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世人回看歷史,舉世皆說:“華夏往來圣人有兩個半”。 其中“晚清三杰”之一的曾國藩被稱為 “成仙、為官、為將、完人”的半圣大儒。 那么另外兩個圣人呢?其一為儒家創(chuàng)派祖師孔子,而另一個則是明朝心學(xué)代表人物王陽明。 王陽明,本名王允,后改名王守仁,世稱伯安先生,浙江余姚人,明代心學(xué)大師。 相傳王陽明少時,求學(xué)私塾期間,先生問:“何為之天下第一?” 王陽明脫口回答:“世上一等大事就是成為圣人。”從這里不難看出他異于常人的人生追求和境界。 王陽明一生起伏跌宕,但治學(xué)嚴謹;他生于書香門第,家學(xué)淵博,精通儒道釋三家學(xué)說;并能貫通自成一派,開創(chuàng)心學(xué)。 他既是文臣又是悍將,官至兵部尚書,是史上真正具有文韜武略的治世大儒,從生平功績所看,某些方面甚至超越了孔子。 陽明心學(xué)對后世影響深遠。曾國藩曾說過:“王陽明終其一生都在糾正舊風氣,開創(chuàng)新風尚”。前國民黨委員長蔣介石在敗退臺灣后,出于對王陽明學(xué)說理念的推崇,甚至將草山改名為陽明山。 而哈佛大學(xué)教授杜維明更斷言:“21世紀將是王陽明思想的世紀”。 由此可見,王陽明對后人的影響力,不亞于先賢孔孟。 華夏文明有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王陽明之所以能與往圣孔丘同居圣人之位,是因為他一生都堅持這三點,后世譽為“真三不朽者”。 01 立德:盛德不泯 終其一生,王陽明都在“致良知”。他十三歲喪母,但仍堅持報予世界大愛。 少時求學(xué),王陽明問老師人生一等事是何事,根據(jù)儒家“學(xué)而優(yōu)則仕”的思想,老師回答:“讀書而登第?!钡麉s反駁老師說:“人生第一等事,應(yīng)當是學(xué)做圣賢。”老師極為震驚,從此對他刮目相看。 可見王陽明從小便心存大德,以“圣賢”為人生追求,與絕大多數(shù)世人功利的目標大相徑庭。 正所謂 “心底無私天地寬”,心存大愛,盛德不泯,王陽明“知行合一”,一生都在立德樹人。 王陽明說過:“天下無不可化之人?!彼冀K認為德行才是處世必修的功課,從沒受過世俗的影響而變得隨波逐流,堅定不動搖地以身作則,以德行去教化萬民。 據(jù)傳,王陽明被貶貴州曾遇強盜,但他并沒有進行血腥鎮(zhèn)壓,反而對強盜們講起道義。而惡貫滿盈的強盜們根本就聽不進去,反諷道:“你說人人有良知,但我們十惡不赦,惡行震天,難道還有良知嗎?” 王陽明為了證明強盜們?nèi)匀恍拇媪贾谑情_始命令強盜脫衣,直到只剩褲衩,那時候強盜們說什么都不肯脫了,哀求道:“脫光太羞恥了,不能再脫了?!敝链耍蹶柮餍廊灰恍?,說:“羞恥之心就是良知,你們縱有大惡,良知也未能全泯。” 最后強盜們終于受到教化,棄惡從善。 雖然王陽明在仕途上并不算順遂,但他一直能秉持“良知”處事,為官治政,也一如對待強盜一般,以教化為主,贏得民眾的愛戴和尊重。 其實王陽明立德的核心不外乎 “知行合一”,我們要做到“知行合一”,那就應(yīng)該理解兩層意思: 1、所“行”即所“知”。正所謂“該為不為謂之陋,不該為而為謂之惡。”求證一個人的認知水平以及對方的“知”與“行”是否相悖,要站在客觀立場上,看他的行為舉止,而不是僅僅聽取一面之詞。 2、“知”與“行”要同步,換句話來說就是“心里明白”了,就要“見諸行動”。但不是純粹沖動的“一念之起,行即相隨”,也不是說慢慢弄懂道理再付諸實踐。而是,心念動,就要有所部署,付諸實際行動。 立德樹人,不只是心明善惡,而是明心見性,用實際行動去做出榜樣,并能教化他人。而王陽明用他的一生,為社會及后世樹立了良好的榜樣。 02 立功:功成不居 王陽明說過:“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甚于掩人之善,惡莫深于襲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恥?!?/p> 意思是說:最大的禍殃就是把上天的功勞歸結(jié)給自身,最重的罪行就是遮掩他人的善舉和優(yōu)點,為惡沒有比跟下屬爭功逞能更深的,最大的恥辱是自身不知廉恥。 他認為做人如果這四樣都占盡,災(zāi)難也就不遠了。 明朝的能臣,大多文武雙全,王陽明也不例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堪比將才,一生立功無數(shù)。 例如:正德十三年,平定江西為患數(shù)十年的民變;正德十四年,平定寧王朱宸濠叛亂;嘉靖七年,平定西南思恩、田州土瑤叛亂,以及斷藤峽匪禍等等,數(shù)不勝數(shù)。 文韜武略,汗馬功勞,縱觀史上大多功臣能做到這一步,大多都身家顯赫,權(quán)勢滿門。但王陽明卻始終如一,謹小慎微不居功。 有人問:“用兵有術(shù)否?”王陽明回答:“用兵何術(shù),但學(xué)問純篤,養(yǎng)得此心不動,乃術(shù)爾?!?/span> 王陽明極為謙遜,他認為能立功并非行軍作戰(zhàn)有什么高明技巧,只是一直在堅持努力做學(xué)問,保持心境不妄動。 人與人的智慧都相差無幾,決定勝負的關(guān)鍵在于此心動與不動。如果平時學(xué)問不到位,臨事就會自亂陣腳,急中生智的智慧和魄力不會憑空而來,而是因為平時學(xué)問純篤。 王陽明并不是迂腐的老學(xué)究,在平寧王叛亂中,他假裝傳檄各地勤王,對外宣稱朝廷共計十六萬精兵平叛,而實際上卻是刻意夸大用于震懾的煙霧。 當寧王醒覺已經(jīng)延誤軍機,王陽明因此為自己集結(jié)大軍爭取了充足的時間,而最后,實際上也只是在當?shù)爻檎{(diào)府兵共計八萬平叛。 王陽明作戰(zhàn)中不斷疑敵惑敵,最終以少勝多,屢建奇功,未用朝廷所派一兵一卒就平定了叛亂。但王陽明立此大功后,卻并未受到朝廷封賞,他也沒有心生怨恨,反而急流勇退,沉寂下來安守本分。 人生自當應(yīng)有大抱負,并為之而不懈奮斗,但縱觀世人所求,也大多只為功成名就,迷失了自己。 其實我們應(yīng)該明白,建功立業(yè)是人生追求,最重要的是實現(xiàn)自我價值,過程中要記住三點: 1、要有行事的能力 人生是一個不斷累積的過程,一個人最后的成果,取決于他所付出的努力。所以無論是誰,都應(yīng)該有不斷進步的積極性,要刻意培養(yǎng)自己的能力。 2、要有決斷的魄力 水無常勢,兵無常形,存乎一心,世上萬事萬物不會一成不變,呆板的墨守成規(guī),只會作繭自縛。成功的根本在于能力和選擇,學(xué)會堅守本心,以結(jié)果為導(dǎo)向,在合適的時候做正確的選擇,才能有所成就。 3、要有隨緣的智慧 貪天之功其實是為人大忌,做人急功近利必有損功德,拿得起放得下是一種豁達,不強求的心境永遠是強者的依仗,所以,我們應(yīng)該學(xué)會,盡力而為,順從天命。 03 立言:為善去惡 如果僅僅是有大德,能立大功,其實史上能比肩王陽明成就的人,并不在少數(shù)。 王陽明之所以能成為圣人,是因為他不僅僅能建功立業(yè),更兼具大智慧去治學(xué),自成一家且永傳后世。 什么是王陽明的“心學(xué)”?其實心學(xué)并非唯心主義,反而是秉承朱熹的“格物致知”,結(jié)合儒佛道眾家之長,而自成一派的學(xué)說,是王陽明結(jié)合生活實際,長久形成的,是唯物的。 王陽明提出心學(xué)理論四句教:“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p> 大意為:沒有善惡之分的只是一具軀殼,善惡的行為才是心靈活動的映射,明辨善惡才是良知,能做到揚善去惡就是格物致知。 簡單而言,王陽明認為,一個人的行為是應(yīng)該對社會有所貢獻的,格物致知要帶給社會后世正面的作用。 “心學(xué)”是他對后世最大的貢獻,他用一生去鉆研這門學(xué)問,就是為了實現(xiàn)少時做“圣賢”的理想。這就是王陽明的“立言”。 王陽明父親是狀元,官至吏部尚書,而他兩次科舉落第,面對父親的安慰,他說:“你們以不登第為恥,我以不登第卻為之懊惱為恥”,此時已經(jīng)可見他博大的胸懷。 王陽明務(wù)實的精神,讓他可以直面人生所有災(zāi)難,能夠一直保持客觀理性的態(tài)度和豁達樂觀的心境。 據(jù)說他因觸怒宦官劉瑾而被貶貴州龍場,但他并沒有氣餒反而躺在棺材里思考人生,史稱“龍場悟道”;平定寧王叛亂后由于小人進讒,而沒有得到封賞,他也一笑置之,急流勇退。這些都是他“心學(xué)”精神的體現(xiàn),心有圣賢的人,又怎會因世俗得失而苦困? 王陽明并不執(zhí)著于個人得失,他把他的一生都奉獻給了心學(xué),他的治學(xué)態(tài)度在于不偏有,不著空,直趨中道。他積極推動書院建設(shè),并設(shè)館辦學(xué),創(chuàng)辦龍崗書院和陽明書院等。 即使是臨死之時,王陽明也只是說:“此心光明,亦復(fù)何言?!笨梢娝拍詈V定,能堅持 “為善去惡”,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也正因為這樣,他才成就了三不朽中的“立言”。 王陽明在《重修山陰縣學(xué)記》中說:“夫圣人之學(xué),心學(xué)也。學(xué)以求盡其心而已?!币馑际牵喝寮业氖ト酥畬W(xué)就是心學(xué),學(xué)習圣人的根本目的在于探究“心即理”這個道理。 為人處事,盡心并不容易,而內(nèi)心躁動不止,所求過多,心也無盡處。說到底,欲望是人性絕癥,而心學(xué)無非是喚醒人心中的本我,去偽存真,明心見性,以大道為天理盡力而為罷了。 這便是心學(xué)教人三字:致良知。內(nèi)有良知便清明;良知現(xiàn)外才成和合。良知,才是心學(xué)的靈魂,也是世人的歸宿。 王陽明之所以能夠成為圣人,就在于他始終以做“圣人”為目標,通過各種途徑去探索成為“圣人”的方法,最終創(chuàng)建了陽明心學(xué),使之廣為傳播,為世人帶來光明。 |
|