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名人故居共8處。其中,陳芳家宅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文物,唐紹儀故居、蘇兆征故居、蘇曼殊故居、古元故居、容閎故居遺址等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盧慕貞故居、蔡昌故居等為珠海市文物保護單位。這些名人故居中的,陳芳家宅、蘇兆征故居、蘇曼殊故居、古元故居都辟為了陳列館,對外開放。 另文介紹:陳芳家宅、唐紹儀故居、莫仕揚故居。 珠?;貞洠ㄒ唬┕矘穲@、唐家三廟、會同村、梅溪牌坊 http://m.ahfyzs.com/content/22/0412/19/4523016_1026197597.shtml 蘇曼殊故居 蘇曼殊(1884—1918) 廣東珠海前山瀝溪人,中國近代著名文學家。其生母是日本人。蘇曼殊天資聰穎,曾留學日本,能詩文,善繪畫,精通英、法、日、梵諸文。代表作有《斷鴻零雁記》及《碎簪記》。他把拜倫、雪萊、歌德、雨果等外國大文豪的作品介紹給中國讀者,又把《詩經》、《離騷》、《長恨歌》等詩作及李白、杜甫、張九齡、曹雪芹等人的作品介紹給英語世界,還將梵文研究成果奉獻給世人,向世界展示中華文化的美麗。曾三次出家。早年參加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蘇曼殊去世后,柳亞子、柳無忌父子編《蘇曼殊全集》流播于世。 蘇曼殊故居位于珠海瀝溪社區(qū)蘇家巷內的蘇曼殊故居,原是蘇曼殊祖父蘇瑞文所建,為青磚土木結構小平房,面積40多平方米,有小門廊、天井和正間。整座宅院青磚黛瓦、古色古香,渾然一體。只見院內青磚平房錯落有致,庭院小巧精致,處處彰顯著百年嶺南風情。 院落一分為二,左邊是一排坐北朝南的青磚土木結構的平房,右邊有一棟平房和大院,大院一端立有蘇曼殊塑像。 平面圖 房前的小巷。右側青磚的建筑就是蘇曼殊故居。 大門。 大門上書:“蘇曼殊故居”。右側墻壁上有參觀指南和文明單位牌匾。 走進偌大的庭院,不見一人蹤影, 靜謐的氛圍仿佛時空凝固,歲月雕刻在院墻上的滄桑歷史和故居斑駁的印記,一下子仿佛將人的思緒帶回到一百多年前。院子盡頭(西)有一座雕像。 那是蘇曼殊的立像。 站在雕像旁,整個院落布局一目了然。南北兩排房屋。北側長,是故居主要部分,東端的二層樓是辦公室。南側短是平房,是景區(qū)服務區(qū)。兩條通道,南側通道東頭是大門,北側通道東頭是圍墻。兩通道西頭是廣場。 舊舊的灰磚灰瓦,簡單整齊的籬笆,寂靜無聲的院子,滿是清涼。 院內的外墻上,有名人對蘇曼殊的評寫。從字里行間的描述中,也可多了解下蘇曼殊。 陳獨秀。 于佑任。 周作人 北邊是一排坐北朝南的青磚土木結構的平房,筑有門廊、天井、庭院,三個正間、廚房,面積150多平米。 匾額:“蘇曼殊故居” 過天井,進屋就是客廳。右邊一個側門。 側門里面是臥室。 這一間是叔父祖屋,這是客廳。右邊一個側門。 側門進去是書房。文人氣味濃郁。
瓦房,每間房的房頂,會有一格,專門沒有蓋瓦,方便光線照進來。白天有太陽光,晚上有月光 。 廚房。 蘇曼殊生平陳列室。 進門是一扇屏風,左側是蘇曼殊僧袍像。右側書寫“滄波曼殊”。
前言 現(xiàn)、當代名人對蘇曼殊的評價。 坎坷身世。 他出生在日本,只是6至13歲在這里住過。由于生母與養(yǎng)母都是日本人,他在房子內外遭遇了太多的白眼。12歲大病一場,竟被扔在柴房,在奄奄一息中才撿回驚險的人生。這位只有35歲的詩僧、畫僧、情僧、革命僧,真的不可忽略這6至13歲的童年。三度與袈裟竹杖為伴,一生在浪跡天涯中尋找溫暖,一心向往民主與革命,留下豐富多彩的詩文,都與童年的孤苦、壓抑、挫折相關。他的性情,他的人生,他的作品,都與這座房子相關。他的多樣性,復雜性,豐富性,都與這40平米相關。 左:蘇曼殊僧裝畫像。右:蘇曼殊著《答瑪?shù)吕f湘處士書》。 蘇曼殊的父親蘇杰生。 蘇曼殊與姨母河合仙照片 蘇曼殊與外祖父外祖母合影 左:簡氏大宗祠,蘇曼殊7-12歲曾在此就讀。中:蘇曼殊與蘇維翰(左)合影。右:蘇曼殊九妹蘇惠姍。 家譜。蘇曼殊的父親蘇杰生有五個妻子。 瀝溪村《蘇氏族譜》,左側最后三行文字為:十八世祖名戩號子榖字曼殊原仁章三子入道。祖曼殊生于光緒甲申年八月初十日午時。終于民國戊午七年三月廿二日。 小字注:在上海廣慈醫(yī)院病故后,由汪兆銘等寄廣肇山塟,后由柳亞子等遷塟杭州西湖。 近代中國文學史上一彗星
文學奇才 曼殊大師母校-日本橫濱大同學校 蘇曼殊小說《碎簪記》發(fā)表于1916年12月出版的《新青年》雜志第二卷、第三、第四號。 蘇曼殊佛學文章《答瑪?shù)吕f湘處士書》 《蘇曼殊遺著》與《曼殊遺墨》(孫文題) 《曼殊全集》1-4卷 展廳局部。 展廳盡頭。孫中山題寫:“曼殊遺墨”。蘇曼殊墓照片。 《燕子堂遺畫》 蘇曼殊畫作。左側題字為:寒瓊老長兄索畫,曼殊自扶桑歸來作。
曼殊詩句,豐子愷畫。 蘇曼殊作品的復制品。 右側:不了的塵緣。 展柜。 西裝照。 百助楓子照片,蘇曼殊為其題跋。兩情相悅,卻不越界。蘇曼殊有詩:“烏舍凌波肌似雪,親持紅葉索題詩。還君一缽無情淚,恨不相逢未剃時。” 照片中敘述蘇曼殊特別愛吃牛肉。
左側:說不盡的蘇曼殊
蘇曼殊的文學作品《斷鴻零雁記》《絳紗記》《焚劍記》《非夢記》等被譯成日文, 其中《斷鴻零雁記》是中國白話言情小說早期代表作, 有英、日、德、俄文譯本。 蘇曼殊還通曉日語、英語、法語、德語和梵文,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創(chuàng)始者。他是英國詩人拜倫的詩作和法國名著《悲慘世界》的第一位中文翻譯者,編輯代表作有《梵文典》等,其文學成就收入柳亞子、柳無忌父子編輯的《蘇曼殊全集》。 蘇曼殊編譯的《文學因緣》、《拜倫詩選》等。 人們根據(jù)百助楓子與蘇曼殊的故事,編成粵戲《一代情僧》上演。 愛國情懷 展廳局部 右側:上圖:東京青年會成立合影(1902年) 左側:蘇曼殊的書畫。
左:《江山無主圖》1907年。上有題跋,為南宋愛國詩人鄭思肖詩句:“花柳有愁春正苦,江山無主月空圓”。 右:《題臥處徘徊圖》,1907年。又名《寫沈素嘉《水龍吟》詞意》。注:沈素嘉為明末女詞人。題跋文字為:誰知臥處徘徊,謝庭風景都非舊。畫堂塵掩,蓬生三徑,門垂疏柳。白晝初長,清風自至,流年空又??炊嗲檠嘧?,飛來還去,真?zhèn)€不堪回首。 昔日嬌隨阿母,學拈針臨窗挑繡。斜陽樓下,熨殘銅斗,線紋舒縐。蠶欲三眠,鶯還百囀,落花時候。問重來應否銷魂,試聽江城笳奏。右素嘉水龍吟一闋。曼殊大師畫,囑女弟子張傾城錄。 左:《過馬關圖》1907年2月 右:《洛陽白馬寺圖》1907年12月 左:《寒山霽月圖》 右:《河南》雜志 左:《潼關圖》1909年發(fā)表于《民呼日報》,題有譚嗣同《潼關》詩:終古高云簇此城,秋風吹散馬蹄聲。河流大野猶嫌束,山入潼關不解平。 右:《天津橋聽鵑圖》1908年發(fā)表于《河南》雜志第四期 蘇曼殊是辛亥革命運動時期最先覺悟的知識分子之一。如陳獨秀、章士釗所辦的《國民日報》、同盟會的《民報》、魯迅在日本準備創(chuàng)刊《新生》文藝雜志時、劉師培夫婦所辦的《天義報》等,都曾得到蘇曼殊的資助和點贊。 2017年2月,蘇曼殊文學院在故居辦公樓一樓成立,著力研究其詩文、墨跡和畫作、其譯著、其成就。珠海市香洲區(qū)還連續(xù)舉辦了二屆 “蘇曼殊杯”中小學生詩歌創(chuàng)作大賽,讓越來越多的中小學生走進蘇曼殊故居,去讀懂蘇曼殊其人、其事、其成就。 蘇曼殊真奇僧也。 古元故居 古元故居位于珠海唐家灣鎮(zhèn)那洲村的村口。據(jù)記載,那洲村古姓始祖于明朝景泰年間的古瑜保,是從新會縣古勞鄉(xiāng)遷入這里開村定居的?,F(xiàn)已免費對外開放。古元的父親古萬建年輕時生有一女古慶云、一子古俊。其妻病逝后,正好遇到巴拿馬開鑿運河的工程,古萬建便跟隨同鄉(xiāng)漂洋過海到巴拿馬謀生,在一間華僑經營的商店做雜工。幾年后,他用自己積攢下來的工錢在當?shù)亻_了一間小雜貨店,又娶了一位黃姓婢女續(xù)弦。1912年,古萬建因思鄉(xiāng)心切,把商店留給兩個子女經營,自己偕黃氏返家鄉(xiāng)定居。在那洲村口蓋起了兩間瓦房,購買了幾畝田地,又過起耕種生活。后來包括古元在內的六位兄弟姐妹,就誕生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 那洲村,據(jù)稱始于明朝景泰年間,五百余年的歷史古村。也是古元的故鄉(xiāng)。 進入村子沒多遠就能看見古氏大宗祠。始建于清道光年間,重修后作為那洲村史館,對為開放。兩側洞門匾額分別為“桂秀”和“萌馨”。 古氏大宗祠西側的長相思社公亭。應該是祭拜之處。 正門石雕匾額:“古氏大宗祠”,楹聯(lián):“源自亶父,望出新安”。古姓,最早來源于周文王姬昌的祖父古公亶父,是一個古老、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房檐下有彩繪。 進門后,只見八扇寫著“平安富貴”木雕門組成的照壁。 照壁后面是天井,兩側有過廊。 過廊墻壁上方有彩繪,中間有許多關于村史的文字、照片和錦旗。
正廳“崇德堂”。 那洲炮樓。
古元故居是青磚灰瓦的兩層典型嶺南民居。1919年,古元在這里出生。 古元故居平面圖。 映入眼前的首先是墻壁上方裝飾。 兩側的磚雕。 一百多年前的灰雕,彩色都是植物取色。 中間是壁畫。 進大門后,是一窄長的庭院。左側墻壁上有古元生平事跡簡介。右側是小樓,正中是大門。對面的石拱門通往花園。 大門右側有一塊古元故居平面圖。 大門有兩扇外開半截門。大門后是小天井。 還有向內開的整個門。顯然,出門時,鎖這個門。院墻的大門是不鎖的。 天井右邊是廚房。 左廂房 一樓是古元姐妹的臥室。 從左邊樓梯上去。 也是古元姐妹的臥室。 只有兩扇小窗戶。 右?guī)?/span> 一樓。墻壁上是古元的作品。 這些作品在古元美術館見過,本人有專門文章介紹。 珠?;貞洠ò耍┕旁佬g館http://m.ahfyzs.com/content/22/0422/15/4523016_1027755836.shtml
木板將一樓隔為兩小間,有小門相通。這是古元的臥室。
有樓梯可以上樓。 樓上與右?guī)恳粯印?/span> 進入正廳的最上面是擺放古元祖先的肖像。置祖蔭聯(lián):“座繞慈云叨佛力,家留舊澤念宗功” 兩側有家訓長聯(lián):“厚德載福惟善為寶持身貴養(yǎng)謙光,和氣致祥百忍成金處事端資退讓”。 下面一半是客廳。客廳正中放置古元先生胸像。兩側墻壁懸掛許多照片。其中有一幅古元親筆題字,上書“情系鄉(xiāng)土,飲水思源”。 旁邊還有一幅送給那洲村鄉(xiāng)親的《家鄉(xiāng)的大榕樹》,這個場景也不止一次出現(xiàn)在他的筆下。畫幅上天空湛藍,田舍儼然,兩棵巨大榕樹樹冠茂盛如云,上面點點白鳥繞翔,下方村民與水牛怡然而行,是一幅優(yōu)美靜謐的鄉(xiāng)村田園圖卷。初看時會以為這是古元晚年在家鄉(xiāng)寫生所繪,可是據(jù)館中的工作人員說,這兩棵樹早在他小時候記事起就已經不在了。時光荏苒,參天古木已經消失在漫漫百年的歷史長河中,但是在古元的筆下,凝結著他心中永恒的故鄉(xiāng)。 古元夫婦照片。左:金婚留念。右:1945年延安。 客廳的后面的房間是他父母的臥室。中間有雕花木窗相隔。
房間非常狹小。右側有樓梯可上樓,但禁止通行。 從小樓左側石拱門進入花園。 花園。 小樓的窗戶是木制百葉窗,半圓頂?shù)拇翱蛴衅恋牡窕ā?/span>
參觀完畢。 蘇兆征故居 蘇兆征(1885-1929),原名蘇吉,廣東香山縣淇澳島淇澳村人(今珠海市淇澳島人)。 他是中國工人運動的先驅和著名領袖,中華全國總工會的主要創(chuàng)建人和領導人,國際工人運動活動家,中國共產黨早期重要領導人之一。 蘇兆征故居位于珠海市香洲區(qū)唐家鎮(zhèn)淇澳村,距市中心十七公里。 淇澳位于珠海唐家灣鎮(zhèn),為偏僻的海島漁村,有著悠久的歷史,因位居珠江出海口要沖,故上千年前即有漁民聚居,在島上的后沙灣、東澳灣古遺址,考古工作者發(fā)掘了大量距今約4500至5000年的彩陶和白陶,它們是珠海迄今最早人類活動的證據(jù),而東澳灣古遺址是珠江三角洲最典型最完整的沙石遺址。此外,在這面積不足18平方公里的的淇澳島上竟有17座廟宇,浸透著濃厚的歷史文化氣息。村東祖廟始建于宋代,文昌宮建于清同治年間。 詳細介紹請參閱:珠?;貞洠ǘM琴、淇澳島、東澳島、萬山島 http://m.ahfyzs.com/content/22/0414/12/4523016_1026456661.shtml 蘇兆征故居建于清道光年間。為青磚瓦平房一座兩間,帶一小廚房。是蘇兆征出生和少年時期的舊居。原屋瀕臨崩塌,1983年按原貌重修。 屋前有用蠔殼、黃泥、蠔灰、糯米混合筑起的矮圍墻。
大門。匾額:“蘇兆征故居”。 省保碑則在故居靠白石街的出口處。 舊居內陳列蘇兆征生平簡介和他從事革命活動的照片及省港大罷工的一些文物如蘇兆征曾用過的寫字臺、磨米機等勞動工具和生活用品十二件,蘇兆征與妻子、子女及革命志士歷史照片29張,文物、遺物等一批。 從左到右一共四間:廚房、蘇兆征父母臥室、客廳、蘇兆征臥室。 最左側的廚房。 蘇兆征父母的居室,也就是蘇兆征的出生地。用木板隔為外間和臥室。
客廳。 蘇兆征的臥室兼讀書處,蘇的童年時光在此度過直至18歲時離家赴港。 2010年,蘇兆征故居再次修繕,在故居旁增建蘇兆征陳列館。 并在館旁建設蘇兆征紀念廣場,立有一尊2.94米高的蘇兆征銅像。 蘇兆征紀念展。 中華全國總工會省港罷工委員會印。 省港罷工委員會干事局印。 省港大罷工的四位領導人:(左起)李森(罷委干事局長)、蘇兆征(罷委委員長)、林偉民(全總委員長)、鄭中夏(罷委顧問) 省港大罷工糾察隊臂章。 中華全國總工會會旗。 武漢工人運動講習所課程表,原址在武漢六中。 廣州蘇維埃政府印。 參觀完畢 容閎故居遺址 容閎(1823~1912),字達萌,號純甫。中國近代早期改良主義者,中國留學生事業(yè)的先驅,被譽為“中國留學生之父”。1828年11月17日出生于廣東香山縣南屏村(今珠海市南屏鎮(zhèn))。少入澳門馬禮遜學堂。道光二十七年(1847)赴美留學。后考入耶魯大學,1854年(咸豐四年)以優(yōu)異成績畢業(yè),成為畢業(yè)于美國大學的第一個中國留學生,后加入美國籍。 容閎與同時代諸賢杰一生立志以身報國,歷百千艱難而不挫屈,勇猛精進、艱苦卓絕的情懷與毅力,其人、其事、其情令人多次擲筆長嘆乃至潸然淚下。從探訪太平軍到入曾國藩幕,從支持康梁變法到協(xié)助孫中山,容閎參與或經歷了包括農民起義、士大夫自救、知識分子變法革新、資產階級革命等重大事件與轉折,他的身份在此期間也在不斷轉換,從首位美國一等大學畢業(yè)的中國人到被太平軍授予爵位卻婉拒、從曾文正保奏五品實官以候補同知資格在江蘇省行政署為譯員到駐美副公使并授以江蘇省道臺頭銜的二品頂戴、從毅然辭去清廷官職到“中國強學會”第一任會長、從與康梁斷交到被中山先生稱為“老同志”。一件件歷史事件、一個個身份轉變,“朝三暮四”的容閎卻從未忘記自己真正的追求,他在耶魯寫畢業(yè)贈言時引用最多者為《孟子》中“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一句,這正是他內心最真實的寫照。 南坪鎮(zhèn)南坪村容閎廣場中央的容閎銅像。連基座約兩米多高,容閎先生端坐在一把椅子上,上身筆直,兩手微微攥拳,放在雙腿上,兩眼目視遠方,似乎思索著什么,安靜而祥和?;蠈懼骸叭蓍b(1828-1912),字達盟,號純甫,珠海南坪人,中國近代著名愛國教育家,'中國留學生之父’,甄賢學校倡辦者?!?/span> 容閎故居遺址位于珠海市香洲區(qū)南屏鎮(zhèn)南屏村。2010年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廣東省第六批文物保護單位。 步入這里,才明白“遺址”的意思:故居大門向東,泥地夯土墻,建于清代中期,但如今這里歷盡滄桑,在原始建筑中只遺留下東面的一堵殘墻。只有一塊不大的標識牌,上有中英文寫的“容閎故居遺址”。容閎故居建于清代中期。據(jù)容閎的曾孫容梓燦回憶,故居原由兩前廊、天井、大廳、東西邊兩長屋、后斗(廚房)七個部分組成,東西寬約10米,南北長約20米,面積約200平方米。村民告訴我,里面什么都沒有。建議我到附近的甄賢學校去看看。我想,若干年后,一個克隆的容閎故居會出現(xiàn)。 標識牌。 甄賢學校創(chuàng)辦于1871年,是中國近代留學生之父、著名的愛國者、教育家容閎帶頭捐款500兩白銀辦起來的,是中國最早的僑校、廣東省最早的民間學校之一?,F(xiàn)為珠海市文物保護單位。甄賢學校初名"甄賢社學",1906年更名為"甄賢學校"。留美幼童容星橋為第一任校長,容閎為名譽校長。甄賢學?,F(xiàn)由兩部分組成,原址部分保存完好,青磚瓦舍的學堂古風猶存。屋前聳立容閎立像。 大門匾額:“甄賢學校”。左側有“珠海市香洲區(qū)博物館”和“容閎博物館”兩個牌匾。 走進大門是一座大廳。 大廳全貌
正中是容閎巨幅照片。左側寫容閎語錄:“以西方之學術灌輸于中國,使中國日趨于文明富強之境”。 兩側是按時間軸介紹容閎的事跡。
展廳局部。
西風東漸 香山故地 1828年,誕生于香山縣南屏鄉(xiāng)。 港澳求學 7歲容閎到澳門馬禮遜學堂上學,1846年,校長布朗回美國,次年,容閎赴美讀書。 耶魯畢業(yè)。1850年,考入耶魯大學,1854年,順利畢業(yè)。 報國尋路 謀食問道。1859年向洪仁軒獻計7條,被太平軍授予爵位,因沒采納他的意見,而失望離開。 安慶受命。1863年,曾國藩保奏五品實官以候補同知資格在江蘇省行政署為譯員。 洋務先聲 1878年開平礦務、1867年輪船招商均是容閎向李鴻章提議的結果。 創(chuàng)世之舉。 由容閎提議,得到曾國藩、李鴻章、丁日昌等人的支持,促使同治皇帝下旨選拔聰穎之子出洋求學。 幼童出洋。 朝廷開出優(yōu)厚的條件:在美15年費用全免,歸國后獲授頂戴翎羽。但報名者寥寥無幾,最后,120名幼童中,廣東有83名,而香山一縣39名。
詹天佑父親的甘結。舊時交給官府以承擔某種義務 或責任的保證書。如不能履行諾言,甘愿接受處罰。 融入美國。 幼童們以2-4人安排在53個美國家庭。很快融入美國,英文進步神速,學習成績優(yōu)異。 天朝之子。 1876年,美國在費城舉辦立國百年博覽會,他們的作業(yè)被學校選去參展,贏得各界交口稱贊,獲得總統(tǒng)格蘭特親自接見。 撤局回國。 1876年秋,吳子登出任肄業(yè)局監(jiān)督,認為幼童們在美國剪辮子、信基督等,認為孩子們摒棄中華傳統(tǒng),加之,美國排華運動,李鴻章決定撤局回國。1881年,分三批先后回國。其中只有詹天佑、歐陽庚兩人大學畢業(yè),52人讀了大學,30多人正準備進入大學,30多人尚在中學。 赤子情懷 駐美副使 1875年,駐美副公使并授以江蘇省道臺頭銜的二品頂戴 1876年,獲名譽法學博士 家國難全 1886年妻子去世,1894年,回國。 風雨晚年 心憂故土 戊戌維新 毅然辭去清廷官職,1900年“中國強國學會”第一任會長 民主共和 與康梁斷交。1908年與孫中山先生交往頻繁,向孫中山提出“紅龍中國計劃”。 魂滯異鄉(xiāng) 1912年,孫中山致函容閎,邀請其回國共襄國是。年事已邁的容閎未能前往,但要求兩個兒子回國服務。4月21日,容閎與世長辭,魂滯異鄉(xiāng)。 精神傳承 其它留美幼童介紹。 留學報國 政壇棟梁 以唐紹儀、梁敦彥最為顯著。 外務使臣 教育英彥 鐵路先鋒 礦業(yè)砥柱 衛(wèi)國勇士 電報先驅 第一次深入了解留美幼童的事跡。 盧慕貞故居 盧慕貞,1867年7月30日生于珠海金鼎鎮(zhèn)外沙村,父盧耀顯,母蔡氏。盧慕貞與孫中山的婚事,是以父母做主、媒妁之言的中國傳統(tǒng)方式撮合的。1885年5月26日,19歲的孫中山與18歲的盧慕貞在翠亨村正式結為伉儷。 盧慕貞過門的頭10年,生活尚美滿,夫妻都很好客?;楹笥幸蛔佣?,男為孫科,長女孫延,均在家鄉(xiāng)出生,次女孫婉出生于香港。在這段日子,她經常跟隨畢業(yè)于香港西醫(yī)書院的孫中山行醫(yī)于澳門、香港、廣州、石岐之間。盧慕貞是那個時代典型的大家閨秀,知書達禮,自小勤勞,尤善女紅,素以孝敬賢淑聞名。孫中山青年時不少衣服、鞋履均出自她手。她對孫中山的父母非常孝順,侍奉備至。她好善樂施,積極資助鄉(xiāng)村辦學,救濟家鄉(xiāng)窮親,其校名為“慕貞小學”,均得到孫中山的贊許。 盧慕貞為支持孫中山革命,伴隨孫中山三十年,承擔了教養(yǎng)子女和侍候公婆之責,不知經歷了多少艱難困苦,使孫中山得以安心革命而無后顧之憂。 孫中山擔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后,盧慕貞接到一紙離婚協(xié)議書的時候并不震驚,因為她的心里早就做好了準備。她想一定是先生有了喜歡的人,要給她一個光明正大的身份,所以才會讓她簽下這份文件,她是情愿的,她愿意為了先生讓步。盧慕貞顫抖著雙手,在那張紙上,寫下一個“可”字,結束了這場看似荒唐的婚姻。 簽下離婚協(xié)議的盧慕貞被接到了東京辦理離婚手續(xù)。在這期間,很多人以孫中山拋妻棄子為名不讓他離婚。而盧慕貞卻說:不是先生拋棄了我,而是我不想和先生生活了,我不喜歡這種顛沛流離的日子,我想過安穩(wěn)的生活。 1915年離婚后,她移居澳門,信基督教,常回外沙村小住。1952年9月7日在澳門逝世,享年86歲。 盧慕貞故居。一條窄窄的橫巷,一高一矮兩間并列的青磚灰瓦房前,兩間瓦房大約100平方米,高的是主房,矮的是廚間。主房門口的墻上掛著一塊牌匾“孫中山先生原配夫人 盧慕貞故居 一九九九年元月重修”。一座紀念碑立在故居的門口,昭示著這座故居的文物價值。 從主房大門進去,門前就是一處采光極好的四方天井,天井過后便是大廳,廳前擺放著一座政府特意為盧慕貞修設的漢白玉紀念雕像。 盧慕貞漢白玉紀念雕像。 廳內設有神樓,神樓上供奉著盧慕貞母親的相片。兩旁對聯(lián)云:“玉燭輝時皆瑞氣,青煙靄處盡祥云”。 兩邊墻壁上掛著照片。 左側:由左及右:孫中山、盧慕貞、孫科、孫娫和孫婉。 照片雖已泛黃,但是仍能辨認出身著唐裝大襟衫的盧慕貞,寬闊的額頭上,頭發(fā)整齊地向后挽成一個發(fā)髻,面孔豐潤,呈著靜肅的儀態(tài)和慈祥的目光。 右側是合影。盧慕貞和孫科。 孫娫、孫婉和孫科。 坐者為孫中山、盧慕貞;后排左起為孫娫、孫科、宋靄齡、孫婉。此時,宋靄齡是孫中山的秘書。 林偉民陳列館 林偉民于1887年10月生于香山縣三灶島的西洋田村(即:現(xiàn)在的魚月村),他是中華全國總工會的第一任執(zhí)行委員長,是中國早期工人運動的先驅,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優(yōu)秀兒女,曾先后成功領導了香港海員大罷工、上海海員大罷工和省港大罷工。 為了弘揚歷史文化與加強黨的建設相結合,客觀地反映歷史,緬懷革命先驅,繼承優(yōu)秀品質,珠海市金灣區(qū)和三灶鎮(zhèn)在魚月村建設了林偉民與中國早期工人運動史跡陳列館,場館占地面積3700㎡,建筑面積4005㎡。 林偉民雕像 林偉民胸像。革命先鋒,工人領袖。 從三灶走出的工人領袖和紀檢先鋒。 海員時期。 參與領導省港大罷工 緬懷之懷 情感之深
楊匏安陳列館 楊匏安,廣東香山南屏(今屬珠海市)人,1896年出生于珠海南屏北山村一個破落的茶商家庭,他的成長,適逢中國社會經歷劇變。楊匏安對社會激變過程中的種種黑暗非常厭惡失望,不斷思索國家和人民的出路。1919年,“五四”運動開始后,他認定了只有馬克思主義才能救中國,他翻譯寫成了包括《馬克思主義》在內的《世界學說》,成為華南地區(qū)傳播馬克思主義的第一人,是我國最早宣傳馬克思主義的先驅,與李大釗并稱“南楊北李”。1921年春,楊匏安由譚平山介紹加入了廣東的共產黨發(fā)起組,是中國共產黨正式成立前的黨員之一。第一次國共合作以后,受黨委派在國民黨中任職,曾在國民黨中央擔任過第二屆中央委員、中央組織部秘書和代部長,身為國民黨“高官”,卻沒有借機斂財,而是以此身份大力發(fā)展中國共產黨黨的組織和工農運動。第一次國共合作并不一帆風順,國民黨內右派勢力一直在爭奪權力,排擠、打擊共產黨人和國民黨左派。1926年,楊匏安被迫辭去國民黨中央組織部秘書職務,但依然繼續(xù)堅持斗爭,勇敢地抗擊國民黨右派。1927年春,他到武漢參加中共五大,被選為中央監(jiān)察委員會委員,并當選首屆中央監(jiān)察委員會副主席,同年8月以中央監(jiān)察委員會委員身份出席八七會議。在漢期間,楊匏安做了大量統(tǒng)戰(zhàn)工作。同年11月,楊匏安受到不公正處分,被撤銷中央監(jiān)察委員之職,生活困窘,他仍表示“公忠不可忘”,離開武漢后,楊匏安一直以普通黨員身份在上海做地下工作。1928年赴上海工作,在上海期間,楊匏安一家的生活不僅艱難而且充滿危險。1931年7月被捕后,多次拒絕了國民黨元老們高官厚祿的利誘和蔣介石的親自勸降,并在獄中寫下絕筆詩——《示難友》:“慷慨登車去,相期一節(jié)全;殘生無可戀,大敵正當前;知止窮張儉,遲行笑褚淵;從茲分手別,對視莫潸然?!?月被秘密殺害于上海。 楊匏安陳列館,位于南屏鎮(zhèn)北山社區(qū)楊氏大宗祠西廂房。 楊氏大宗祠 楊匏安陳列館。匾額:“本鄉(xiāng)公約”。 進大門。兩側墻壁上是展板,中間是楊匏安胸像。其后是隔門。隔門后面還有一院落。 楊匏安胸像。 胸像背后,楊匏安舊居后廊以透視壁畫的形式,展示了現(xiàn)已不存的后座建筑景象。 華南明燈一楊匏安舊居革命史跡展。 前言 第一部分為“革命先驅楊匏安”,展示了華南地區(qū)系統(tǒng)介紹馬克思主義的第一人楊匏安的革命事跡。 楊匏安1910年考進廣東高等學堂附中(辛亥革命后更名為省立第一中學,現(xiàn)廣雅中學)1914年畢業(yè)。 中山珠海走出的一代名人。 李大釗與楊匏安,馬克思主義早期在中國傳播先驅,有“北李南楊”之稱。 1924上海爆發(fā)了“五卅”反帝愛國運動。楊匏安會同鄧中夏、黃平、楊殷、蘇兆征等人發(fā)動發(fā)動省港大罷工。大罷工領導人合影。 楊匏安與林祖涵(林伯渠)簽署的委任毛澤東為農講所所長的文件。 楊匏安參加了中共五大和八七會議。 1931年7月25日,因叛徒告密,楊匏安在上海不幸被捕。1931年8月4日夜間,楊匏安被國民黨反動派秘密槍殺在淞滬警備司令部,時年35歲。他的革命業(yè)績和不朽的詩文,將永遠激勵著中國人民繼往開來。圖為他的就義詩。 第二部分為“紅色據(jù)點楊家祠”,展示了楊家祠作為中共早期黨團組織活動據(jù)點的歷史,以及楊家祠這座紅色文物史跡的保護修繕歷程。 1918年至1927年,楊匏安在廣州工作、戰(zhàn)斗的十年間,楊家祠是其主要居住地。1921年春,廣東成立了共產黨組織,不久,楊匏安經譚平山介紹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成為中共廣東早期黨員之一。楊匏安入黨后,他的住家楊家祠成了黨的活動據(jù)點,黨早期的許多會議都是在這里召開的。 1921年8月,中共廣東支部在廣州成立,1922年擴大為中共廣東區(qū)委,其活動地點多在楊家祠。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的會場選址、會場布置、代表接引、食宿安排等都是在楊家祠籌備的。(圖為三大會址紀念館) 時在國民政府任職的廖仲凱先生偕夫人何香凝也是楊家祠的???。 楊匏安在廣州活動軌跡圖 楊匏安三子一女幼年合影。其妻1937年在貧病交加中在楊家祠病逝。次子幼女被送芳村孤兒院。 2006年廣雅校園敬立的楊匏安立像。 2019年1月30日,廣州市白云文物保護工程有限公司對楊家祠頭門上方壁畫進行清理,經過分區(qū)、清洗和顯色等工序,壁畫中的生動情景得以清晰呈現(xiàn)。 第三部分為“群英薈萃管東渠”,(管東渠系廣東區(qū)委諧音)介紹了曾走進楊家祠活動的陳獨秀、周恩來、劉少奇等著名黨史人物。 中共廣東區(qū)委舊址。 1924年11月,周恩來就任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楊匏安升任國民黨中央組織部代理部長。中共中央第62號通告:黃埔軍校招生時,應考的中共黨員先到楊匏安處報到,再由楊匏安介紹給周恩來。 當年曾走進楊家祠的歷史人物。 廣東區(qū)委領導人和從上海赴廣東公干的中共中央高層領導人都經常來楊匏安的居所楊家祠,舉行會議或商談工作。周恩來、鄧穎超、陳延年、譚平山、張?zhí)?、彭湃、蘇兆征、鄧中夏、李富春、蔡暢,以及陳獨秀、瞿秋白、劉少奇、林伯渠等,一度都是出入楊家祠的???。
參觀結束。 唐國安紀念館 唐國安紀念館于2011年3月19日正式落成啟用,紀念館建筑面積2700多平方米,常設歷史主題展陳面積1000多平方米。
從唐國安故里1:1復制的唐國安故居。
清華校慶時清華學子送的1:1復制清華日晷
右邊是紀念館,中間是學校禮堂,遠處是唐國安塑像,左邊是紀念館與學校的分隔處。
唐國安塑像。
館內一樓的漢白玉唐國安塑像。
一樓左邊是奇石館,右邊是書畫廳。
二樓是關于唐國安的展覽,文物不多,以檔案復印件為主。 清華校長的關防大印,紀念館的鎮(zhèn)館之寶。
唐廷樞親筆簽名的開平礦務局股票
《泰晤士報》報道的中國幼童赴美,其中就有唐國安
清華歷任校長
這是幾件真品 陳列館分六大主題更全面系統(tǒng)展示“華南地區(qū)馬克思主義傳播第一人”楊匏安烈士的歷史功績,弘揚其“公忠不可忘”的革命精神。 蘇維埃政府宣傳隊旗。 上海加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