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們有沒有發(fā)現(xiàn),父母的學歷越高,對孩子的要求就越高。即使孩子已經(jīng)做得很好了,可他們還是不滿意。事實上,孩子的有些“壞習慣”和“叛逆行為”并非不成器的表現(xiàn),反而恰恰說明父母教得好。 有一次,一位媽媽向我抱怨自己的兒子脾氣大,動不動就哭鬧。有一次鄰居帶孩子來家玩,小寶寶非常喜歡兒子的小汽車。她想兒子平時也不玩,就送給鄰居的小寶寶吧。晚上,兒子發(fā)現(xiàn)小汽車不見了就開始哭鬧,她只好半夜敲門,又把玩具要了回來。他就問我:“你說我們家孩子怎么這么不懂事啊。你是不知道,當時氣得我都想揍他。” 我笑著說:“情緒呀,每個人都會有,孩子也不例外。當有了情緒之后,孩子能不能正確地處理和發(fā)泄情緒才是關(guān)鍵。孩子敢在你面前發(fā)脾氣,至少說明了你們的親子關(guān)系很好,很正常。孩子只有有足夠的安全感時才敢毫無顧忌地釋放自己的情緒,雖然有時候方式不對?!?/p> 看到了嗎?有時候孩子的正常表現(xiàn),往往被父母錯位地認為是叛逆,甚至有了“不打不成器”的想法,而事實是自己有點兒吹毛求疵了。 下面我一起看看孩子的哪些正常行為,會被父母認為是“叛逆” 1、敢和你發(fā)脾氣就像上面的那個孩子一樣,他們敢于在父母面前表達自己的情緒,無論是高興、快樂、憤怒,還是悲傷,都說父母和孩子的關(guān)系很好。因為只有良好的親子關(guān)系,孩子才有足夠的安全感,才敢在父母面前真實地表達和發(fā)泄情緒。 反之,如果孩子不敢在父母面前表達情緒,或者只敢表達父母喜歡的某種情緒,這都說明你們的親子關(guān)系已經(jīng)處于危險的邊緣了。當親子之間產(chǎn)生矛盾時,父母首先要接納孩子的情緒,而不是否定,待到情緒穩(wěn)定后再解決問題。如果孩子表達能力不好,父母可以采用一問一答的方式,引導孩子。 2、總是向你求助有時候孩子一有問題就來求助爸爸媽媽,父母常常認為這樣的孩子太粘人,太煩了。事實上,孩子有問題后首先會想到父母是好事,說明孩子是非常信任父母的。 其次,我們不要認為孩子會“一有問題就求助”,他們在來找你之前也是做過思考、預測和評估的,因為“做不到”,所以來求助你的。他能在有困難時想到父母,說明父母之前做得非常棒。如果孩子發(fā)起求助信號換來的不是傾聽和指導,而是責罵和斥責,你覺得孩子還敢求助父母嗎? 3、 敢和父母“談判”當我們決定帶孩子做一些事的時候,孩子直接提出了自己的想法,甚至反對意見,這也是良好親子關(guān)系的表現(xiàn),我們千萬不要覺得孩子不聽話。 如果你是一個蠻橫、暴躁、蠻不講理的父母,孩子是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更不會反對你,只會老老實實地承受,選擇隱瞞。只有父母能把自己和孩子放在同一個高度,孩子才敢做一個真實的自己,有自己的觀點和處事方法。 4、執(zhí)拗有一些孩子脾氣很倔,認死理,只要他認準的事情,十頭牛都拉不回來。父母先不生氣,孩子這種有追求、有目標、有韌性的品質(zhì),不正是我們想要的嗎。 如果我們不允許孩子發(fā)展自己的興趣,不讓他們發(fā)掘自己的天分,而是強迫孩子天天去上不喜歡的興趣班,孩子肯定不會這么持之以恒,一倔到底。 5、敢作敢當有一次,我回到家看到地上有個碎花瓶,就問是誰干的。女兒很輕松地說:“我不小心碰掉的,姥姥還沒來得及收拾?!蔽衣犃撕⒆拥脑挘坏珱]有生氣,反而贊揚了她敢作敢當。 當孩子犯錯以后,如果我們選擇錯誤的教育方式,孩子就未必敢承認了,常常會說“不是我”或者“是誰誰干的”,養(yǎng)成了推責任、找借口的壞習慣。 如果孩子能夠意識到錯誤,并承認錯誤,這不正是說明你的教育成功了嗎。 “不打不成器”雖然是我們傳統(tǒng)的教育方式,但這種恐嚇式的教養(yǎng)方式只會讓孩子害怕、疏遠你,并不會讓孩子獲得任何經(jīng)驗。既然有不打不罵的好方法,又何必非要選擇“棍棒教育”呢。 |
|
來自: 妖精媽媽育兒經(jīng)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