不能自已:她會永遠比我小六歲,難道我要讓她一輩子嗎? 爸爸依然固執(zhí)己見:畢竟她小,不懂事。 相信在今時今日,這一幕還在成千上萬個家庭不斷上演。 “你是姐姐,要讓著妹妹!”“你是哥哥,要懂事!” 或者反過來:“姐姐這么大了,怎么會打你?”“弟弟別頂撞哥哥!” ....... 我們許多已為人父母的,幼時也受過同款委屈;長大后,卻又選擇繼續(xù)延續(xù)這種傷害。 大家都聽過孔融讓梨,可是經(jīng)常會忽略,孔融讓梨的前提是:孔融先得到了最大的梨! 要不要讓梨,是孩子自己的選擇;父母能做的,唯有給孩子們“梨”,然后笑著,看他們互相分享,或者各享美味。 做到讓大寶 小寶「互不相愛」 在決定要小寶之時,我就立志要倆寶相親相愛。 小寶出生后,我抓住一切機會,向大寶灌輸如“要愛弟弟”、“你們倆是最親的同齡人”等血緣親情論。大寶一開始嗤之以鼻,我以為是引導(dǎo)不到位;等大寶表現(xiàn)得不勝其擾,我以為是方式出了錯;直到大寶表現(xiàn)出對弟弟的反感,我才被嚇得立即停止這種做法。 小寶長大一點,能與大寶玩?;雍?,兩個人的關(guān)系明顯好轉(zhuǎn)。 一起捉迷藏,一起在地上爬來爬去,一起玩角色扮演…… 大寶是“愛莎公主”,小寶便是她的“雪寶”;大寶是“貓頭鷹女”,小寶便是她的搭檔“飛壁俠”;大寶是“佩奇”,小寶自然是“喬治”。 現(xiàn)在,用大寶的話來說:小寶是我最好的朋友! 對孩子來說,愛是在相處與陪伴中自然產(chǎn)生的,若是強行灌輸“要愛弟弟、愛妹妹”,反而容易引起叛逆心,適得其反。 做到讓大寶 小寶「互不相伴」 常常聽到這樣的說法:我是為了讓大寶有個伴,才要的小寶。 有這樣想法的父母,遇到孩子爭執(zhí),會下意識地想:都是為了你有個伴,才辛苦生了小寶,你還不知道讓著他? 久而久之,難免對兩個孩子起了分別心:一個不知好歹,一個無辜可愛。 事實上,兩個孩子都是因為愛才出生的,每一個孩子的出生,都是父母自己的選擇,需要為孩子負責的,從來只有父母本人。 小寶不是為大寶生的,不要對大寶做額外的要求,施加不屬于孩子的壓力。 面對兩個孩子,父母首先要擺好自己的位置,才能真正做到居中、持平。 四 父母的愛都是100% 教育專家勞拉.瑪卡姆說:孩子們競爭的原因是為了確保他們在危險和資源稀缺的情況下能夠生存。 要讓孩子們關(guān)系融洽,父母最需要做的,是給他們足夠的愛、足夠的安全感,讓他們無需懷疑“爸媽可能更愛另一個人”。 正如動畫電影《寶貝老板》中,哥哥終于接受了弟弟時,說的那句臺詞:你可以留下來,因為爸媽有很多很多的愛! 爸媽有很多很多的愛,足夠給每一個寶貝。 只要爸媽懂得平衡之道,每個孩子得到的愛,都將是100%。 作者:帕西諾,一枚立志與子女共同成長的職場媽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