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有“鵬城”之稱,初來乍到之人往往不解其源出何處。其實“鵬城”之名來源于深圳東部的大鵬所城,意取“大鵬展翅”。而大鵬所城的得名,則源于大鵬山。大鵬山,因其如鵬踞海故名大鵬山,山前的海灣為大鵬灣,這座依山而建的所城也就自然而然稱之為“大鵬所城”。
大鵬所城位于今深圳市大鵬新區(qū),所城座西北朝東南,占地面積達(dá)11萬平方米。明朝時期抗擊倭寇與鴉片戰(zhàn)爭前夕在九龍灣大勝英軍,使人們記住了這座城市,記住了600多年歷史的大鵬所城走過的風(fēng)風(fēng)雨雨。這是一座有著厚重文化歷史的城,這是一座英雄的城。
清朝末期,大鵬所城防守的主要是試圖東侵的英國人。道光十九年(1839年),林則徐奏析說英國船索要糧食不成,挑起事端,向清軍開炮。大鵬所城的賴恩爵領(lǐng)各配十門炮的三師船,配合九龍炮臺的火力,向英船開火。擊翻英船一艘,打死17名英兵,是為九龍海戰(zhàn)。英國船最后退了回去,說九龍海戰(zhàn)清軍勝利,也說得過去,但一些書將這一場作為鴉片戰(zhàn)爭的首戰(zhàn),顯然不靠譜。說狠狠打擊了英國侵略者的囂張氣焰,顯示了清兵保衛(wèi)祖國的必勝的信心,更過了,實際上,恰恰是幾番試探,英國人大長了囂張氣焰。1840年真正開打,大清水師連海都不敢出了。九龍海戰(zhàn)也成了大鵬水師營的絕響。到光緒二十五年(1899),大鵬城再無駐兵防守,大鵬所城漸廢,淪為鄉(xiāng)村。
600年來,在這個僅11萬平方米的所城走出了十幾位將軍,其中杰出的有明代大鵬所城武略將軍劉鐘、徐勛,清代賴氏“三代將軍”、劉氏“父子將軍”等。賴恩爵將軍因在1839年取得九龍海戰(zhàn)的勝利,道光皇帝賜賴恩爵“呼爾察圖巴圖魯”(勇士)稱號,后又被封為振威將軍。所以,“振威將軍府”是大鵬所城內(nèi)的參觀之首選。
1995年,大鵬所城被確定為“深圳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1年,被國務(wù)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hù)單位”;2003年,其所在的“鵬城村”被建設(shè)部和國家文物局公布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再到2004年,又被評為“深圳八景”之首,大鵬所城在講述著這個年輕大都會的600年風(fēng)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