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郎自大”、“黔驢技窮”是二個在漢語圈中認知率很高的成語,現(xiàn)實生活中,人們常用作對“妄自尊大”者和“江郎才盡”者的諷喻,而這兩個成語都與貴州有關。但是你如果用這二個成語的釋義去解讀貴州或認知貴州人就千錯萬錯了。 重慶原本離貴州很近,南面的江津、綦江、萬盛、南川、武隆、彭水、酉陽、秀山等區(qū)、縣都連著貴州,但我只去過一次貴州,對貴州的了解還是“一張白紙”。年初就把貴州旅游納入今年的出行計劃,認真作了“功課”。這次貴州之行時間雖短,只是走馬觀花,但也算對貴州有了一個初略的了解。 黔靈山上鳥瞰貴陽城 貴陽之夜 甲秀樓--貴陽的標志性建筑,始建于明萬歷二十六年(1598年) 翠微閣--與甲秀樓毗鄰的古建筑群,始建于明弘治年間(1488年-1505年) 由于歷史和地域條件的原因,貴州作為大西南的一個內陸省,其經濟發(fā)達程度可謂中國西部中的“西部”,經濟發(fā)展縱向看翻天覆地,橫向比差距明顯。2008年,全省GDP為3025億元,排位于西藏、青海、寧夏、海南之前,居于倒數(shù)第5位,約相當于排位第一的廣東省的1/12,如果將貴州省的GDP用約3800萬人口數(shù)平攤下來,人均為7264元,僅為人均排位第一的上海市的1/11。省會貴陽市2008年的GDP為813億元,大概與吉林松源市和河南駐馬店市相當。 6月28日晚上,興匆匆去看甲秀樓夜景撲了個空 甲秀樓的夜景燈飾本來是很漂亮的,但由于設備老化,為防止火災,全都裝飾燈都停用了,不知市政府什么時候撥款更換。 貴州是個旅游資源十分豐富的地方,從貴州之行的印象看來,旅游資源的開發(fā)、保護和利用,以及對游客的影響力也不一定與經濟發(fā)達程度成正比?!暗責o三里平”并非寸步難行,鐵路與公路編織成的交通網(wǎng)絡,不會使人感到交通的不便。 多山多水的貴州與江南的秀麗玲瓏,塞北的豪氣沖天,青藏的舒展圣潔等相比,另有一種獨特韻味。貴州的山,層巒疊嶂,秀峰林立,各具風姿。貴州的水蜿蜒于崇山峻嶺,奔騰穿瀉于深峽幽谷。壯觀的黃果樹瀑布、“大自然奇跡”龍宮、山水名勝舞陽河、瑰麗多姿的“小七孔”,以及“山水精華濃縮”的天星橋、天河潭,無不叫你流連忘返。 貴陽黔靈山公園風光 少數(shù)民族人口占全省總人口38%的貴州省居住著49種民族,民族成分數(shù)僅次于云南和新疆。 貴州漢族人的絕大多數(shù)遷徙自中原、湘楚、巴蜀、江浙等地,這種遷徙一直延續(xù)到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三線”建設和“支青”下鄉(xiāng)。少數(shù)民族的大多數(shù)亦是從四面八方遷徙而至,這個過程始于古史傳說時代,至今仍留下許多可以辨析的痕跡。 數(shù)千年來,來自不同地方的族群,帶來各自不同的文化,匯聚于貴州,相互交流、碰撞、融合,呈現(xiàn)出與中國其他地方迥然不同的“多元共存、共生共榮”的貴州文化格局。共同的命運、共同的生境、共同的艱難、共同的愿望,以“多樣性”、“包容性”為根基的共同文化心理基因,使貴州人世世代代與自然和諧相處,彼此之間和諧相處,使之貴州成為一個“天地人和”的和諧之州。 貴州人文風情和自然風光一樣的原生態(tài),體驗民族、民情、民風的多采、勤奮、質樸與和諧,領略民族文化和藝術的博大精深,是年波也則這次旅行中莫大的知識和心理享受! 侗家鼓樓和風雨橋 青山環(huán)抱的洪福寺
|
|
來自: 年波也則dz > 《新浪轉入:滇黔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