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
【所屬經(jīng)絡】
督脈
【國際代碼】
DU6
脊中穴準確穴位圖
【定位】
取穴方法:采用俯伏坐位,脊中穴位于背部,當后正中線上,第十一胸椎棘突下凹陷處。
【取穴法】
正坐或俯臥位。從兩側(cè)肩胛下角連線與后正中線相交處(即第7胸椎)垂直向下推4個椎體(即第11胸椎),其棘突下緣凹陷處,即為本穴。
脊中穴是我們?nèi)梭w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穴位,在平時就要注意按摩脊中穴來促進健康,堅持按摩脊中穴能夠很好的改善身體的諸多不適,那么既然脊中穴是非常重要的穴位,具體在什么位置,我們按摩脊中穴又有什么好處。 脊中。脊,穴內(nèi)氣血來自脊骨也。中,與外相對,指穴內(nèi)。脊中名意指脊骨中的高溫高壓水液外出體表后急速氣化為天部陽氣。本穴為人體重力場在背部體表的中心位置,穴內(nèi)氣血為脊骨內(nèi)外輸?shù)母邷馗邏核海撼鲶w表后急速氣化為天部陽氣,故名脊中。氣血物質(zhì)為天部陽氣。脊中為經(jīng)穴名。出《針灸甲乙經(jīng)》。別名神宗、脊俞。屬督脈。 脊中穴穴位功效
壯陽益氣,脊中穴有健脾利濕、解痙固脫、寧神鎮(zhèn)靜作用。
【主治病癥】
①腹?jié)M,黃疸,脫肛,小兒疳積;②腰脊強痛;③癲癇。
【艾灸參數(shù)】
灸儀艾灸時間:30-50分鐘;溫度:38-48 ℃;
艾條懸灸時間:10-20分鐘;
艾炷灸時間:5-7壯。
【經(jīng)驗應用】
現(xiàn)代常用于治療胃腸痙攣、胃炎、腸炎等。配足三里、中脘、建里主治腹?jié)M食少。
脊中穴位的作用
①腹?jié)M,黃疸,脫肛,小兒疳積:②腰脊強痛;③癲癇。 現(xiàn)代常用于治療胃腸痙攣、胃炎、腸炎等。配足三里、中脘、建里主治腹?jié)M食少。
【穴位配伍】
配足三里、中脘治腹脹胃痛;配上巨虛、下巨虛治腹瀉痢疾;配鳩尾、大椎、豐隆治癲癇;
穴位解剖: 脊中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棘上韌帶、棘間韌帶。淺層主要布有第十一胸神經(jīng)后支的內(nèi)側(cè)皮支和伴行的動、靜脈。深層有棘突間的椎外(后)靜脈叢,第十一胸神經(jīng)后支的分支和第十一肋間后動、靜脈背側(cè)支的分支或?qū)僦А?/div>
穴位主治
脊中穴主要用于脾胃及腰脊疾患等。如急性胃腸炎、腹脹、腹瀉、嘔吐、胃潰瘍、胃神經(jīng)痛、小兒痢下赤白、黃疸、肝炎、腰脊強痛及小兒疳積、風癇癲邪、精神分裂癥等。
臨床運用
脊中穴主治腰脊強痛,黃疸,腹瀉,痔瘡,脫肛,癲癇等。
針刺或指壓接脊、脊中二穴治療腹痛,大多數(shù)病例在5分鐘內(nèi)腹痛消除或減輕,具有止痛迅速、療效確切、簡便易行、無副作用而又不影響進一步診治等優(yōu)點,非常適宜于運動員,尤其是在重要比賽中使用更能體現(xiàn)出其優(yōu)越性。
腹痛做為臨床急癥之一,針治之,實為遵“急則治其標”之法,治標止痛,因而病情緩解后,仍須辨證論治,中西醫(yī)結合,以收全功。
穴位配伍
配足三里穴、中脘穴治腹脹胃痛;
配上巨虛穴、下巨虛穴治腹瀉痢疾;
配鳩尾穴、大椎穴、豐隆穴治癲癇;
配腎俞穴、太溪穴治腰膝痛;
配至陽穴、陽陵泉穴、膽俞穴治黃疸。
刺灸法
向上斜刺0.5~1寸。
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鐘。
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